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定》主要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让日本失去了20年的发展?

负责逗你玩


凡事都是两面性的,升值不一定是坏事。


广场协议签订时,不仅仅是日本,德国也经历了货币的大幅度升值,日本之前有泡沫为什么,就是因为日元太便宜,大量的资金急剧在国内,可是国内的实业并没有太多的好机会,一方面是因为日本遭遇到了资源瓶颈,另一方面是因为日本的老龄化开始了。那么这些资金无处可去,只好大量的投资房地产和股市,恰巧80年代日本的发展开始开花结果,因此,股市和方式开始成为投资的热点。


一旦日元升值,那么这些资金出去投资国外的产业就变得非常划算了,因为可以换取更多的资产,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日本在世界上到处投资,日本目前的海外净资产超过

3万亿美元,而 美国的海外净资产是-7万亿美元。也正是这些海外投资使得日本在遭遇到资源瓶颈和老龄化时,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GDP,比方说目前日本65岁以上的老龄化人口达到27%,如果没有早先的这些投资,日本都已经崩溃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并没有因为广场协定而崩溃,相反,日本也从中得到了好处。


有人说日元升值导致竞争力大幅度下降,其实并不是,短期内可能会影响,但是长期来看,日元升值会导致进口的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下跌,特别是对于日本这样基本上都需要依赖原材料进口的国家来说,原材料进口价格的下跌,反过来会促使产品价格的下跌,进而重新获得竞争力。


当时日本的财政大臣是非常高兴的签署了这个协议,而并不是所谓的被美国胁迫签订的,因此,日本之所以没能够再向前发展,主要还是资源瓶颈和老龄化导致的,和广场协议没有多大的关系。


以股易金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日本资本疯狂扩张的脚步,令美国人惊呼“日本将和平占领美国!”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签订后,上述五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美元迅速下跌到1美元兑200日元左右,跌幅20%。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

因为日元升值,日本国内工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急剧下降,并且大量的海外资金进入日本套利,日本资金纷纷进入股市房市等行业,最终房价爱虚高、股价虚高,最终噢乖在1990年日本股市、房市泡沫破裂,让日本本土经济受到重创。

但在日元升值期间,日本本土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这时候日本企业纷纷向外扩张,包括购买大量的铁矿石资源、美国的金融资产、投资发展中国家等。这时候的国家资源,对于升值的日元来说,实在太便宜的。大量的国际投资,让日本拥有丰厚的国际资产,以铁矿为例,力拓和必和必拓几大主要矿山都有日本人的投资,持股比例从5%-50%不等。而在中小铁矿开发商上亦有布局。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日本企业重点投资8家、参股16家,以2008/2009年财年为例,日本三井物产、伊藤忠、三菱、住友金属和新日铁等控制的澳大利亚出口的权益铁矿石达4000-5000万吨。

中国钢铁厂时不时亏损,但日本却在铁矿石不断涨价中,获得了超额回报。

2012年当年日本海外法人总计18599家,工作人员499万人,日本全产业海外销售额达到183.2万亿日元。日本财务省公布的2011年底海外资产负债余额显示,日本企业、政府和个人持有海外净资产253.01万亿日元(3.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6%,时隔两年再次实现增长。日本连续21年保持全球最大债权国位置。

截止2014年,日本海外法人19887家,制造业为9201家。海外企业在境外营业额272.156103兆亿日元。

2016年日本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仍高达40000美元,在全球国家排行中,排在第18位,日本国民平均所得仍位居世界最高水平行列。

这只是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如果加上海外资产,日本富的不可思议。数据显示,到2015年日本的海外资产已经接近10万亿美元,已经达到了国内GDP的两倍,更是超过中国GDP的80%。

而如果用GNP(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一国经济更为真实,有关统计表明,日本的GNP远远大于GDP,可能高出60%。也就是如果用GNP来计算日本,那么日本的富裕程度将让人难以置信。

不要宣扬所谓的日本经济“低迷”,“日本失去的20年”,这是无畏者的无知之言。


波士财经


美国当初逼迫日元升值的目的是通过日元对美元升值,来降低日本工业产品的竞争力,进而扭转巨大的贸易逆差。可以说,作为美国的盟友,日本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主动签订了广场协议。日本之所以主动的目的是,日元升值有利于扩大日本的对外投资,实现海外扩张。


但是其实,从经济发展的逻辑来看,日元贬值并不能降低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没有证据表明,签署广场协议后,日本的产品在美国就降低了竞争力。因为,日本和美国的产品存在结构性差异,不存在价格竞争。比如签署广场协议后,美国的汽车行业的状况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相反到了2000年,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通用、福特、勒莱斯勒基本上都处于破产的状态了,要不是政府出手救援,三巨头至少会有两家倒闭!主要是日本生产的汽车是小排量的、空间小的汽车,而美国生产的车是大型的大排放的车,最终汽车之城底特律还是破产了!


