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結直腸癌中的抗腫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療

前言

血液是人體的生命之河,運送氧氣、輸送營養,確保機體生理功能的正常運作。腫瘤的生長同樣離不開血液,其細胞分裂增殖旺盛,需要大量的營養,進而造成患者的“惡液質”狀態。如果能夠封閉腫瘤的血液供應,不僅能抑制腫瘤生長,更能還營養給機體。“餓死腫瘤細胞”的治療策略就是建立在這個理論之上的。

什麼是腫瘤血管

腫瘤細胞團生長到直徑大於2毫米後,其進一步生長就依賴血液供應。此時腫瘤細胞本身會釋放促進血管生成的物質,和周邊的正常細胞共同作用,形成管腔樣結構,也就是腫瘤血管。和正常血管相比(圖1),腫瘤血管形態不規則、扭曲、通透性高,不利於化療藥物輸送到腫瘤內部,不利於抗腫瘤治療。


談談結直腸癌中的抗腫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療


如何馴服腫瘤血管

美國學者Rakesh Jain首次提出了“馴服血管,餓死腫瘤”的理念(圖2),通過切斷腫瘤血管,或者使其“正常化”,減少其為腫瘤提供營養,不僅能讓腫瘤細胞“餓死”,還能改善化療藥物向腫瘤內部的輸送,達到殺傷腫瘤的目的(圖3)。基於這個理論,藥學家們研發了抗腫瘤血管生成藥物,如貝伐珠單抗、瑞戈非尼、阿帕替尼、舒尼替尼等等,這些藥物現在已經廣泛應用於結直腸癌、乳腺癌、肺癌、肝癌和腎癌。


談談結直腸癌中的抗腫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療


理論上講,所有的腫瘤生長都需要血管提供營養,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療適用於所有的腫瘤,但事實並非如此。現代抗腫瘤治療已經步入循證醫學的時代,所有的治療都應該基於臨床研究的證據。所以,臨床醫師選擇抗腫瘤血管生成治療時,還是應該以循證證據為基礎。舉例來說,結直腸腫瘤中,貝伐珠單抗適用於晚期帶瘤患者的姑息一線或二線治療,瑞戈非尼則適用於晚期帶瘤患者二線以後的治療。阿帕替尼的適應症則是晚期胃癌二線以後的姑息治療。


談談結直腸癌中的抗腫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療


把握好藥物的適用疾病和治療線程,才能最大程度發揮藥物的作用,真正做到合理用藥,造福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