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傷神”記(民間故事)

文、陳志國

宋徽宗宣和年間,山東梁山西北的白嶺村出了一位神童,叫白士郎。白士郎從小死了父親,由母親撫養長大。他天資聰穎,過目不忘,六歲讀書,很快《千字文》、《百家姓》就能倒背如流,眾人皆驚訝不已。令白母更加驚訝的是:在白嶺村與私塾之間有一條小河,學童們每天上學需要從水裡走過去,別人家的孩子回家總是滿腿泥,唯有白士郎腿腳總是乾乾淨淨。

在白母再三追問下,白士郎說出了實情:他每天來到河邊,總有一位白鬍子老頭在河邊等著,風雨無阻揹他過河。白母聽後更覺蹊蹺,一定要白士郎問個明白。這天,白鬍子老頭又揹著白士郎過河,白士郎伏在老頭背上,好奇地問:“學童幾十個,為啥單揹我?”白鬍子老頭一本正經地回答:“紅塵滾滾皆黎民,主宰天下唯有君!”

神童“傷神”記(民間故事)

見白士郎不解其意,老頭又進一步解釋說,宋室江山,風雨飄搖,四處造反,八方冒煙,眼看就要改朝換代了。我背的人是天上下凡的真龍天子,日後是要做皇上,重整河山的。

白士郎好奇地問老頭到底是誰,老頭笑答:“我是福壽龜,專駝天下大福大貴之人。我天天背您過河,您天天撫摸著我。撫摸俺的背,能活一百歲;撫摸俺的頭,一生不發愁!以後您成了執掌天下的貴人,俺老龜也是功德無量啊!”

白士郎聽了十分高興,把福壽龜的話一五一十告訴了母親。白母高興極了,從此她就以“皇太后”自居,整天兩眼朝天,誰都瞧不起。街坊鄰居稍不入眼,就大發雷霆,吵東家、罵西家,攪得整個白嶺村都不安生。

這一年的臘月二十三,白士郎的兩個叔叔見嫂子在村裡橫得不像樣,就勸嫂子說:“眼看就要過年了,各家都要圖個和氣,嫂子也該消消火氣,不要再與街坊鄰居們生氣了。”不料白母一聽大怒,頂著兩個小叔子的門,從中午一直罵到晚上。回到家裡,她還沒有消氣,又對白士郎咬牙切齒叮囑道:“我兒將來做了皇帝,一定要有仇報仇,有怨報怨。讓前院你二叔白成河流血,後院你三叔白成山挺屍。”白士郎聽了母親的話,不住地點頭稱是。

白家的灶君聽到了,覺得非同小可。這天晚上恰好是眾神上天朝拜玉帝的時辰,灶君就把白士郎母子的話,原原本本地稟告給玉帝。

在一片熱鬧聲中,玉帝把灶君老頭的話聽成了白士郎將來要是當上皇帝,一定要讓天下人“血流成河、屍堆成山”,不由得雷霆大怒:“為人君者,理應順民意、行天道。宋朝皇帝雖然昏庸無道、荒淫無度,但還有點天子氣度,哪像白士郎這種人,還沒登上龍位就思謀著公報私仇,屠戮人間。若白士郎一旦登基當了皇帝,人世間豈不更加生靈塗炭、天下大亂?”盛怒之下,玉帝當即頒旨:將白士郎抽去龍筋,剝去龍骨,讓他這“真龍天子”當不成!

這一天白士郎又過小河,奇怪的是河邊不見了白鬍子老頭!他急得大喊三聲福壽龜,白鬍子老頭方才懶洋洋地來到白士郎跟前,慢吞吞地背起白士郎,嘆了一口氣,對白士郎說:“我只能揹你這最後一次了!你違背天意,真龍天子做不成了,大福大貴的日子到頭了!”接著把灶君告御狀、玉帝震怒頒旨的事統統告訴了白士郎。

白士郎失魂落魄地回到家裡,把福壽龜的話對母親一五一地十說了。白母聽罷猶如五雷轟頂,登時兩眼一瞪,口吐鮮血,氣絕身亡。從此,白士郎成了孤兒。他整天頭不梳、臉不洗,嘴裡呼喊著“孃親”,瘋瘋癲癲,四處遊蕩。

這天,白士郎在家裡看到灶君的畫像,畫像兩邊還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白士郎不由得厲聲數落灶君:“你言的什麼好事,保的什麼平安?要不是你這個糟老頭在天庭告刁狀,我家怎會弄得家破人亡!你枉披一張神皮,枉受一爐檀香!滾,給我滾出去!”