美国也不是靠贬值来摆脱巨额贸易逆差靠的是经济结构升级,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


日本的经济危机是日元升值诱发的,但是不是国际贸易的因素,而是国内经济战略不当造成的。广场协议后,日元得到了大幅度的升值,导致大量的外资进入日本,这些外资在日元升值后几乎稳赚不赔。这些资金进入楼市和股市,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年里,房产每年的价格涨幅超过15%,股价年涨幅超过了30%。而GDP的增速才5%,股市和楼市偏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泡沫越来越大,大量资金被吸入楼市和股市,挤压了其它产业发展的机会。


后来,房价远远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日本政府为了挤压泡沫,开始收缩银根,虽然刺破了经济泡沫,但是导致楼市价格下降了超过50%,形成了大量的银行坏账,经济由此进入停滞期。


日元升值也并非全是坏事,日元升值后推动了日本的对外经济扩张,促进了日本经济结构的调整。但是日元升值后导致大量资金进入楼市和股市,占据了经济结构升级的资金和机会,最终导致日本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失败。

<strong>

日本经济危机和停滞的核心原因在于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调整中没能跟上步伐。没能在房产和股市泡沫被刺破后,及时填补这里面的空白。美国的经济在90年代也碰上了巨大的困难,但是美国在产业革命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日本没能跟上步伐。


随着特朗普贸易战的落幕,我们国家很快就会面临当时日本的局面,如何破局也是我们要面临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国家现在要开展经济结构调整,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因所在。


财金社


其实当时广场协议并不是日本一家签了,连德国也签了,德国也需要把德国马克的汇率升上来,可以说,日本和德国都要面对美国的要求。那么为什么德国没有像日本那样经济一蹶不振呢?还是因为德国后来找到了更大的市场,先是消化了东德,后来他在欧盟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德国后来融入了欧盟,在这个欧盟的大市场里,德国的经济得到了更有广阔的腹地,所以比起日本来说,德国是幸运的,哪怕货币升值后面还能够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并在,欧元区建立之后,彻底脱胎换骨,用起欧元来也是得心应手。

日本相对来说则没有那么幸运,广场协议就是要求德国和日本乃至英国,把自己的货币兑美元来升值,但是日本之前有个问题,就是泡沫经济太严重了,国内的房地产和股市都存在着大量的泡沫,货币一升值,泡沫就被戳破了,先是股灾,然后房地产价格也不断萎缩,导致日本的资产泡沫破裂,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危机,这才是日本走不出来的根本原因。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也能给中国现在带来一点启示。


海汇观潮


我最近一直说要复盘一把日本泡沫经济,摸点石头,建设自己钱包。

上图是日元汇率50年走势,其中重点复盘的是广场协议签订后,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12年。

广场协议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

广场协议要求日元马克升值,本来想法是为了刺激美国出口,平衡贸易战,谁知道国内资金一看要贬值,比赛出逃,最后呈现出美元加速下跌的态势,美国政府不高兴,要求日本和德国降息,加大财政赤字,让美元不至于过快外逃,尽量保持汇率均衡。于是后来有了7国卢浮宫协议。

卢浮宫协议1987年2月22日,G7国家(实际上意大利撤了)在法国签署协议,让美国贸易伙伴加快经济增长有助于解决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协议主要约定包括:日本和西德等实施刺激内需计划,美国进一步削减财政赤字;G7国家加强外汇市场“干预协调”,秘密保持美元对日元和马克汇率的非正式浮动区,如果汇率波动超出预期目标5%,各国要加强合作干预等等。卢浮宫协议后,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在近两年多的时间里保持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太大动荡。

广场协议和后来的卢浮宫协议并非针对日本一家,当时资本主义阵营里的老大按着四个最有钱的小弟无差别的进行了广场协议打劫,到1987年发现日德还走强,于是再来一个卢浮宫协议加大力度打击。

实际上,德国马克在两个协议协定签署后与日元升值幅度基本相同,在1988年之前升值幅度甚至略高于日元。何以最后日本进入到泡沫经济时代,而德国一路成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直到21世纪呢?

