陳昌盛:經濟走勢前緩後穩

陈昌盛:经济走势前缓后稳

4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了今年一季度GDP數據。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2134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4%,超預期的6.3%。如何正確理解我國一季度經濟取得的成績?今年以來,一系列相關政策對提振市場信心的效果如何?經濟何時企穩?經濟網、《經濟》記者採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陳昌盛。

“過去中國的高速增長得益於改革開放與融入全球分工,我國巨大的勞動力、勤勞的文化、產業體系較健全、環境容量較好等優勢得到了一個很大的發揮。”陳昌盛指出,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轉換,特別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的衝擊下,這些傳統優勢逐漸減弱,很多結構性問題開始暴露,比如產能過剩、環境問題等。

有限的增量解決不了長期積累的存量問題,陳昌盛稱,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結構失衡、競爭優勢削弱、環保壓力增大等結構性問題越來越突出。集中表現為需求與供給需要重新匹配和平衡。大量的傳統供給跟不上需求調整,導致了很多殭屍企業產能過剩;資源錯配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資產,金融問題堆積。“因此,2015年中央推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目的就是要解決供給反應跟不上需求變化造成的供求結構的錯配問題。”

從2018年開始,全球經濟週期出現了見底回調的態勢。陳昌盛對記者表示,一般來說,這一輪經過漫長調整後的復甦週期,預計應該持續一段時間。“但是伴隨主要經濟體政策調整——美國經濟減速,歐洲經濟放緩,英國脫歐久拖不決等,國際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同時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不確定性的增加,種種因素使得我國面臨的外部形勢更加複雜。”

另外,客觀上全球生產力持續的增長動力並沒有出現。以中美為代表的貿易爭端,使得全球信心下降。全球貿易中,投資者對長期投資失去信心,帶動投資品貿易下降,可能拖累全球貿易增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6%到6.5%的增速預期目標,比較客觀地考慮了這些外部因素。

再看內部,近些年在投資方面,整體逐漸到了一個相對低市的階段,同時消費也在放緩,受國際影響出口在下滑,國內的總需求有放緩的壓力。陳昌盛稱,以往我國經濟在出口和投資下行過程中,消費相對穩定,而近期兩年,經濟下行過程中,消費下行壓力也比較大。所以,短期經濟仍會面臨一定下行壓力。

但值得高興的是,中央這一輪調控政策,總體可以說是“見勢早、行動快、政策實”,陳昌盛表示,目前市場預期明顯好轉,一些高頻數據和反映預期的指標都出現了積極變化,資本市場也給出了積極回應。隨著中美談判的實質性進展落地,經濟下行的壓力會進一步減小,全年有望走出一個前緩後穩的態勢。

目前來看,一些政策已經發揮了作用,市場信心在恢復,投資逐漸出現走穩的跡象,但這並不意味著經濟很快就能企穩。陳昌盛表示,由於出口的問題取決於很多因素,還存在一定下行壓力。“初步估計在今年二季度以後,經濟下行的壓力會逐漸減小,經濟運行將企穩,也有信心實現全年預期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