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生物、航天、管理等領域實現新突破、新成果!

近期,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生物、航天、管理、公共衛生、電子科學技術等領域相繼取得重要進展,一起來看這些新突破、新成果!

讓我們為交大科研實力打Call!

1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開發微衛星不穩定性檢測新方法,助力腫瘤精準檢測

發表期刊

《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

(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內容摘要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生物、航天、管理等領域實現新突破、新成果!

近日,在西安交大葉凱教授的指導下,葉凱青年科學家工作室科研人員經過兩年的探索,從微衛星不穩定性發生機理出發,通過數學模型抽象,從單個腫瘤樣本中提取特徵,開發了MSIsensor-pro。MSIsensor-pro實現不依賴正常對照樣本的微衛星不穩定性檢測,只需50個微衛星位點的測序數據即可實現微衛星不穩定性的精準檢測。MSIsensor-pro的開發擴大了微衛星不穩定性的應用範圍,減低了微衛星不穩定性檢測的成本。同時MSIsensor-pro在低腫瘤純度和低測序深度這類低信噪比數據中也顯示出來很大的潛力。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組學和生物信息學領域權威期刊《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影響因子6.597)上。

文章作者

葉凱的博士生賈鵬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葉凱為通訊作者,西安交通大學為本文唯一通訊作者單位。

2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製備

具有高穩定性鈣鈦礦藍光電致發光二極管

發表期刊

《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

內容摘要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生物、航天、管理等領域實現新突破、新成果!

近日,西安交大吳朝新教授團隊採用調製“雞尾酒”的方式,在無機鈣鈦礦CsPb(Cl/Br)3中引入多重陽離子Rb/FA/PEA/K,解決藍光鈣鈦礦材料固有缺點(輻射覆合效率低及穩定性差等)的同時,通過離子誘導結晶改善成膜質量,製備出兼具高熒光量子效率(~17.1%)、高平整度及高穩定性的多重陽離子鈣鈦礦(Cs/Rb/FA/PEA/K)Pb(Cl/Br)3薄膜;結合課題組提出的“絕緣層-鈣鈦礦-絕緣層”結構,即將鈣鈦礦薄膜置於兩層超薄絕緣層LiF之間,通過載流子隧穿效應,誘導載流子進入鈣鈦礦晶體內實現有效輻射覆合,該結構能夠有效減少針孔引起的漏電流,抑制激子淬滅。最終,基於多重陽離子鈣鈦礦薄膜的藍光PeLED器件在電致發光波長484 nm處實現了最大發光亮度4015 cd/m2,最大EQE為2.01%的出色性能。最為重要的是,該器件表現出優異的工作穩定性,其連續工作狀態下的半衰壽命超過300 min

這項工作表明多重陽離子調控策略為新型發光材料的設計開闢了新的途徑。同時,多重陽離子調控與“絕緣層—鈣鈦礦—絕緣層”結構的強強聯合,為未來設計兼具高效且高穩定的藍光PeLED器件提供了一個具有參考價值的新策略

該項研究工作近期發表於國際期刊《美國化學會能源快報》(ACS Energy Letters,影響因子 16.331)。

文章作者

第一作者為課題組專職科研博士後袁方博士,吳朝新教授為唯一通訊作者,西安交通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和唯一通訊作者單位。

3

西安交大科研團隊探索突破:

在線醫療社區有效干預慢性病管理

發表期刊

《管理信息系統季刊》

(MIS Quarterly)

內容摘要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生物、航天、管理等領域實現新突破、新成果!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劉笑笑講師及其團隊針對此普遍存在的社會醫療問題展開“醫生主導的在線醫療社區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認為醫生主導的在線醫療社區能夠支持患者與醫生間的合作關係,並且能夠通過集成醫生的專業知識和其他患者的經驗知識來支持患者的自我管理,可以為慢性病管理帶來新的潛在途徑

該研究成果以“醫生主導的在線醫療社區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來自兩個自然實驗的證據”為題發表在《管理信息系統季刊》(MIS Quarterly)上。其核心理論為在線醫療社區相關研究引入了一種新的在線醫療模式,通過開發一個概念框架,揭示了醫生主導的在線醫療社區在慢性病管理中作用的理論機制。在實踐上為如何加強患者-醫生合作關係、緩解慢性病管理負擔和改善醫患關係提供了重要建議。

文章作者

西安交通大學為論文通訊作者單位。

4

西安交大國際團隊在自潤滑液滴反彈研究中

取得新進展

發表期刊

Science Advances

內容摘要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生物、航天、管理等領域實現新突破、新成果!