这里不得不说说当年的国际环境,1985年苏联还在,东西德闹对抗,西德人面对着同胞的对抗,美国的压榨,苏联的威胁,对未来悲观还来不及呢。

而我们知道,一切投机都源自对未来乐观的预期。

国内不乐观,国际上再多乐观积极的资金过来也吸引不来足够跟风盘,到1987年预期乐观之后,又遭遇美国股灾,一天之内道琼斯指数暴跌22%,资金避险还来不及,非要跑来这危险的地方?

所以好多经济学家站着说话不腰疼,非要说德国领导英明神武,那我也没有办法。

回头来说说东洋邻邦吧,80年代他们正赶上中国改革开放,那时期有只要有商品,就有中国人要买,美国人封闭了一扇窗户,东方大国打开了门户。

上世纪80年代中日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紧密的,电视里最流行的是打鸡血般的奋斗日剧(看过排球女将吗?),家里最时髦的电器是东芝索尼松下之类的日本家电,说一个女孩子漂亮都要夸她像日本女演员。

十多亿人口的邻国改革开放中,需求不断攀升,日本企业有什么理由对未来悲观呢?

所以双方选择两种道路来应对美国的无差别攻击。

德国尽可能的收缩财政,减少开支,一等到美国的狗绳松绑,立刻加息。

日本考虑到本币升值会带来原材料进口价格下降,加大对国内基础设施的投入,刺激国内消费来抵消本币升值带来的出口压力。

所有的决策放到后世来反推结果,你可以说这个选择是错误的,放到当时来看,怎么会真的没有一点道理呢?东洋国一样搞精英政治。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日本的决定并没有错,美国高利率,日本低利率,那么美元回流日元贬值,对日本出口经济是有利的,此外,日本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日本政府急于补充养老金不足的问题,将三大国有企业私有化是当时执政者的想法,日铁是大销金窟,但手上黄金地段的土地储备大把,那么保持低利率就可以让资产的价格走高,帮日本政府甩掉历史包袱。

日本首先是开始了大搞基建,1985~1986年开始的公共事业大投资主要为三类:公路桥梁、港湾地域开发,、旅游度假国民福祉设施。

请注意,日本之前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已经大规模的搞过一次全面基建,这一次国家大把撒钱虽然说是为了刺激经济,但是其中投入方向不得不令人诧异。这所有的方向都是振兴房地产,纳尼?地产兴国?此时美国苹果微软还在幼年期,电脑化信息化是未来的趋势,既然日本政府钱多的烧包,为啥不咬咬牙,把资金用来搞搞大基金,买下微软苹果之类的美国企业,哪怕是鼓励松下、索尼们投入新技术啊。

这一切都要跟利益挂钩。

岛国一套行之有效的世袭从政制度,从明治维新开始,原本的武士、藩主阶层摇身一变,成为中央及地方世袭政要,他们手中最多的就是地产。既然从50年代开始,日本高速发展,日本的房地产也火红了三十年,那么借着美国给的理由来进一步繁荣日本有什么错?何况扶持几个大企业搞新技术一定会被政敌说成是搞利益输出,而无区别的全国性大基建谁也别想说闲话。

有大国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需求为实业托底,有30年的火红经验为投资地产指路,有银行上杆子送钱,有媒体天天报道一夜暴富的炒房炒股事件,号称1亿中产坐不住了,全民进入到未来焦虑期,中产的资产焦虑,慢着,最近朋友圈里天天贩卖这玩意。

日本民众前所未有的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投机运动中,炒房炒股,各种神仙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

其中一个开饭店的尾上神婆因为擅长交际探听到许多内部消息,又擅长装神弄鬼,抓住了牛市的机会一举封神,神婆从各家银行总计借款2.7万亿日元,最后东窗事发,最大受害者兴业银行控诉该神婆伪造存款单诈骗,拜托,没有内鬼勾结,哪里来的天大骗局呢?

