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北魏孝文帝是對民族融合貢獻最大的皇帝?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遷徙、民族融合貫穿於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而要說對民族融合貢獻最大的皇帝,則非北魏孝文帝莫屬。

北魏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政權,他的建立者拓跋珪(guī)是鮮卑族,如今這個民族名稱已經消失,這就是民族融合的結果。

孝文帝是北魏的第六代皇帝,名叫拓跋宏,他即位時才5歲,由祖母馮太后主政。馮太后是漢人,自幼喜愛讀儒家經典。孝文帝深受祖母的影響,對中原的漢文化有著深深的嚮往。

孝文帝親政後,便開始了他漢化改革的歷程。

第一項措施就是遷都。當時北魏的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此地較為閉塞,不利於與中原文化的交流,更不利於對中原地區的控制,因此,孝文帝決定將都城遷到當時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洛陽。

然而,這一決定卻遭到了鮮卑貴族的反對。孝文帝藉口出兵攻打南齊,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大軍行至洛陽,正值秋雨連綿,足足下了一個月,道路泥濘不堪,行軍十分困難。但是孝文帝仍舊下令繼續進軍。大臣們本來就不願意打仗,趁著這場大雨,便上前阻攔。孝文帝嚴肅地說:“這次我們興師動眾,如果半途而廢,豈不給後人留下笑柄?不南征也行,就得把國都遷到這裡。諸位看呢?”大家聽了,面面相覷。孝文帝接著說:“不能猶豫不決了。同意遷都的站左邊,不同意的站右邊。”這時一個貴族說:“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征,遷都洛陽,我們也願意。”遷都之事就此定了下來。

為什麼說北魏孝文帝是對民族融合貢獻最大的皇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大臣的簇擁下前行。從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孝文帝和眾大臣已經身著衣袖寬大的漢服。

後來,孝文帝還下令禁止穿鮮卑族的服裝,而一律改穿漢服。禁止說鮮卑族的語言,而以漢語為通行的語言。凡是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籍貫,死後必須葬在洛陽,不準歸葬在平城。改鮮卑姓為漢姓,首先從皇室做起,如將拓跋氏改為元氏,因此孝文帝也叫元宏。此外,孝文帝還下令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鼓勵鮮卑族按門第與漢人結婚。這也率先從皇室做起,孝文帝娶了漢族大姓的女子做后妃,還為他的五個弟弟娶了漢族女子做正妻,同時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漢族大姓。

然而,漢化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孝文帝的太子元恂身體肥胖,洛陽的天氣比平城要熱,因此他常想北歸,加之他又不願說漢話、穿漢服,仍頑固地保持著鮮卑舊俗。一天,他趁孝文帝出巡時與左右合謀出奔平城。事發後,孝文帝急忙趕回,最終廢了太子元恂,並將其囚禁。這一“大義滅親”之舉顯示了孝文帝漢化改革的決心。

孝文帝以少數民族之身推行漢化改革,極大地推進了民族間的大融合、大發展,此後經過幾十年,中原的鮮卑等少數民族就基本與漢族人民融為一體了。

內容來源:《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麼——華夏曆史》中華書局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