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譜解讀之八,草書緣何成為大眾眼中的另類?

原文: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回互雖殊,大體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若毫釐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至如鍾繇隸奇,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元常不草,使轉縱橫。自茲己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專精也。

書譜解讀之八,草書緣何成為大眾眼中的另類?

孫過庭書譜局部

書法經過上千年的發展,書體多樣,風格萬千,書家林立,名篇羅列。但就草書而言,非議古已有之,早在東漢時期,辭賦家趙壹就寫下過一篇著名的《非草書》,但他主要站在儒家功利的角度來說明草書無用,不值得大家這麼痴迷的學習。而今天大眾則認為草書不過是書家自我標榜的幌子,胡寫亂畫,故作神秘,欺世盜名。草書只不過是書法家掩蓋自身基礎淺薄,技藝稀鬆的遮羞布罷了。世人也基本上以書家的楷書功力來評斷書法家藝術水平的高下。

書譜解讀之八,草書緣何成為大眾眼中的另類?

孫過庭書譜局部

其實這只不過是因為人們不瞭解楷書和草書的特點所形成的誤讀罷了,而在孫過庭所著的《書譜》中,關於楷書和草書的論述精彩紛呈,至情至理。 “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書譜中這一段關於楷書與草書特點的論述被後世書家奉為圭臬,他明確指出真書,草書皆有法度。吃透了一段經典,將會在學書路上了點亮一盞明燈,對於草書而言,無論是創作,還是欣賞,都會找到明確的方向,跳出矇昧混沌的泥潭。

書譜解讀之八,草書緣何成為大眾眼中的另類?

孫過庭書譜局部

楷書與草書皆有點畫與使轉,側重點不同就有了真草之分。那麼何為點畫,何為使轉呢。點畫是提按頓挫所書寫出來的橫豎撇捺等漢字的基本要素。至於使轉,書譜中解釋為: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謂鉤鐶前提盤紆之類是也,即線條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形式。形質是肉眼的見的筆畫、線條和造型等客觀物質形式,情性即我們呈現出在感官上面的精神特點。

楷書之所以為楷書就是因為遵循點畫構成的法則。同理,草書之所以為草書,就是要在彎轉翻折上面遵循草書的法則。如果不遵守這種法則,其結果就是:草乖使轉,不能成字。如果草書違背了在使轉上的法則,那麼所書寫出的草書,已經不是文字了。所以使轉上的自由發揮,不守法則,其作品也必然不是書法作品,變成了線條藝術,被愛好書法的人唾棄也是理所當然。在遵循法則之下,歷代書家各呈其美,百花齊放,萬紫千紅。這才有了右軍如龍,北海如象的不同情性。

書譜解讀之八,草書緣何成為大眾眼中的另類?

孫過庭書譜局部

由此可見,楷書與草書形質要求恰好相反,情性依仗截然不同。所以就算有很好的楷書基礎,轉而學習草書必須先過形質這一關,然後在追求情性上的高妙。

掩卷沉思,現在人們對草書的非難,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書法圈之外人們不認識草書,不瞭解草書,對書法的認識還停留在實用功能上,對書法的藝術性缺乏瞭解,其二是書法圈內的人學藝不精,業務水平低下,在創作草書作品時,草法失準,或者是對草書的理解脫離了書法的範疇,向美術靠近,讓筆下的草書變成純線條的藝術,失去了草書的法度。

​通過對書譜這一段的研讀,對草書有了對楷書一樣的瞭解之餘,再花費些功夫在草書符號的記憶上,能認出李逵,也能辨別出李鬼,就不會對草書產生一刀切的偏見。此外,書家重拾對草書莊重的態度,對遵從草書法度有極高的自覺性。草書所煥發出來的藝術光輝必將照耀到每一個書法愛好者。

書譜解讀之八,草書緣何成為大眾眼中的另類?

孫過庭書譜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