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規則知道就好 不能說出來

潛規則知道就好 不能說出來

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說;有些事,只能想,不能說。這些事一旦說出口,被擺上檯面,就可能應了那句老話,禍從口出。

“長傲”與“多言”是自古君子要嚴戒的,對今天的職場人來說,同樣有借鑑意義。基本上,有兩種“多言”會為你惹來麻煩。一是說出了潛規則,二是說出了心裡話。

說出了潛規則

2010年5月,德國總統克勒因“說錯話”而辭職。他說的是:“一個像德國這樣依賴外貿的國家應該知道,在必要情況下應該用軍事手段保證貿易通道的暢通。”克勒說的是實話,不過這實話是經濟侵略的潛規則,一直以來,大家都在做,但卻不能說。

克勒事件給職場人的教訓再明顯不過了。職場潛規則無處不在:你的所有功勞都是上司的、老闆最需要的不是最有能力的人、老闆最在乎的不是公司的利益而是他在他的位置上能坐多久、任人唯親是一種常態、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對這些潛規則,用心體會就好,別自做聰明地大發感慨了。

把潛規則擺上檯面,你就死定了!-在水一方-在水一方的博客

說出了心裡話

因為“說錯話”而被迫辭職的還有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2008年9月,就任未滿一年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宣佈辭職。辭職的理由是,在一次採訪中,他說:“你說我講話聽起來毫無感情,但我能客觀自省,我和各位不同。”就是這句“我和各位不同”,被指言辭直接,帶有明顯個人情緒,引發了全民討論熱潮,並最終導致了福田康夫的辭職。

平心而論,福田康夫有理由認為自己和別人不同,任何一個人都有理由相信自己是與眾不同的。但把這種心裡話擺上檯面,就讓人不太舒服了,好象是福田康夫本身的地位導致他產生了某種優越感,而這種優越感惹惱了普通人。

職場中也有一些心裡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一旦被擺上檯面,也會有副作用。

心裡話一:“我只忠誠於自己的職業理想”

公司想要的忠誠只有一種,就是無論公司對你怎樣,你都要以公司利益為最終利益。想要忠誠的公司卻有兩種:

一種公司真心為員工著想,維護員工的尊嚴,給員工應得的酬勞,提供豐厚的福利……這樣的公司以真誠換取忠誠。這樣的公司是特例,沒有普遍意義。

一種公司一切為了盈利,要員工加班,要員工放棄休假,要員工少得多勞……這樣的公司以苛刻索取忠誠,當員工想要一點回報時,公司面露難色,甚至面露怒色。這的公司是普遍情況。

排除少數能進入第一種公司的幸運兒,對大部分員工來說,單向的忠誠是沒有出發點的。要想成長、生存,員工只能靠心中的職業理想來支撐自己,在一個個工作平臺上拼搏、奉獻,同時鍛鍊、成長。所以,真正的忠誠應該是忠誠於自己的職業理想。

這句心裡話得來的一定不輕鬆,沒經歷過打擊的職場人體會不到。但忠誠這件事太高調,處理起來還是低調點保險。

心裡話二:“這是我應得的!”

設想,在公司年終大會上,你因業績突出受到了表彰,你登臺領獎,激動地表示,自己長期的努力終於得到了肯定……

大家都知道,你說的是心裡話,但說出來的結果是,主管不高興了,他對你的指導沒意義嗎?同事不高興了,團隊合作不重要嗎?公司領導不高興了,公司的策略不正確嗎?其他部門的人不高興了,協作部門的支持能忽略嗎?

你不需要先感謝國家,但也絕不能只感謝自己。

心裡話三:“職場交不到真心朋友!”

這或許就是個事實,大家心裡都明白。但當你為此大發感慨時,只會被認為是個稚嫩的小朋友,不值得認真對待。

關於朋友,任何理智成熟的職場人都明白三個道理:

一,真心朋友難求,朋友卻不可少,單打獨鬥的個人英雄難免會陷入孤立,身在職場,需要“一個好漢三個幫”;

二,交職場朋友就如同開了個感情賬戶,人與人的每一次交往就像存款和提款,收支平衡對每個職場人都至關重要;

三,職場朋友中,利益的成分越少,朋友的純度越高,除此之外,別無他求。

現在你知道了,到職場裡求真心朋友,一開始錯的就是你自己(yiQIg.cOM).

心裡話四:“我不在乎”

也許你真的不在乎,工作不過是一種消遣,職位不過是一種裝飾。但只要你還混在職場,就別說你不在乎。

你得在乎薪水,這樣老闆才能控制你,你得在乎職位,這樣上司才能激勵你,你得在乎別人的看法,這樣同事才能背後議論你,你得在乎績效考核,這樣才夠積極,你得在乎公司利益,這樣才夠職業……等到大家都滿意了,你心裡在乎與否真的就沒有人在乎了.

心裡不在乎,是你內心的踏實與驕傲,嘴上不在乎,則會被解讀為虛偽或幼稚。

心裡話五:“這不公平!”

這個世界公平嗎?答案是否定的,地球人都知道。職場裡一味追求公平,不但不現實,更容易討人嫌。

性別歧視,論資排輩,任人唯親,裙帶當道,幹得多拿得少……還有多少不公之事你沒有遭遇過?越是抗拒不公平,就越能遭遇不公平,世界從來不會變得更美好,一切全在於你內心的感受。

世界是不公平的,但是你可以。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要儘量公平地做事,在論回報的時候就不要苛求別人會一碗水端平。

為所當為,順其自然,你會好過一點兒。

最後,想起一句話與大家共勉,“說話前你是話的主人,說話後你是話的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