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有名的几个儿子中,为何偏偏传位于曹丕?

dydes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曹丕的主要竞争对手还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两人:曹彰(建安21年封侯);曹植(建安16年封侯);(曹熊早薨,落个清静)。和一文一武都极其突出得两个弟弟比起来,曹丕显得平平无奇,有一种“躺赢”得感觉。那么精明强干得曹公曹孟德,又为什么还是把王位传给了这个他并不喜欢的长子呢?

说来可悲,虽然曹丕41岁就病逝,但在平辈兄弟中,他的身体还算健康而且长寿的。而年龄大,死得晚,是他的第一个优势。有可能碾压他的兄弟,都早早退场了

曹丕之前,刘夫人所生的长子曹昂死于张绣作乱。这个事情其实也和曹公有直接关系。这老头,坏得很。称象的天才儿童:曹冲。早夭,痛彻曹公心扉,曹丕宽慰他,曹公恨曰:“此吾之不幸,尔曹之大幸!”话说的比较重了。

第二个长处就是会做人。这一点《三国志》也特别点出来。他是把讨好或者说公关他的领导他的父亲当正事儿来办的。论打仗吧,他媳妇儿就是抢自袁家;论文采吧,好歹也名列“建安七子”。但这些都不重要!他知道在领导“枕边”安排人了。

“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砺,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曹彰曹植,一个卖武,他忘了他爸爸还是个诗人;一个卖文,他忘了他爸爸还是个政治家。政治家这种动物,你只要能拿住他,他啥废话也没有,搞不好心里还要赞叹一句:真会玩啊!

曹丕收买了他的小妈,王昭仪。“幹母(王昭仪)有宠于太祖。及文帝为嗣,幹母(王昭仪)有力。文帝临崩,有遗诏,是以明帝常加恩意。”多么完美的合作,你说你想办什么吧,你说办成之后怎么办吧。两个痛快人,痛快的合作,曹丕走了也要专门嘱托一下:老铁,没毛病。

曹公从建安十六年给儿子们大批量封侯,他那个心态其实跟苏大强也差不多,他知道小儿子就是个“坑爹”货,(几千年过去,你看看曹子建那一开口情真意切几千字,头都要炸了)。生逢乱世,全员恶人,没有曹丕那两下蹬打,怎么敢来龟山玩耍?!

曹公25子,长成14个。除卞夫人所生:丕、彰、植、熊外;建安16年封侯:振、宇、林;20年:幹;21年:衮、峻、彪;22年:均、徽、茂,早逝11个。

建安十六年,曹丕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从工作上来讲,曹丕更像是曹操的同事,而不是被欣赏的后生

。建安21年,曹操晋位魏王;22年,曹丕立为魏太子;25年魏王曹操薨,曹丕继位。曹公一心想当周文王,曹丕却敬献谥号“武”。在没有继位前,他虚与委蛇,在达成目标后,他连父亲也没有放过。薄情寡义,严刑峻法。

这也许才是曹公真正属意他的原因。老头子,什么爱好文学喝了酒就吟诗都是人设,他,黑得很呢。


70黑板报


曹操记录在案的儿子有25个,如果加上那些非记录在案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在继承人的这个问题上,最有可能接任的就是长子曹昂。

曹昂有长子的身份优势,经过长期磨练的曹昂在文韬武略方面也十分出色。只可惜在宛城之战中战死。

曹昂死后,曹冲接任的机会就大了。曹冲天资聪慧,深得曹操喜欢。这就是所谓千金难买老子愿意。可惜曹冲也早夭。

接下来就是卞夫人生下的四个儿子(丕、彰、植、熊)

曹熊年幼且体弱多病,早早便领了盒饭。

曹彰的能力非常强,但仅限于军事领域。而且曹彰曾明确表态不愿意搞政治,就想领军征战。

剩下曹丕、曹植。一个是长子、一个是爱子,在二人之间,曹操也是徘徊许久。最后综合考虑还是选择了曹丕。

选择曹丕其中一个原因还是因为曹丕的长子身份。

再一个是考虑到曹丕的能力更适合应对当前的局面。

曹丕有军事才能、政治才能,最主要的是曹丕有能灵活应对朝局变数的能力。

曹操在世时已经封王,其继承人不管怎么发展,起点就已经是王了。所以曹操的继承人的能力更需要倾向于政治方面。


左将军


说明曹丕的综合素质最高。

曹操的二十五个儿子当中,比较有才能的分别是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冲、曹衮。

下面依次按照几率最小到几率最大的次序简单的讲一讲。

曹衮,知名度不是太高,但他的母亲是大名鼎鼎的杜夫人,也就是传说中貂蝉的原型,史料记载曹衮的才不下于曹植,常读书读的精疲力尽,但由于即不是嫡又不是长,因此不在王位继承人人选之列。

曹冲,著名的曹冲称象故事的主角,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按照曹冲去世时,曹操对曹丕说,我的不幸,你们之幸。曹冲继位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曹冲并非嫡子,加上长大后又如何不能确定,是否会像曹植一样让曹操失望,又有袁绍刘表前车之鉴,因此继位的可能性也不是太大。

曹彰,卞夫人二子,丁夫人出走后,曹丕兄弟成为了嫡子。但是曹彰最大的问题是不好读书,不懂政治,在曹操考察阶段,明白其志向也只是个大将军而已,因此继位的可能性也不是太大。

