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全球航天科技進展比預計“緩慢”?

為什麼全球航天科技進展比預計“緩慢”?

約50年前人類已在月球上行走,40年前人類已實現火星探測,並向太陽系外發射深空探測器,當時幾乎所有科幻小說影視都斷定半個世紀後人類能邁出太陽系,激進一些的認為人類將能跨星系航行,即使保守些的也認為人類至少能建立長期月球基地。現在回過頭看,人類最低估的是網絡技術的發展,最高估的可能就數太空航天了。

關於航天發展的“減慢”有很多原因:

1. 時代已經變了

當年重大的航天突破都發生在冷戰期間,是美蘇爭霸,是軍備競賽,是別人家發展你不發展你就可能被玩死,所以哪家不勒緊褲腰帶?當時一個核武器對世界產生了這麼大震撼,一顆軍事衛星獲得了所有U2偵察機獲得情報的綜合,一顆洲際導彈隨隨便便飛到你頭上,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哪個能預測航天能給這個均勢的局面帶來什麼,所以雙方玩命花錢投入啊。

為什麼全球航天科技進展比預計“緩慢”?

看看NASA佔聯邦預算總比例有多恐怖?阿波羅登月的錢在70年代夠把美國所有的航母重造一遍了。蘇聯也只差不好,畢竟國力有限。

到後來為啥驟減?阿波羅登月之後發現航天並沒有帶來太大軍事回報,雙方握手言和,1972年尼克松訪問蘇聯,雙方一致同意“停止”軍備競賽,開始合作,人類航天發展就“緩慢”下來了。

如今時代的主題,提醒你回憶一下中學政治書,關於當今世界的主題,是不是有幾個關鍵詞?和平與發展,我國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為啥?蘇聯垮了啊,現在生活的環境是美國霸權主義主導下的政治格局,各國都得看美國臉色生存。而對美國而言,更是獨孤求敗了,就算極大削減了航天預算,依然保持極大優勢。即便我國這些年航天發展很快,但比起美國遠不可同日而語,更何況其他國家了。

航天燒錢,而且越到後來越貴,錢少了,肯定會慢下來。

2. 人類的本性是貪婪和恐懼,於國家而言亦是如此

人類有兩種情況下所有潛力都能被激發,一種是因為恐懼而求生,一種是因為貪婪而捨命。

為什麼全球航天科技進展比預計“緩慢”?

在恐懼和求生情況下,日耳曼蠻族都可以把沼澤遍地鳥不拉屎的西歐改造成城市和農田;在貪婪和金錢誘惑下,這群人轉眼就可以在大西洋上冒著生命危險販賣奴隸。

冷戰期間為啥雙方這麼不計成本,那是恐懼啊,恐懼被擊敗,恐懼成為戰敗的那一方。而現在美國主導下的世界"和平",各大國都沒有生存壓力沒有恐懼,小國沒有議價能力命運不由自己決定。即便大國有恐懼的情況下因為相距美國甚遠,發展航天也沒有意義了。畢竟,別人手裡有槍的情況下,你首先得努力讓自己手裡有個弓箭對不?

這是恐懼。

所以得先把自己提到跟美國類似的位置,比如同樣的經濟體量(目前中國狀態)、同樣的軍事實力(曾經蘇聯的狀態)、同樣的科技水平(未來的理想狀態),大家再分庭抗禮,人類再次進入科技的頂級競爭-航天競爭中去,然後才能主導世界格局,獲得巨大的收益。這是貪婪。

而現在,除非是太空中有重大發現,一者是外星生命,激活人類的恐懼;二者是海量資源,激活人類的貪婪。否則,航天的投入肯定越來越少,發展也自然不會快起來,直到有像美國這麼大體量的國家再次崛起,或者美國衰落,人類再次進入競爭狀態。

3. 人們的期望在上升關注度在下降

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劉洋、劉旺、張曉光、王亞平、陳冬

為什麼全球航天科技進展比預計“緩慢”?

這些都是中國進入太空的航天員,知名度是不是越來越低?

但他們每個人付出的努力有差別麼?神舟十一號造起來就比神舟五號容易麼?

主要是人們的關注度也在下降,阿波羅11號1969年登陸,全世界三億多電視都在直播,當時全世界總共才多少臺電視?而現在,國際空間站每天做視頻直播,艙外行走艙內工作都可以看,YouTube上也就幾百人看一看而已。

而且看NASA最近這些年的形象,過了阿波羅登月之後就開始驟降,下圖是1990年代後,是不是還在繼續下降?


為什麼全球航天科技進展比預計“緩慢”?


人們的期望高了,自然會不再關注,也會認為你們做的越來越慢。

從0到1,每造一個都是首次,都是驚天大新聞,但後面的大家也就沒反應了。

4. 事實上真的在減慢麼?

現在航天雖然投入越來越少,但由於錢少做科研的科學家要比以往小心很多,每個任務都設計地極端複雜。現在的每個航天任務性價比都極高。

為什麼全球航天科技進展比預計“緩慢”?

你讓阿波羅(登月飛船)的設計師看看現在的獵戶座飛船?

你讓土星五號(登月火箭)的設計師看看現在的太空發射系統?

你讓先鋒十號(太陽系探測器)的設計師看看現在的伽利略、卡西尼、朱諾?

你讓海盜(火星探測)的設計師看看現在的機遇、勇氣?

你讓太陽觀測望遠鏡的設計師看看現在的哈勃、廣外巡天、詹姆斯韋伯?

你讓禮炮一號的設計師看看現在的國際空間站?

那個年代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但現在的發展已經遠不是他們能預測的高度。

現在420噸的國際空間站已經在天上待了20年,卡西尼號在圍繞土星做最後的炫麗謝幕,羅塞塔剛剛結束了在幾十億公里外彗星著陸光榮使命,隼鳥二號在飛向小行星登陸取樣返回的途中(一號已經成功),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更何況,像Space-X、Bigelow、Orbital ATK、Blue Origin、Virgin Galactic、Oneweb、Planet Labs這些商業航天公司的崛起,已經把航天技術逐漸商業化,開始盈利並最終走進每一個人的生活。

所有現在取得的進步依然非常大,的確沒有當年顯眼,也確實由於資金投入會緩慢進步,但並不代表真的就那麼“緩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