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職業生涯正變得越來越短

來源 | 林墨

摘要

研究表明,在競爭激烈的科研生涯中,科研人員職業生涯長度都顯著縮短,長期活躍者的比例不斷減少,而短期科研人員的比例卻逐漸增加。

汪玲 / 大連理工大學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所

科学家的职业生涯正变得越来越短

(林墨插畫師:何廣生)

當代科學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出版物數量的指數增長和大科學團隊的興起。然而,雖然近年來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有所增加,但學術職位的數量卻並沒有出現相應的增長。

因此,一個科學家如何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保持長久的職業生涯,就成為了衡量其職業成就的一個重要標準[1,2]。

在PNAS期刊新發表的一篇文章中, 為了探究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科研人員職業生態的變化,作者Milojević等人選取了天文學、生態學、機器人科學三個學科領域的科研人員,對他們在科研活動中所擔任的角色以及科學職業生涯的狀態進行了跟蹤分析[3]。

從配角到主角並不容易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科研人員在知識生產中扮演的角色分成如下兩種:主要作者和協作作者。主要作者是指在他們研究生涯中至少在一篇論文的發表過程中曾擔任執行者(比如第一作者)的角色;而協作作者則是指在他們的研究生涯中從未擔任過此類角色的作者。

Milojević等人發現,主要作者的比例在三個學科中都是相似的,這表明科研人員角色的轉換可能遵循一個普遍模式。

同時文章還指出,隨著勞動分工和科研團隊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擔任著協作者的角色,然而從協作者到主要科研人員的“升級”卻並不容易。

科學家職業生涯顯著縮短

隨著科學研究越來越專門化,研究人員需要擁有專門的技術知識來操作日益複雜的儀器和數據,這一需求催生出了一大批必不可少的協作者。

然而,儘管這些協作人員的存在至關重要,但他們在某些領域正遭受著更大的職業風險以及更糟糕的職業前景。

Milojević等還區分了科學家的五種典型的職業生涯形態:曇花一現型(只發表過一篇論文的科研人員)、初期引退者(發表過多篇論文,從事所在領域0-10年後退出),早期引退者(從事所在領域研究11-15年後退出),中期引退者(從事所在領域研究16-20年後退出),以及長期活躍者(研究生涯超過20年的科研人員)。

通過觀察近半個世紀的科研人員結構的變化,作者發現,在上述三個學科中,科研人員職業生涯長度都顯著縮短。

長期活躍者的比例不斷減少,而短期科研人員的比例卻逐漸增加。

在天文學領域,半數科研人員退出所在研究領域的時間,即科研人員的半衰期,從20世紀60年代的35年,縮短到2010年的5年。

而且相對於“主要作者”,協作作者的半衰期更短。但是,在生態學和機器人技術領域,主要作者和協作作者的半衰期基本一致。

同時研究發現在過去的20年裡曇花一現型研究者的比例有所增加,其中約有四分之一的曇花一現現象是由主要作者引起的,這一比例在20世紀60年代高達60%,這表明即使在從未真正走上某一學科研究道路的人群中,也經常會有人邁過第一作者的門檻。

作者還分析了可能影響一個科研人員的學術生涯長度的因素,比如科研產出水平、引用水平和合作水平等。

對於主要作者來說,這三個因素對其學術生涯長度都有著正面影響,其中科研產出對主要作者的影響最大:早期發表過一篇文章的主要作者的生存率僅為50%,而發表過20篇文章的作者的生存率上升至85%,而對於協作作者來說,儘管上述三個因素都對其學術生涯長度有著一定的影響,但這些影響都並不太顯著。

參考文獻

[1] Milojević, S., Radicchi, F., & Walsh, J.P. (2018). Changing demographics of scientific careers: The rise of the temporary workforc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50): 201800478.

[2] Sinatra, R., Wang, D., Deville, P., Song, C., & Barabà si, A. L. (2016). Quantifying the evolution of individual scientific impact. Science,354 (6312), aaf5239-aaf5239.

[3] Geuna A , Shibayama S . (2015). Moving Out of Academic Research : Why Do Scientists Stop Doing Research? Global Mobility of Research Scientists, 2(1):271-303.

科学家的职业生涯正变得越来越短

這是一條文風轉化分割線

做科研、寫本子,累了吧?

一首《成都》「基金版」(獻給大家)

(敲黑板:歌曲下面有福利)

讓你掉下眼淚的 基金失敗的痛

讓你依依期盼的 基金中標的寵

本子還要改多久 抓耳撓腮的愁

讓你感到痛苦的 是修改的魔咒

“基金問答”已上線 專家解決你憂愁

通宵達旦的辛苦 基金定能成功

在基金申請的路途中 我從未忘記你

諮詢/一對一/只為你

……

注意!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後,每個用戶最多可以設置12個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往常的大圖封面展示。為了不錯過科學網的推送,請根據以下操作,將我們“星標”吧!

點擊“科學網”進入公號頁面→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選擇“設為星標”,搞定!

科学家的职业生涯正变得越来越短
科学家的职业生涯正变得越来越短科学家的职业生涯正变得越来越短
科学家的职业生涯正变得越来越短關注我們

微信號sciencenet-cas(←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