80年代,日本政府当时已经开始步入老年社会了,政府也在焦虑,他们鼓励企业出海投资,并希望国家转型,能把东京变成纽约一般的世界金融中心,在金融中大赚一笔。政府在1986年出售NTT日本电信这件事上获利匪浅。跑的快的申购者也赚到了,1987年NTT一举攀上了世界第一股,总市值3500亿美金,市盈率200倍。日本政府在泡沫期间卖出了1/3的股权,获利10.2万亿日元,那些为国接盘的新手们想必很能理解48元买入中石油的老韭菜的心酸了。

世界上再好的计划和再高尚的目标一旦在实施中出了偏差就成了两个方向。

我一直在说,日本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权钱勾结,财阀横行,背后就是日本封建制度没有经历一场痛彻人心的革命,导致封建残余一直在把持社会的上层建筑。权力层层分封,就导致寻租机会扩散化。

一旦投机风蔓延,各种各样的牛鬼蛇神就开始跟金融机构勾兑起利益来了,日本黑社会靠着拆迁本事,一跃成为地产大鳄,成为人生赢家,赢家就要奉献政治献金,上下勾结赚更多的钱。一时间日本房价攀上了世界之巅,日本人无论有没有房子,都在夸张的所谓中产焦虑中,但更应该焦虑的恐怕是政府。但凡有点责任心的财经领域官员,看到这景象,应该是惊恐多过惊喜吧,但是并没有一个人有胆量敢于与资本单挑,直到三重野康上台。

1989年,三重野康当上了日本银行行长,他不顾大藏省反对,5次加息。第一个倒下的是股市,1990年1月12日,日经指数当天暴跌70%。在亚洲金融风暴里,你可以说国际投资者做空赚钱无数,很遗憾,从1987年开始做空日本股市的国际投资者们都血亏,而到1990年还没来得及走掉的国际投资者也同样遭遇比熔断更狠的打击。

如果说这给日本带来了什么好处,那就是再也没有什么金融大鳄敢到日本去玩大的了。

股市的暴跌很快传递到了银行,尾上们的窟窿盖不住了,接着是地产,日本地产开始漫长的下跌周期。

安倍经济学虽然被给予厚望,但即使是长期零利率加QE,日本人还是没有投机地产的欲望。所以那些人以为利率之类的能影响房价,真是图样图森破了,资产的价格永远只与预期相关,日本年轻人中流行的是佛系,日本的审美叫寂,只有对未来不抱希望才有这样的民族精神,所以你再怎么打利率的鸡血,人家就是对未来没有预期,打死不来玩,没有国内接盘侠国际怎么再怎么闹腾都要灰溜溜走人。

当然,90年的股市大跳水虽然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美国人的政策。照道理,日本股市、房市双崩,银行业又大面积破产,日元总该贬值一下吧,然而完全没有,日元兑美元从1990年到1995年之间依旧升值了70%,一度到达79的高位,要不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再次重创日本,克林顿的手还不会那么快放松。

1995年,日元终于能贬值了,但是,东方大国此时崛起了,家电国产品牌开始抢着日本品牌的市场,这下日本彻底傻眼了。

日本开始实施超低利率刺激经济。

1993年,日本银行将贴现率降到2%以下,1995年,贴现率已经低于1了。

由于国内股市、楼市两个大窟窿没补上,劫后余生的企业都开始谨小慎微,居民不敢过度消费,于是这些宽松出来的资金就开始到东南亚找机会了。

索罗斯们的机会来了,可怜的犹太人,1987年做空日本血亏,转头做多美国再亏,这回机会来了,东南亚能让他回本。

从1995年开始,国际投机者们大规模的借入便宜的日元,到东南亚大举投机,然后就是著名的97亚洲金融风暴,四小龙、东南亚团灭。

很有意思的是,美元从70年代被嫌弃,到90年代成了香饽饽,又一次美联储胜利了,所以你看这金融大鳄不过是个金融打手,还不能包打赢,遇到点子狠的,直接残废。

到加入世贸后,大国崛起势不可挡,日本先是家电品牌全军覆没,再是手机消失,现在可能要升级到元器件行业逐渐没落。

这么说吧,媒体天天吹的工匠精神是罪魁祸首。

当行业从高新产业变成传统行业,什么最重要?增长和市场占有率。

传统行业的新增需求永远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中低收入人口。

我认为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封建残余在现代企业里的延续,鼓吹一个工艺做上几十年,而不鼓励创新,革新技术,为什么?一旦鼓励革新那老人家怎么办?华为有个45岁传说,如果你不能与时俱进,那就早早走人吧,日本的终生雇佣制,按资排辈的晋升制度,牢不可破的上下级关系,就是在现代企业里大行封建制度。

