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下半句才是重點,但很多卻沒聽過,你呢

古時候,人們生活很清貧,尤其是不完整的家庭,日子更是十分艱難。像沒了丈夫的女人,在古代被稱為“寡婦”,這種女人在明清時代的遭遇很悲慘,那時候主流思想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所以寡婦很少能改嫁。我們很多人都很好奇,古時候寡婦是如何維持生活的?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下半句才是重點,但很多卻沒聽過,你呢

一些寡婦靠官府補貼,先由族中長輩向官府申請“貞節牌坊”,官府在適當給與一些補貼,這種類似於現在的貧困戶;還有一種是家族扶持,古時候女人以裹腳為美,由於這種缺陷存在,所以不能下地幹活,土地只好被家族收回,再由家族給予一定的補助,勉強度日;自力更生,有的寡婦背後沒有家族幫忙,為了生計,只能把自己賤賣到大戶人家當丫鬟。

經濟上有困難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沒了男人保護,寡婦經常會遭到別人的騷擾,其私生活也會被別人議論,農村有句俗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寡婦門前是非多”,一個沒了丈夫的女人,很容易引起別人“過多”關注,也會被別人趁機揩油,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會在寡婦門前探頭探腦,之所以這樣有恃無恐,就是認準沒人會替寡婦出頭。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下半句才是重點,但很多卻沒聽過,你呢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我們都聽過,但其實還有後一句,“鰥夫屋頂炊煙少”,那啥是鰥夫?其實他跟寡婦一個性質,大多指死了老婆的男人,古代做飯需要點火燒柴,煙會順著煙囪飄出去,但鰥夫獨自生活,大多數不會在做飯上花時間,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所以鰥夫家煙囪不怎麼冒煙。

農村俗語跟傳統文化不同,在歷史長河中,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變化。在有些地區,“寡婦門前是非多”的下一句,就演變成了“財主門前孝子多”,大戶人家從來不缺為其效力的人。現代社會這句話依然適用,可以想一下,在農村,那些不孝兒女多數出自貧苦家庭,自己生活就很拮据,哪還有精力贍養父母呢?反倒是那些村裡的大戶人家,一家人和和氣氣,子女大多比較孝順。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下半句才是重點,但很多卻沒聽過,你呢

不論是“鰥夫屋頂炊煙少”還是“財主門前孝子多”,都是古人把世間人情冷暖通過俗語的方式表達出來。關於這些俗語,你還知道哪些有意思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大家有時間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