曹昂,嫡长子,二十岁举孝廉,养母又是曹操原配丁夫人,按照古代立嫡立长的制度,曹昂原本是最有机会继承王位的,可惜战死了。

曹植,卞夫人三子,曹操最有才华的儿子,并且在士人之间人气很高。也是与继承曹丕继承竞争最强的人选,古代不仅有立嫡立长,若长能力不足,也可以立嫡立贤,只可惜曹植才子气太重,不拘小节,后期又发生擅闯司马门和喝酒耽误军机事件,让曹操认为曹植任性妄为,不足以继承王位。

曹丕,卞夫人长子,不仅是嫡子,还是长子,并且文武双全,并且在考察中,被曹操发现其具有一定的权术手段,是最适合继承王位的儿子,在对于武功和文采来说,曹操更看重的是控制大权的权术之力。当然曹丕在继位后,虽然没有开疆拓土,但是在稳定西北边疆,恢复中原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上还是有突出贡献的。

只可惜无论是哪个儿子,寿命都不够。


曹小翔xixi


曹老板是个政治人物但是也是一个封建理法下的人,自秦汉以来,立嗣传统就是传嫡长子。

因为立嗣导致混乱天下最后衰败的例子太多了。远有秦皇传胡亥,近有袁家衰败…曹老板又不傻!

老大曹昂战死,早早出局…

曹彰,曹植,排位靠后天然竞争力就不如曹丕,只要曹丕不作死,也没他们什么事!况且曹彰政治不通,曹植是个诗人…拿什么争?

政治家最明白政治领导人需要的是什么品质了!

如果没有意外必然是曹丕了。

各类史家揣测什么曹老板喜欢曹冲想传位之类的…纯属扯淡!

曹老板可是亲身经历董卓乱政,废立天子的行为!还一腔热血刺杀过!曹老板难道想重蹈覆辙?况且曹老板自己也是个“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主!主少国疑的事他是不会干的!


小楼一夜聼春语


曹操在历史上绝对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壮举也只有曹操这种枭雄才能做得到,怪不得后人对他的评价就有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然后就是这样一位奸雄,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也经历一系列波折,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决定传位于曹丕。

其实之前的很多迹象表明,曹丕不是继承人的第一人选。刚开始曹操最满意的是大儿子曹昂,曹昂文武双全,在早期跟随曹操东征西战,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不过后来为救曹操而死,曹操十分伤心。再后来曹操偏爱幼子曹冲,曹冲天资聪慧,深的曹操喜爱。不过年仅十三岁就英年早逝了。

最后曹操只能在曹丕、曹植、曹彰三个嫡出儿子中选择。

曹彰的确是一员猛将,骁勇善战,战功赫赫。虽然曹彰打战有一套,但是对于政治却没有天赋,将来治理国家肯定不行,所以就被曹操排除在继承人之外。

曹植在中国的历史上出名在于他的文学天赋,我们在课本上就知道了他的七步成诗。不过曹植不仅文学功底好,而且胸怀大志,深的曹操的欢心,有意让曹植做自己的接班人,但是慢慢的发现曹植这个人文人脾气太浓,多一些妇人之仁,少一些天下之主的霸气。

在多方权衡利弊之下,曹操选择了曹丕。曹丕不是曹操最喜欢的一个,但是却是最像曹操的一个。曹操对他是又爱又恨。恨得是他过于阴鸷狠毒,仁慈之心较少,连兄弟都不放过。爱的是曹丕有雄才大略,政治手段很高。曹操非常知道,天下未定,此时需要的并不是一位仁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司马懿,曹操深知司马懿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却狼子野心,用好了是治国能臣,用不好就是杀伤力极大乱臣贼子。但是当时的情况为了抵御诸葛亮和东吴,是不能杀司马懿的,而当时司马懿效力于曹丕,也只有曹丕可以压制司马懿。所以曹操最终选择了曹丕。


小奇奇爱历史


其一,曹昂战死以后,曹丕就成了嫡长子,按照古代传统传位方式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其二,曹丕其人心思极深,城府极高,心狠手辣,做事情不动声色,与其他几个儿子相比,政治权谋可以说是完胜其他人,曹植有才但毫无政治才能,曹彰孔武有力,有勇无谋,不足成大事,曹丕恰恰是最符合当时社会环境下曹操的需求,甚至可以说,就是曹操找的接班人。

其三,曹丕在朝堂深耕多年,可以说完全是根深蒂固了,相比较于其他几个儿子来说,只有曹丕才能够稳住曹操留下的基业,并将它发扬光大。



其四,曹丕有曹操想要拥有的司马懿辅助,这在三国的环境下至关重要,可惜的是父子三代人没有压住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其五,曹丕与宗族内部人士关系良好,相交于其他兄弟来说,更能得到宗族人士的支持。


历史小迷哥


曹昂死后,曹丕就算是长子了。之前袁绍,刘表废长立幼,导致内部分裂,结果都被曹操给灭了。关于立谁,曹操曾问过贾诩,贾诩只说了句,我想起了袁绍,刘表。曹操当时就明白了。

而且曹操其他的儿子不合适,曹冲早亡,曹彰是大将之才,曹植虽然文采出众,但放浪形骸,率性而为,缺少人君风度。只有曹丕合适。


扫叶都净


曹丕和曹操很像,哈……都一样好色,不亏是我的儿子。


驼糊剧透


考虑到各各方面的环境,也只能这样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