当然,这在对技术革新更新换代要求较低的行业里还是可以的,比如你做个米饭,寿司之类的,但在电子消费品里这是不可行的。

老人们的经验牢固的霸住了上层建筑,创新迟缓,革新受挫,你这个企业不越走越差才不正常呢。有制度压抑,员工再勤奋也不过是改良而已,所以呢?品质是高,但性价比太低,规模化之下,只有破产了。下游应用商大范围破产,传递到上游从长远看,是必然的。

国家规模大到一定程度,从外面进行攻击是很难攻破的,当年日本的泡沫经济中外国来揩油的鳄鱼,基本被反杀光光,日本从此成了投机绝缘体,国民老老实实工作,这其实挺好的,把三重永康看作当代东洋伟人也不为过。

但东洋国的问题在自上至下的体制,没有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是不能根除的,但这并不代表不好或者不幸福,人家的小确幸也是真实的。有东方大国在,也只能小确幸了。

你们跪舔日本的,大可以不必。

判断未来资产价格走势,其实不用太高的经济学知识,看看乐观指数,如果回老家一趟,人人洋溢着梦想,那么我觉得抄底是可行的。


局外人的视界


广场协议内容是让美元贬值,目的是为了让美国巨大贸易逆差转变。当时签订国有美国、日本、应该、德国、法国、英国。而广场协定签约后,日本出现了经济格局震荡其他几国却未发生经济问题这里面确实有着不同的逻辑。很多人把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归咎于广场协议,但是真正的原因其实是日本经济内在结构失衡。

首先几国达成协议后,日元就会面临升值带来的通货紧缩。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从1986年开始到1987年实行了四次贴息降息手段。这些措施导致日本经济发生了过热,日本的商业银行更是充当了火上加油的角色。面对房地产的升值幅度,日本商业银行贷款大幅增加。直接导致了日本房地产疯狂上涨,东京等房价已经达到了宇宙高值。日本政府发现后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就是釜底抽薪。首先破灭的是日本的股市,1990年房地产价格大幅下挫。日本经济进入衰退期,为了应对经济硬着陆日本央行继续了放水货币。此举加大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上升,刺激性措施开始乏力。

其次美国迫使日元升值来压缩自己的贸易逆差,此时如果日本采取自身经济结构升级来应对本币升值带来的损失。通过技术升级来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那就不会发生大的损失。而日本采取的是加大市场货币供给来消除日元升值带来的压力,这样加大了自身金融市场的动荡。这是典型的因小失大。

最后光创协议并不是导致日本萧条的主要原因,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就像毒品和瘾君子之间的关系一样。为了避免自身的病痛加大毒品供应最后的结局只能是饮鸩止渴,而日本的做法就是作茧自缚自食其果。

以上是我对问题的回答,欢迎探讨。


坐井观牛


我个人觉得让日本失去二十年发展的“罪魁祸首”并不是“广场协议”,而是新自由主义的泛滥。


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始终无法解决社会经济中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虽然“大萧条”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已不再直接表现为明显的生产严重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更多地是以金融危机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金融危机的内在根源也大多都是在于社会经济存在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由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干预减少,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不断减少,资本主义世界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必然会愈来愈尖锐。

国民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资本收入的支出除了一部分用于消费,还有一部分用于投资生产来获得更多的收入,劳动收入主要用来消费。投资主要取决于资本收入,而消费则主要是受劳动收入的影响,前者很明显。投资主要是用来生产工业品,每个人消费的数量有限,一个人能消费多少辆汽车?有钱人买两辆、十辆,甚至百辆,但终究消费的数量很有限,而普通劳动者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说劳动收入在消费环节中占主导地位。

如果贫富差距过大,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过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过低,社会经济便会产生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

但是为何资本主义世界没有再发生像“大萧条”那样的明显表现为生产严重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呢?

以美国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的一般制造业不断外流,服务业不断增长。服务业的增长有利于“富人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资本家的消费,一般制造业外流,美国经济结构中工业品生产的规模在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经济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

缓解生产大于消费矛盾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依靠发展消费信用来刺激消费。分期付款、信用卡消费和抵押贷款消费越来越流行,政府需要做的就是降低利率,再降低利率便可以刺激消费增长。分配的问题不解决,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始终就无法解决,刺激消费过度便会引发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引发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经济依靠政府举债来增加社会消费,这条路的尽头将会是债务危机。

当然对外用兵,发动战争也是美国常用的手段。

那么再来看日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社会贫富差距开始扩大,出口是解决生产相对过剩的主要途径。