近日,由西安交大航天航空學院Marie-Jean Thoraval(陶益壯)教授帶領國際化科研團隊完成的關於自潤滑液滴反彈的研究成果——“Rebound of self-lubricating compound drops” 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 期刊上。

該研究是基礎科學研究的一個典型,為精密複雜液滴沉積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對2D、3D打印以及液滴分離/油水分離技術產生了巨大影響

該研究的實驗是在西安交通大學Marie-Jean Thoraval教授負責的高速多相流實驗室進行的,該實驗室的建設獲得西安交通大學機械結構強度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支持,實驗室中先進的高速攝影系統是該研究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

文章作者

Marie-Jean Thoraval教授為第一通訊作者,第一和第二作者分別為西安交通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高級進修生Nathan Blanken和研究生Muhammad Saeed Saleem,第二通訊作者是意大利Carlo Antonini教授。西安交通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

5

西安交大科研團隊在金屬有機單分子磁體研究中

取得新進展

發表期刊

Angew. Chem. Int. Ed

內容摘要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生物、航天、管理等領域實現新突破、新成果!

近日,在西安交大在鄭彥臻教授指導下,西安交大前沿院直博生金鵬博經過兩年的探索,

合成出了一系列夾心和半夾心狀鏑基碳硼烷配合物。磁性研究發現這兩類配合物都如預期般表現出明顯的單分子磁體行為。尤其半夾心結構的例子中,鏑離子位於碳硼烷五元環中心的正上方,且兩者之間距離非常短,明顯具有很強的相互作用力。這使得鏑離子產生很強的磁各向異性,有效磁反轉能壘達到了804 K。從而該工作首次預測並實現了基於碳硼烷的鏑單分子磁體。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化學領域權威期刊Angew. Chem. Int. Ed(影響因子12.257)上。這是鄭彥臻教授課題組在繼前期分子磁性研究工作基礎上(Angew. Chem. Int. Ed.,2016,55, 16071;J.Am.Chem.Soc.2017,139,16405;Angew.Chem.Int.Ed.,2017,56,16571;Nat.Commun.,2018,9, 3134;)的又一重要突破。

文章作者

金鵬博為該論文第一作者,西安交通大學為本文唯一通訊作者單位。

6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鑑別致癌乳腺細胞系方面

取得新進展

發表期刊

《科技日報》、《美國化學會志》

內容摘要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生物、航天、管理等領域實現新突破、新成果!

近日,西安交大生命學院生命分析化學與儀器研究所趙永席教授團隊 立足西安交大生物醫學信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資源基礎,聯合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院士團隊等多方支援,發展了可特異區分5hmU與5hmC的化學酶(chemoenzymatic)標記法,並構建單細胞凝膠液滴微流控DNA擴增檢測系統,實現單細胞5hmU/5hmC的單分子可視化分析,揭示細胞類型特異的表觀修飾位點數目、分佈規律等分子特徵,並利用深度學習算法,

實現了首次證實5hmU與5hmC可作為標誌物,區分正常、致癌、高度轉移的乳腺細胞系的科研目標

其相關成果以《微流凝膠編碼的單細胞5hmU/5hmC可視化分析》為題,在國際化學領域權威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7

西安交大科研團隊發現大豆製品對心血管

具有保護作用

發表期刊

《循環》

(Circulation)

內容摘要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生物、航天、管理等領域實現新突破、新成果!

近日,西安交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樂與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合作分析了大豆製品及大豆異黃酮攝入量與冠心病發生之間的關係。相比於大豆異黃酮攝入量低的人群,高攝入量人群冠心病發生風險降低13%(HR=0.87,95% CI: 0.81-0.94)。與不食用豆腐的人群相比,每週食用一份豆腐可降低18%的冠心病發生風險(HR=0.82,95% CI: 0.70-0.95)。對於女性而言,該關聯在絕經前女性和未使用激素替代療法的絕經後女性中更為顯著。該項工作發現大豆製品對心血管的保護作用,對於膳食指南的制定和心臟保護劑篩選具有重要的實際價值。

文章作者

該項研究是西安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馬樂教授與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Qi Sun教授、Frank B. Hu教授、Walter C. Willett 教授、Eric B. Rimm 教授、JoAnn E. Manson教授等合作完成,研究以論文形式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在線發表,西安交通大學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單位。

8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可編程材料設計

及生物邏輯運算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發表期刊

Nature Chemistry

內容摘要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生物、航天、管理等領域實現新突破、新成果!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生命學院仿生工程與生物力學研究所(BEBC)徐峰教授、張鵬暉博士聯合湖南大學譚蔚泓院士、南京大學朱儁傑教授,受“樂高”積木“即插即用”的啟發,開發了一類新型的可編程化學工具——環境響應分子砌塊庫,用於構建具有邏輯門的智能聚合物和納米載體,通過生物邏輯運算,

實現了腫瘤內多種藥物的分層釋放,提高了腫瘤治療的精準性。該工作為智能材料的設計提供了新的可編程工具,在智能藥物的設計和遞送、細胞微環境工程、幹細胞編程分化等領域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相關研究成果以“可編程聚合物庫用於構建具有邏輯門的環境響應納米載體(A programmable polymer library that enables the construction ofstimuli-responsive nanocarriers containing logic gates)”為題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 Nature Chemistry 。

文章作者

本工作是西安交通大學、湖南大學、南京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等多家單位多學科合作的結果。西安交大張鵬暉副教授、博士生安克莉及南京大學的博士生高迪是本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譚蔚泓教授、徐峰教授、朱儁傑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西安交大邵永平教授、張彥峰教授等對本工作開展了有益的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