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復出”獲國家大獎,修繕設計師講述修橋那些事

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復出”獲國家大獎,修繕設計師講述修橋那些事

交匯點訊 4月18日,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維修文物保護項目,入選第五屆“全國優秀古蹟遺址保護項目”,是本年度江蘇省文保工程項目中唯一入選此獎項的項目,在全國也僅有5個項目入選。昨天,記者採訪了該文保項目的設計負責人、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導師淳慶副教授,聽他講述修橋的那些事。

大量數據採集,層層剝離找到大橋“原色”

2018年12月29日,是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50週年通車紀念日。當天,封閉修繕了26個月的大橋公路橋“復出”,隨後引發市民連日前往“打卡”合影。市民們欣喜地發現,大橋不但從頭到尾修繕一新,還完好地保持了原來的風貌,依然是那個親切的大橋。

“文物修繕必須遵守修舊如舊的原則,要搞清楚以前是什麼樣,才知道應該怎麼去修。”淳慶說,在定下修繕方案前,項目組對大橋的歷史、現狀進行了系統調查,包括走訪東南大學鍾訓正院士等大橋始建時的設計專家,到武漢、南京的幾家設計院、檔案館尋找關於大橋的記錄、圖紙、歷史照片等材料,同時到現場去勘察、測繪。“大橋封閉前半年,我們就天天上橋了,對橋頭堡、堡間建築、路燈、欄杆等進行了大量的數據採集。”

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復出”獲國家大獎,修繕設計師講述修橋那些事

據介紹,大橋修復的難點之一,是要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採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的方法進行維修保護。“比如橋頭堡外立面的米黃色水刷石,我們做了30多組小樣,一一比對挑選,才找到顏色、砂石粒徑與原來的水刷石最接近的材料。”

再比如,由於多年來反覆塗刷防鏽漆,修繕前的大橋欄杆和浮雕表面早已不是原來的顏色,項目組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並隨機選取了幾根拆除的護欄,去掉表層油漆,對最裡層的油漆顏色進行考證和多次實驗對比,才讓浮雕恢復了始建時的“銀灰色”。

大橋修繕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橋頭堡的修復,“我們小心翼翼地給橋頭堡頂端的紅旗‘洗澡’,然後刷上耐久性更好的紅色氟碳漆。”淳慶說。此外,展陳項目組對大橋南堡一、二層進行了適當的展陳裝飾,闢為南京長江大橋橋史館,館內所有展陳裝飾部件均為可逆、可拆解,對文物本體未造成任何損壞,整體內裝風貌和文物室內的環境風貌相協調。

使用了3D掃描技術和光纖傳感器

主橋欄杆上的一件件精美浮雕,是南京長江大橋獨有的“藝術品”,淳慶介紹,通過這次修繕,項目組把浮雕全部梳理了一遍,“一共鑲嵌了202 塊鑄鐵浮雕,分為鏤空向日葵、風景、工農兵三個不同的類型。”

“我們在距離橋北大約200米的區間段上,發現有一塊鑄鐵浮雕是缺失的,用豎立的鐵欄杆代替著。”為儘量恢復大橋50年前的原貌,項目組使用了3D掃描技術再現歷史資料中的浮雕圖案“草原牧馬”,然後重新制造了模具,再鑄鐵打造出這塊缺失的浮雕,安裝在老位置上。

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復出”獲國家大獎,修繕設計師講述修橋那些事

此外,大橋上還安裝了多個光纖傳感器,特別是在主體鋼筋、橋墩與橋體的連接處等關鍵部位,這樣就可以對大橋進行24小時全天候監測。“相當於是給大橋裝了一個‘心電圖’,通過光纖的傳感,得出各種監測數據,再進行大數據分析。大橋‘健康’與否將被及時發現,安全性得以大大提升。”

而這項技術,正是採用了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吳智深教授領銜的《土木工程結構區域分佈光纖傳感與健康監測關鍵技術》,該技術項目獲得了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技術發明二等獎。

獲得中國文物保護工程領域最高獎項

據介紹,“全國優秀古蹟遺址保護項目”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共同主辦,是中國文物保護工程領域的最高獎項。此次,經過激烈的項目初選,全國共有22個項目進入現場複核,最終5個項目入選第五屆“全國優秀古蹟遺址保護項目”。

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維修文物保護項目是本年度江蘇省文保工程項目中唯一入選此獎項的項目,是文物主管部門與項目業主、設計、施工、監理五方精誠合作的結果,為全省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和利用樹立了典範,對於引導和提升全省文物保護工程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其餘四個入選項目分別為:山西省靈丘縣覺山寺塔修繕項目、福建東山關帝廟維修項目、貴州海龍屯海潮寺修繕項目、上海武康路100弄1-4號文物建築修繕項目。

交匯點記者 蔡姝雯 通訊員 唐瑭 圖片由被採訪人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