“广场协议”的签订背景是,日本和联邦德国经济持续增长,贸易盈余不断增加,所以提倡日本和德国担当头车头作用,牵引世界经济发展。1985年9月,发达国家美、德、日等五国达成协议,联合干预汇率市场,诱导汇率向日元和德国马克升值,美元贬值的方向发展。

广场协议签订以后,日元不断升值,出口受到打击,日本实行加强“金融缓和”的政策企图阻止日元升值,这样催生了股市和房地产的大量泡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破灭后,人们的消费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很多人也因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美国的那条路走不通了,一直也没有别的手段来有效缓解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所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通缩状态,在“停滞”中不断挣扎。


大方妹几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签订历史上著名的广场协议。而这一协议,也被后人称为日本“失去二十年”的转折点。

广场协议都说了些啥?

广场协议是在美国经济陷入滞胀,而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日本货“浪”遍全球的背景下诞生的,因此广场协议的内容主要包括:

1、遏制通胀。上世纪70年代,正值中东石油危机期间,同时期美国的GDP增长率从0.2%一度下降到负值以下,而CPI增长达11%。

2、扩大内需、贸易开放,资本自由化。1960-1979年,日本的出口占日本 GDP 总量都在 9%以上,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经济还在不断增长。而这却大大挤压了日本贸易伙伴,尤其是美国的消费内需和市场份额。那时候美国工人甚至会当街打砸日本汽车,称其抢了他们的饭碗。

3、汇率弹性化,即美元贬值。这主要是出于贸易国逆差的考虑。日本对外贸易顺差从1981年的20048亿日元扩大到1985年的108707亿日元,而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美国的。到1985年,日本对美出口额占比高达37%,美国当然不高兴了,所以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缓解逆差。

另外,广场协议中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也达成了不少共识,其中包括:缩减公共开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和民间投资;推动金融和资本自由化以及汇率弹性化,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等。

为什么让日本失去了20年?

在广场协议签订前的几十年里,日美两国就已经在纺织品、钢铁、彩电、汽车、半导体和电信行业发生过许多贸易纠纷,美国也多次向日本发起毛衣战。不过最终都以日本妥协收场,比如出口限制、自愿扩大进口、开放市场等。不过,这并不是说日本被美国“蹂躏”,所以才失去了20年。究其原因,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

1、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打击了日本的出口。而当时日本的出口带动经济增长高达14.72%%,为了不让经济增长引擎熄火,日本央行采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刺激,短时间内连续下调贴现率和利率。而这又导致了股市和楼市的泡沫。为了防止泡沫破裂,又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这么一松一紧,贴现率和利率都走成了V字型,经济肯定吃不消,资产泡沫崩溃也就自然而然了。

就好比当下国内的去杠杆,如果一下子央行加息,或者任其暴跌清理资金杠杆,任其P2P和债务暴雷的话,我想我们并不会比日本的下场好多少。

2、在资产泡沫期间,日本的银行和企业交叉持股,金融产品层层嵌套,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使得风险并没有减少,而是层层转嫁。因此最终在泡沫破灭时也摔得很惨。反观国内,我们的银行、资管也同样有资金空转,金融产品嵌套等问题,好在监管层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也将这些风险扼杀在摇篮中。

2、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这失去的20年,其实是“很正常的”。为什么?因为在资产泡沫破灭后的90年代,日本已经完成了战后复兴和崛起的任务。在1991年,日本人均GDP已超过美国,达2.87万美元,处于高等发达国家行列。经济体量大了,之后的经济增速放缓、老龄化、消费欲望降低等现象其实每一个国家都存在,很正常。

如今国内的经济增速虽然还保持在6%以上,但相比之前已经放缓不少,年均增长10几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如果这么说的话,难道国内也要失去几十年吗?不一定,主要还是看自己能否找对路。况且现如今日本经济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

4、80年代的日本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所以大家都在拼命生产然后赚外汇。而后由于广场协议,出口失去了优势,这就导致大量产能过剩,因而使得在协议签订后的几年里,物价同比都在跌,直到日本央行放水后物价才慢慢回升。最后泡沫破灭后,这么多商品没有买,企业倒闭,工人下岗...

国内的话,前几年的经济格局和日本几乎如出一辙,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现在,一直都是在消化过剩产能,楼市、基建等等。不过目前国内的经济潜力依然还有,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所以不至于到过剩产能完全消化不了而拖累经济的地步。


小白读财经


2017年日本GDP总量是48721亿美元,和1994年相比几乎没有增长,考虑到物价因素,也就是每年实际增长约1%,这和签订《广场协议》之前,平均每年高达8%左右的增速相比,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什么是《广场协议》?

