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它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醉墨客林世伟


这些评论,谁的是正解?从这些非对非错、非错非对、此对彼错、彼对此错的争论中,应该听谁信谁的?学习古文还有意义沒有?这些绕口令、拆句式的解释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几个人愿听?这经那道这家那训可休矣。毛泽东思想既博大精深,又深入浅出好学易懂,一句简单的: 为人民股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应是我们的为官做人宗旨。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更是指导我们的科学实践,"中子"就是根据毛主席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新发现的,当时科学界亦定为毛氏粒子,毛泽东主席不同意,后定为中子。近代的、白话文有这么好的人文科学,科技科学等知识不学,非去钻那似是而非的古文?毛泽东思想才是我们解决各种问题的金钥匙。


用户5529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真正看懂老子哲学《道德经》的人不多……

世界客观运动规律是可以用来遵循实践和操作运用的,但永远都没有固定的操作运用格式。

对世界客观运动规律的意识认知是可以进行人为理论解释的,也永远都没有唯一绝对的标准学术理论来表达。

没有意识认知到这些客观运动规律之前,世界事物的客观运动规律就已经存在了。意识认知到了这些客观运动规律之后,就能识别和分辨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各种事物属性特征了。

因此,人们常常可以随意无目的的去享受这个世界客观运动规律自然形成的舒适美妙;也常常可以主观能动有目的的去探索研究这个世界的各种客观运动规律,来分析解读这个世界客观运动规律的各种适用范围或者具体演绎过程。

无论是无目的顺其自然体会到的自然天成客观运动规律认知,还是主观探索研究掌握得到的各种客观运动规律知识,都是来自于对这个世界客观运动规律固有存在的意识反映,只是人们对于运用客观运动规律不同操作方法使用模式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认知角度而已!

这种对世界客观运动规律的探索学习也叫做科学研究,不断进行反复的科学研究和反复的科学探索,是人类掌握和了解这个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起源。

老子在这一章直接点明《道德经》就是一门探索研究世界客观运动规律和事物固有属性状态的学问。根据全篇内容结构可以看出,其中“道经”主要阐述关于世界客观存在运动规律的学术理论研究,“德经”主要阐述关于事物固有属性状态、特长特征、功能用途等等辩证关系的学术理论研究。

《道德经》是地地道道阐述如何掌控运用世界客观运动规律和事物固有属性状态支配权或所有权的一部哲学学术理论研究文献!

第一个“道”是指世界物质所具有的客观存在的运动规律,是名词。第二个“道”是遵循规律操作运用的意思,是动词。第三个“道”是指格式、路径、模式、道路的意思,是名词。“常”就是永恒、永远、经常、总是、固有、始终的意思。第一个“名”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运动规律的意识反映和认知,是名词。第二个“名”是指阐述、解释、描述、说明等等的意思,是个动词。第三个“名”是指科学文化知识、学术理论文献等等,是个名词。“无名”和“有名”,是指没有认知和已经认知的意思。在老子《道德经》里“有和无”是指意识对事物运动规律或属性状态认知反映的有无,而不是指物质实体存在的有无。“始”指世界所有事物原本固有客观运动规律和属性状态的存在。“母”指人类已经认知意识到的,并且拿来区分辨别世界万物各种属性状态的最基本客观存在运动规律。“无欲”指没有主观能动性意识操纵的虚拟臆造。“妙”就是自然天成的美妙、舒适。“徼”就是边界、界线的意思,在这里类似于“格物”的概念,指在混乱事物运动变化中寻找摸索规律。“此两者”指自然形成的运动规律知识和主观探索发现的运动规律知识。“玄”就是指自然科学研究,也就是通过各种具体实践活动来探索研究物质世界的客观运动规律或固有属性状态。“门”就是渠道、入口、通道、入门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开始、启蒙。


竹筒夫子的钢笔


人称“老庄”,老庄者,老子与庄子也。如果参照道家另外一位人物庄子对“道”的解读,可能让读者脑洞大开的。

在世界观方面,庄子和老子一样,也以“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他发展了老子的消极部分,由客观唯心主义变为主观唯心主义。

《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下邪?’曰:‘在屎溺’。”

在庄子看来,只有道是绝对的,其他事物都是相对的。《庄子·秋水》借北海若回答河伯的话说:“以道观之,何贵何贱?”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生死,不恃其成,一虚一盈,不位乎其形。”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

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说了半天,庄子完成了从“相对主义”到“虚无主义”的华丽转身。

道,在道家看来,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如果非要说个清楚,弄个明白,那“道”就不是“道”了。这就是老子说的“非常道”也。


闲看秋风999



《老子》开篇有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众多版本的《老子》译注中,都把老子之言读为:“道可道,非常道。”译为“道是不可描述的。”这与老子之言的“大道甚夷”相矛盾。 要对做出正确解析。首先要明老子之道。

老子曰:“道者,天地之始”,“似万物之宗”,“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广义的老子之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道的非物质性的一面。此为无。

二是指组成万物的比原子、夸克更小的原始物质,即精、微。是道的物质性的一面。此为有。老子之道是有与无的统一。 狭义的老子之道,仅指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

我们通常所说的,是狭义的老子之道。 而在古代汉语中,道的本意是指道路。 “非常道”应理解为:道并非我们通常说的道路(而是指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


杨朱学派


这是老子《道德经》的首句,如果不能读懂它的意思,那么后面的五千多字也就无从谈起。



我是这样理解——道,可以说得出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说得出的就不是永恒的名。道可道中,第一个道是名词,指宇宙自然界的大道和客观规律。第三个“道”字是动词,指表达和说。同理,名可名中,第一个名是名词,指宇宙自然界中任何事物的名号,第三个“名”字是动词,指命名。




《道德经》是老子的思想学说,是道家的思想源泉,也是我们历史上系统的哲学著作,对两千五百多年来民族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老子以这一句话为开篇,认为宇宙自然界的大道和客观规律,一旦人们能够讲明白,那肯定是偏离大道了。道是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而存在的,又怎么会受到语言的影响?既然大道是不可说出来的,那么任何事物同样不能被命名,一旦被命名,就偏离了事物的本质。

《道德经》体现的哲学思想,有别于近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更加接近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从《道德经》的第一句话可以看出,世间万物所包含的规律性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不断提高认知事物的水平,甚至无限接近物质的本质规律性,但是无法到达最终的本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从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过于相信已有的认知,人对于自然界的认知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人必须服从自然界物质的客观规律,而无法超越和创造客观规律。


富春叶语


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第二句不用解释,就是为了对比理解上面我说的话。整个句子其实说的是,道的不了测性和混沌性。


烟景文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什么?是不同寻常的道。名是什么?是不同寻常的名。道就是名,名就是道。

这里讲的道和名是不同寻常的道和名。

此后老子进一步讲了道和名的创生,生生过程。

阐述,名就是物象。物象创生之前,就是无名,代表没有成像之前的创生过程。有名就是物象已经形成后的生生过程。

物象在无名时,创生过程是不依常规,不依常理创生出来的。

物象在有名后,衍生过程是依据常规,有规律的被生出来的,是生生。

两者所构成的创生,生生过程,是始原性创生性。这一世界万物万象创造衍生变化的形态,就是道。


手机用户64148718763


“道”可道,强调"道″的存在,非常道,强调"道"并非以道来表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