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泰山石敢當原籍在哪裡?

小說:泰山石敢當原籍在哪裡?

石敢當本是一個人,姓石,名敢當,家在泰山旁邊的徂徠山橋溝村,很勇敢,又好打抱不平。有一年,泰安城南汶口鎮—戶人家的閨女被妖怪纏住,生命危在旦夕。這戶人家請石敢當去驅妖,石敢當當即應允。他設法驅趕了妖怪,治好了那閨女的病。妖怪向南跑到了福建,又在那裡侵害人,福建的人聞名到泰安請石敢當驅妖,他便到福建將妖怪趕跑了。不久,妖怪跑到東北,又在那裡害人,又請石敢當去驅妖,石敢當說:“我拿他一回,他就跑得很遠,全國這麼大地方,我也跑不過來。這樣吧:泰山石頭很多,我找石匠在石頭上訂上我的家鄉和名子—‘泰山石敢當’,誰家鬧妖氣,你就把它放在誰家的牆上,那妖就嚇得跑了。”大家都知道妖怪怕泰山石敢當,只要找塊石頭或磚妖怪就不敢來了。所以現在全國各地,從南方到北方,蓋房子壘牆都先刻好“泰山石敢當”,壘在牆角處,用以避邪。

其實傳說還是有現實的影子的。徂徠山石介被徐北文認定為碧霞元君的父親,徂徠石氏雖是五經世守的儒學世家,但也曾以武自重的地方豪強。據石介所撰的《石氏墓表》記載:“且當五代兵寇之時,中原用武,諸祖又皆敏有材力,習戰尚勇,騎射格鬥,豪於鄉里。”石介裔孫石珪“有臂力”,於金元之際負險自守,稱雄一方。從《岱覽》卷二十二《附覽三·徂徠山》所載錄泰安之古諺謠中,便可見其族之強,其勢之威,雲:“石氏於金源末造最豪強,石珪父子乘變握兵,為方鄉雄。時人為之語曰:‘先有石家林,後有徂徠山。若得石氏敗,山倒汶河干!”

石珪在當時被世人尊之為“石將軍”。光緒《山東通志》卷三十八雲:“石將軍祠:在(金鄉)縣學南,祀元總管石珪,元至元年建。”在金元之後“石敢當”日趨“泰山化”的過程中,“石將軍”的形象很可能融入了“徂徠石氏”的一些素材,最終導致在民間俗說中,將“石敢當”納入了徂徠石氏家族,“石敢當故里”也由之被座實到徂徠石氏聚族而居的橋溝村。

祝山之陽有一個小型的石大夫廟,現存清代石碑一方,是迄今首次發現的顯示“泰山石敢當信仰”緣由的文物,碑文詳細記述了“石敢當”從鎮邪靈石到治病醫士的形象演化軌跡;大汶口鎮和徂徠鎮許家莊村還出現了祭祀石敢當的廟宇;在橋溝以北數里之遙的舊縣村,發現了一尊“石將軍”石刻造像。其造型與《中國迷信研究》中所刊“石敢當像”特徵相合無間,可證石像即是“石敢當”。 “石將軍”石像為探討“石敢當”與徂徠的文化聯繫,增添了實物證明。

石敢當在傳播過程中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從上古到漢朝,是石敢當習俗的萌芽階段。這時候的石敢當習俗屬於對山石的自然崇拜,其本原意義就是靈石可以抵擋一切,主要用於鎮鬼厭殃,給官吏、百姓帶來幸福、安康,而且還能夠對社會的教化產生影響。二是從漢朝到唐朝,是石敢當習俗的發展階段。有關石敢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之於西漢史游的《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說明漢代已經有石敢當的民俗存在了,其主要功能擴大到祛除疾病,防止家奴逃亡和遺失錢財,防止市買不利和制止饑荒發生,家庭和睦、祈求升遷等。三是從五代到明朝,是石敢當習俗的變異階段。其主要特點是人格化石敢當的出現和與各地民間信仰的結合,出現了諸如“石將軍”、“石大夫”等說法。在傳播過程中,石敢當習俗與東南沿海和臺灣地區的風獅文化,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門神文化進一步結合,石敢當習俗內容更加豐富。在宋代以後,隨著泰山信仰的發展,流傳了千年的石敢當信仰和當時盛行的泰山信仰發生聯繫,產生結合,就出現了“泰山石敢當”這一全新的民俗文化現象。四是從明末清初到民國時期,是石敢當信仰的興盛時期。以泰山為中心,泰山石敢當習俗迅速向四周輻射,在傳播過程中,泰山石敢當與中國其他傳統文化相互融合,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而且,泰山石敢當還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日本、韓國、印度和廣大海外華裔居住地區,顯示了“泰山石敢當”習俗的國際性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