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一揽子协议,包括抑制通货膨胀、扩大内需、减少贸易干预,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这就是《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对日本最大的影响就是使得日元大幅升值。1985年9月,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升幅20%。

从日元对美元名义汇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

《广场协议》不用对日本经济负责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广场协议只是压垮日本经济的导火索,不是根本原因,“广场协议”只是加速了日元升值进程,而不是升值的肇始者。

1985年之前,日元已具备了升值基础,“广场协议”仅是加速了这一进程,强化了市场对美元贬值和日元升值的预期,推动日元汇率在短期内出现过度调整。

日本政府自己背锅

日本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经济存在巨大金融的安全隐患,主要问题出现在日本太过于宽松的金融市场。

日元的升值增强了人们对日本经济的信心,导致了日元计价的资产升值,大量热钱将因追逐高额利润而流入日本,而投入到股票市场是热钱得到最快回笼、获得最高回报的场所,从而造成日本股市的上涨。

1989年至1990年,面对房地产泡沫与愈演愈烈的投机之风,日本政府收缩银根,采取一系列紧缩性宏观政策,控制不稳定的经济膨胀,最终却导致经济泡沫的破灭与崩溃。

泡沫经济的崩溃,使日本多年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和矛盾被集中释放出来,对日本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据经济学家估计,日本泡沫经济带来的直接损失超过6万亿美元,日本为泡沫经济付出了惨重代价。

2018年再度连任的普京能否挽救俄罗斯经济?几百万印度女犯人为何与男子关在一起?关注“金十数据”,我们给您提供更专业的解答!

金十数据


可能提问者没有注意广场协议签订的时间,广场协议签订的时间是1985年,而提问者在对问题的描述中,给出的时间是1995年,因为广场协议

日元的大升值,日本一下子猝死啦!日本的泡沫破裂啦,酿成了长达20年的大衰退,被日本国内称为日本第二次战败,失去了二十年。

时间相差了十年。


签订广场协议的西方五国财长

(从左到右分别是联邦德国的杰哈特·斯托登伯格、法国的皮埃尔·贝格伯、美国的詹姆斯·贝克、英国的尼格尔·劳森以及日本的竹下登。来源:维基百科,下同)


要了解广场协议的内容和影响,首先我们要从签订广场协议的背景来分析。从1980年开始到1985年,美元对日元、德国马克、法国法郎和英镑升值了大约50%,这给美国工业带来了非常大的负担。事实上,从1980年开始,美国出现了双赤字的情况,一方面,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1984年达到了1600亿美元;政府预算赤字开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以提高国内的利率来吸引国际资本,从而刺激美国经济。但是外来资本的流入,导致美元不断升值,这又进一步导致美国出口的竞争力下降,美国外贸赤字越来越大。而美国国内的农工商界也都对美国商品的竞争力越来越弱感到不满,因此到1985年包括农产品进出口商、汽车制造业以及包括IBM和摩托罗拉等高科技公司在内的庞大的利益集团在国会里的影响增大,使得美国国会考虑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法律。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的方式,加强美国商品的竞争力,以降低美国的贸易赤字。因此白宫开始考虑广场协议的谈判。


日本东京的金融中心


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日本大藏相足下登、联邦德国财政部长杰哈特·斯托登伯格、法国财政部长皮埃尔·贝格伯以及英国财政大臣尼格尔·劳森等五国财政部长,以及五国央行行长(美国自然是美联储主席)在纽约广场酒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并在1985年9月22日达成协议,即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变化:1950-今


广场协议的主要内容其实非常简单,内容包括了抑制通货膨胀、扩大内需、减少贸易干涉、共同干预外汇市场使得美元游戏下调。但由于其中汇率政策方面的内容最引人注目,即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五国政府共同干预外汇市场,使得过分被高估的美元能够对主要货币有序的贬值,从而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问题,所以我们经常一谈到广场协议,就将其看做是仅仅是汇率方面的协议。因为该协议,是在广场酒店所签署,所以就被称为广场协议。当然,在签订广场协议同时,各国也做出了自己的承诺,比如说联邦德国同意减税、英国同意减少公共支出并将资金转移到私营部门、而日本则同意开放市场,并实现“真实”的日元汇率。因此,归纳起来,各国承诺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实现无通胀基础上的均衡增长;第二,促进金融、资本自由化以及汇率弹性化,各国汇率应该反映各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第三,削减公共开支,降低政府需求占总支出的比例;第四,推动市场开放、贸易开放,抵制保护主义;第五,德国和日本,主要是日本要密切关注本国货币汇率(德国马克和日元),实施灵活管理的货币政策。对日本来说要实现日元的自由化,使日元反映日本经济潜力;第六,美国应全面推行财政赤字缩减。