說也奇怪,聽了白士郎的貶斥,灶君畫像竟然自動從牆上滑落,飄飄蕩蕩飛出了自家。

白士郎仍怒氣衝衝追著灶君的畫像罵,一直追出了白嶺村,一陣風吹來,灶君畫像已經沒影了。

白嶺村外有一座土地廟,土地爺的神胎正對著白士郎傻笑。白士郎又對著土地爺的神胎厲聲數落:“土地老兒,灶君告刁狀時你也在場,你為何不仗義執言,為我申冤?你枉為一方土地爺,受人供奉,還不快快給我滾,滾出廟門去!”

怪事又發生了,土地爺神胎一搖三晃,乖乖地挪出了土地廟,栽倒在門外的路溝裡。

原來玉皇大帝只是抽去了白士郎的龍骨龍筋,但龍口還在,白士郎仍舊是“龍口無戲言”,這些小神只好唯唯諾諾,聽憑白士郎的貶斥。

白士郎貶斥了灶君、土地爺後仍不解氣,他又想到當時各路神仙都在場,官官相護,竟沒有一個站出來替自己說句公道話!於是,白龍廟、黑龍廟、火神廟、城隍廟……紛紛成了他貶斥神靈的地方,眾神像接連不斷地被白士郎貶出了廟門。

可白士郎還不解氣,他想:這些小神在天庭裡,玉皇大帝根本不會把他們看在眼裡!於是乎,祖師廟、老君廟、天王廟、二郎廟……這些大神像也紛紛被白士郎“請”出了廟門。

白士郎貶斥眾神後,仍然餘怒未消,他不甘心自己從“真龍天子”淪落為平民百姓,他想把事情鬧大,好讓玉皇大帝收回成命,恢復自己的身份!這時,他想起了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在玉帝老兒那裡說話最有分量,當時肯定在場,竟然也裝聾作啞,一言不發,聽憑自己從大福大貴變得孤苦伶仃。這菩薩還有什麼資格號稱“普度眾生、大慈大悲”?對,得讓觀音菩薩嚐嚐我白士郎的厲害,知道我所受的冤枉!於是,他怒氣衝衝地來到了紫竹林。

紫竹林祥雲冉冉、香霧瀰漫。白士郎雲裡霧裡苦苦尋找了三天三夜,連菩薩的影兒也沒瞧見,正累得筋疲力盡,餓得頭暈目眩之時,忽見一座整潔的茅屋庭院。他一頭扎進院裡,看見一位慈祥的老婆婆。老婆婆熱情地招呼他,安慰他,請他喝水吃飯。

白士郎自從離開母親,怒斥眾神之後,人們都說他中了邪,沒有一個人正眼瞧他,連慈眉善目的福壽龜也躲著他,使他痛切地感受到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他喝著香茶,吃著白飯,眼淚奪眶而出,發自內心地對老婆婆叫道:“娘啊,娘,您真像我的親孃!”

沒人回應,白士郎感到奇怪。他放下碗筷,抬頭一看,哪裡還有老婆婆的影子!他在庭院裡四處找尋,在一處粉白的照壁上,發現了一首小詩:

小小白士郎,盛怒貶廟堂。

吃我一頓飯,叫了三聲娘;

男兒竟如此,焉能為君王?

母子皆有錯,何故把神傷!

白士郎看罷一愣,一定是觀音菩薩在點化自己。他反覆品味:母親當時說叔叔們的話也確實太歹毒了,自己的氣量也確實太狹窄了!“何故把神傷”這五個字,更是一語雙關。一是自己不該不分青紅皂白貶斥廟堂,傷了眾神;二是自己更不該整天氣衝斗牛,損傷身心。想通之後,白士郎變得心平氣和,不再“傷神”了。他從此默默讀書,踏實做人,再也不做“真龍天子”的虛幻美夢了。

當時,宋江等一百零八條好漢已經在梁山水寨站穩了腳跟,眼看就要改朝換代了,傳說新朝天子就是白士郎。只因為白士郎出了這檔子事兒,皇帝沒做成不說,梁山好漢也因沒有真龍天子,所以最後只能接受宋室招安,落了個悽悽慘慘的下場。至今,在水泊梁山上,還有一座福壽龜馱著石碑,上面記述著白士郎其人其事。

選自民間文學2014年1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