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犯错”将被革职,康熙亲自出面保全他,还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官员按照老规矩,把他的官邸布置一新,锦绣帷幕、金银器皿,应有尽有。可当地官员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获得赞许,反而受到严厉批评。张伯行说如此奢靡的陈设他有生以来从未用过,以后也不会用。当他得知这些华丽用品都是由百姓分担承办,立即归还百姓,只取前任官员旧物使用。

此人“犯错”将被革职,康熙亲自出面保全他,还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有了在福建的经验,这回他入境之前,就先行下令,禁止铺设官署。等他来到官邸,四壁徒然,仅有小桌一张、床榻一副,尽管陈设简陋,他却恬然自得。他个人在江苏官署的日常用度,大多从河南老家带来,尽量不用公家钱物。无锡县令每日送来的惠山泉水是他享受的最大馈赠,但当他得知这些泉水全是派百姓运送,就坚辞不受。

清代的官场,上下级之间馈送成风,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张伯行对这类潜规则深恶痛绝。他初任江苏按察使时,依陋规要给总督、巡抚等上司馈送见面礼,大约需白银四千两,但他赠送上司和同僚的见面礼只是家乡的土特产,不值几个钱。督抚大员心怀怨恨,皆谢绝不受,张伯行不以为意。

张伯行为官两袖清风,廉名满天下。清廉之外,他为官恪尽职守,能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德才兼备,政绩卓著。

此人“犯错”将被革职,康熙亲自出面保全他,还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到济宁上任时,当地正发生大饥荒。面对严峻灾情,他首先从河南家中运来粮米,赶制衣物,免费分发,以解灾民燃眉之急;然后一边申报朝廷,一边发放仓谷两万余石救济灾民。当地巡抚指责他擅动仓谷,张伯行争辩说:“灾情重大,如不急加赈济,灾民性命不保,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假如因擅动粮谷而问罪官员,恐怕以后官员们都以此为戒,只求自保,不顾百姓性命,流弊更大。”

在福建巡抚任内,张伯行这种为民造福的实干精神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他赈济灾荒,平抑米价,设置社仓,储备荒年;广设学校,修建义塾,培养人才,刊刻书籍。同时,他整治属吏,奖廉惩贪,镇压豪强,打击恶吏。一时间官吏士民竞相奉法,社会秩序井然。张伯行又毁淫祠数百所,裁减僧尼。不到三年,福建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这些政绩充分显示出张伯行的行政能力,受到了士民赞誉,称他“居官若父母,训士如良师”。

张伯行能如此廉洁为民,是因为他熟读经史,深知“官无大小,在得民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作为士人,他在野时心怀天下,砥砺道德,培养能力;出仕后廉洁奉公,实政为民。儒家自律、诚敬之道,对张伯行的为人、居官有深刻影响。

此人“犯错”将被革职,康熙亲自出面保全他,还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康熙第二次南巡经过江苏时,曾召集训谕地方官,当场给张伯行升职,并勉励他说:“官员为官清廉的话,百姓会说朕是明君。如果官员贪赃枉法,百姓会嘲笑朕不识人啊。”张伯行遭人陷害,将被革职之时,康熙依旧信任其人品官品,特加保全,并且常号召大臣们向他学习。

清官之难,难在身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只是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却照贪不误,就无法约束部下,遏制贪腐。张伯行一生历任督抚要职,任所多在富庶繁华之地,但他生活简朴,穿衣饮食,始终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这种做法值得今人学习。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陈昱良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