日本GDP的实际增长率:1956-2008


协议签订以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开始抛售美元,从而引发了市场投资者,抛售美元的狂潮,导致美元大幅度的贬值。美元的贬值意味着美国商品的成本更低、价格将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而这将会使其他国家更多的购买美国商品。我们注意,美元的贬值不是因为经济危机,导致的一种金融恐慌式的贬值,而是一种有计划的、有序的贬值。广场协议在某种意义上有效的减低了美国对西欧的贸易逆差,但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实现减低与日本的贸易逆差的目标。


日元实际有效汇率


但是,就美元贬值而言,广场协议做得有些太好了。广场协议从实行开始,美元兑日元汇率一路狂降,从1985年9月签订广场协议时的美元对日元汇率1:250,在不到三个月时间达到1:200,到1987年最高达到了1:120,美元持续下跌,超出了期望的水平,因此,1987年2月22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加拿大,在法国巴黎签订了卢浮宫协议,以阻止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的进一步下跌。但是,日元升值却无法遏制了,到了1990年,日元甚至达到了1:80的历史高点。


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与日本经济衰退


应该说广场协议本身只是一个西方各国联合干预货币市场的行为,并不是像很多人所说的是为了“割”日本人的“韭菜”,但从广场协议签订后的长期后果来看,广场协议的签订对日本的冲击最大,造成了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停滞,导致了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的出现。因此,很多人才认为广场协议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针对日本的一个“圈套”。但我们要看到,当时美国推动美元对主要货币的贬值,联邦德国同样也是这次美元贬值的主要针对对象,但德国却没有像日本那样陷入长期的经济停滞。因此,广场协议只是日本经济长达二十年停滞的诱因,真正导致日本经济停滞的原因是日本经济结构的缺陷和日本的应对失误。


日经指数的变化:1914-2014


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度上升,必然大幅度冲击日本的出口,1986年日本的出口就由41.96万亿日元下降到35.29万亿日元。但并不是说日本出口受到冲击,日本就必然会经济停滞。事实上,日元升值在另一方面却代表着日元“值钱”了。但之所以日本经济在九十年代以后受到如此之重的打击,这与日本经济自身的问题,以及日本政府应对严重失误有着密切关系。广场协议签订后,随着日元的升值,日元资产回流,同时大量“热钱”涌入日本,日经指数连续四年上涨,从1986年的13000点上涨到1989年底的38957.44的历史高点。这使得日本股票总市值是日本GDP的1.6倍,占全球股市市值的42%!同时,随着日元升值,日本企业在海外大规模收购投资,其中日本在美国收购的房地产占日本海外不动产投资的三分之二。而在日本国内,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而银行投资房地产业,发放抵押贷款,鼓励投机。这样,日本人开始大量投资房地产,认为房价永远不会跌,日本民众因为炒房而背负沉重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担心通胀,所以日本从1990年开始,连续五次上调利率,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结果在1992年股市崩盘,房地产破裂,大量民众因为炒房而破产,而因为低价和房地产市场的暴跌,导致大量银行信贷变为不良债务,而日本政府对此的处置又出现了严重失误,这导致后果越来越严重,整个九十年代,甚至二十世纪头十年日本经济都处于停滞状态。这在日本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或者“失落的二十年”(失われた二十年,UshinawaretaNijūnen)。

总而言之,广场协议是美日英法德等西方五国为了应对美元兑主要货币币值过高,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与政府预算赤字共同存在的双赤字的情况,而联手干预汇率,推动美元贬值而签订的一个一揽子协议。但这一协议并没有很好的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但在美元贬值方面却获得了成功(太成功了,只能是在两年后以罗浮宫协议的形式再度干涉,以防止美元币值过低)。不过,广场协议造成的最重要的后果,可以说是日本签订这一协议时,没有想到的(很可能也是包括美国人在内的其他四国也没有想到的)。那就是日本经济因为日元升值,导致日本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剧增,而日本政府应对失误,最终导致日本经济停滞,出现了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