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灭亡唐朝强盛,只因唐太宗与隋炀帝在同一件事上,用不同态度

唐太宗与隋炀帝在历史上,都可谓是有能力的皇帝了。但前者创起了盛世唐朝,后者却灭亡了强盛的隋朝。

同样是开疆扩土,同样的征讨高句丽。前者越大越盛,后者却越打越垮。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隋朝灭亡唐朝强盛,只因唐太宗与隋炀帝在同一件事上,用不同态度

第一,先讲一个笑话,调节一下情绪。话说,有一个土肥圆特想减肥。听到有个地方的减肥餐非常出名,效果特别好,很多人去吃后,效果盎然。土肥圆也想去吃一吃这个减肥餐。慕名来到,服务员很热情的推荐店里的照片减肥餐,一顿神清气爽,两顿天气晴朗,吃三顿身轻如燕,多吃几天易瘦延绵,减肥必备之瑶池仙宴。土肥圆听后,激动的不要不要的,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大喊有没有,给爷来三份。

第二,隋炀帝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称得上千古暴君。而反观唐太宗稳中求胜,和隋炀帝的做法不尽相同。

隋朝灭亡唐朝强盛,只因唐太宗与隋炀帝在同一件事上,用不同态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开挖大运河,征讨高句丽,这两件事,意义重大。

前一件,有助于促进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两大经济区的交通联系,可以通过中部地区的转运实现东西部经济区的交通联系,能够打通中国全国统一市场的运转血脉,进而极大促进中国统一市场的内部沟通运转,最终为中国的长期统一奠定基础。后一件,消灭了潜在威胁,打败了一个对中华文明有明显敌意的效仿者,有助于实现国防安全。

可好事归好事,但就像吃减肥餐,一顿吃一份减肥餐是减肥,你直接来三份,那和去增重还有什么区别呢?就拿跑步健身来说,跑步健身的人很多,有的人每天都跑五公里,甚至十公里,减肥效果都很好。那么,你打个包,一天把一年的量都跑了,一千八百二十五公里,会这样呢?先不说时间够不够,谁有力气能跑下来?直接就跑死了。这下倒是减肥彻底了,往火葬场一拉,一把火烧完,就剩下七八斤。人家减零头,你把整数减了,人才。

隋朝灭亡唐朝强盛,只因唐太宗与隋炀帝在同一件事上,用不同态度

隋炀帝干的就是这事,隋炀帝一共用了五年时间,挖通了总长1700公里的大运河,动不动就出动百万民夫。大业元年(605年)三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大业三年和四年他又动员百万民夫去修长城。大业四年(608年),有一次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每年都出手搞大工程,而且一出手就是百万,玩儿呢?

然后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隋炀帝开始准备打高句丽,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就出兵了。出兵多少呢?百万!隋炀帝这么热衷于百万,这让我想起一首歌:在一瞬间,有一百万个可能,该向前走,或者继续等。

隋朝灭亡唐朝强盛,只因唐太宗与隋炀帝在同一件事上,用不同态度

然后隋朝的老百姓一合计,得了吧,咱也别等了,反了算了。到了这个时候,面对农民起义,隋炀帝还是不当回事儿,大业九年正月、大业十年四月,又二次三次出征,最终导致境内全面起火。

到了这个时候,隋炀帝还跑去长城巡视,结果在大业十一年被突厥围困到了九月。此后他面临困局,又丢下责任,放弃中原,于大业十二年七月跑去江都避难!去你的大业吧,老百姓用刀投票,抛弃了隋炀帝。

隋朝灭亡唐朝强盛,只因唐太宗与隋炀帝在同一件事上,用不同态度

反观唐太宗,也和隋炀帝做了几乎一样的事儿,征讨高句丽,看人家是怎么对待。

贞观十八年(644年,实际出兵是贞观十九年),唐太宗第一次攻打高句丽,出兵不过十万余众。此前,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出兵数万灭了高昌等国。唐太宗动用兵力常常只是数万人而已,跟隋炀帝没事儿就百万个可能哪里一样呢?

隋朝灭亡唐朝强盛,只因唐太宗与隋炀帝在同一件事上,用不同态度

贞观二十一年(647)二月,唐太宗再次决定攻打高句丽,经过商议,决定采用疲敌战术,命令将领率军反复袭扰高句丽。于是出兵水路进兵,连续数年袭扰高句丽,多次歼灭高句丽大军。在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抓住高句丽、新罗、百济、倭国四国混战的机会,一举消灭高句丽、百济两国。

从用兵规模和对民力的消耗上,唐太宗和隋炀帝对国力的消耗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隋炀帝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是个十足十的暴君。唐太宗体恤民力、精打细算、文武双全,是自古以来不可多得的明君。

从一件事上的映射,观察两位帝君对政治和军事上判断的结果。唐太宗不盛,隋炀帝不灭?实力不允许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