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湧現出了許多徒步推車遊全國的人,你對這類行為有什麼看法,為什麼?

西流鋒


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就這份勇氣,就讓酷妹兒自愧不如。


酷妹兒記得,有一個美國女孩,每天只花 5 美元,靠一輛小手推車、一頂帳篷、2000美元和一些生活用品,徒步完成了環遊世界的夢想。

注意,每天5美元是她給自己限定的旅遊經費,換算成人民幣,不到40元。

她吃什麼呢?是簡單的容易飽腹的燕麥和素食麵,還有沿途一些陌生人給予她的幫助,她實現了窮遊環球的夢想。


我國最早出現的是徒步,然後有人窮遊,現在很多人推車旅遊,這些行為所含的精神還是值得學習的。

推車全國旅行,比環遊世界難度還是小一點,不管是發自內心的出於遊覽全國又限於條件的無奈之舉也好,還是希望藉此一舉成名天下知,都是一種不危害社會,不傷風敗俗違背社會道德的一種個人行為,一種生活的方式。

現在社會是一個開放性的社會,每人的個性和才華都可以也應該得到發展、發揮,他人的行為哪怕再特立獨行,別人再看不慣,也無權指三道四,也不該口誅筆伐。

酷妹兒自己喜歡旅遊,每每都是“月光”,也實在沒有勇氣徒步旅遊全國。

徒步推車旅遊,不但是體力上的消耗,也有精神上的考驗,有惡劣天氣和糟糕道路,很多未知的風險和獨自露宿野外的孤獨,路人還可能異樣的眼光,能夠承受著層層的壓力,身體狀況和心理素質都很不簡單。

當然,如果只是打著徒步推車的幌子,或者有團隊運作,欺騙觀眾感情,就比較可惡了。

社會發展進步,必然需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必然會出現一些新鮮的事物,兼容幷包,甚至欣賞的態度去看,這個世界才更豐富多彩,更有意思。


酷妹兒圈


近幾年來,媒體網絡報道了不少拉著爹孃暢遊中國的動人故事。當然,這終究是少數。多數還是就近帶著父母轉轉。他們蹬著三輪,開著電動三馬,拉著平板車,帶著父母走四方。去郊區採栽,吃農家飯,住農家火炕,其樂融融。這樣出去玩的都是收入不高的普通人,趕上歇班,說走就走。記得那是98年春天的事情,有一天下班回家,老爸來了。我高興的問,您是怎麼來的,我自己蹬三輪來的。好傢伙,85歲的老人,十多里地,不坐公交,自己蹬三輪。我說爸,您歲數大了,出門坐車吧。我想啊,趁著我還走的動,你陪我出去溜溜。行,我正有調休呢,明天咱們爺倆一起去。我媳婦給爸爸包的三鮮餃子,爸爸喝了兩盅酒,飯量不比我小。轉天我蹬著三輪馱著爸爸開始旅遊。先到了意大利風情街,又去了古文化街,娘娘宮。走到一個地方,爸爸都讓停車,他給我講過去的故事,就像一個導遊。爸爸很高興,還要去鼓樓,我說咱們先吃飯,下午再去。我們來到金剛橋頭的老字號飯店燕春樓午餐。點了三個菜,清炒蝦仁,紅燒目魚中段,罐燜羊肉,都是爸爸愛吃的,爸爸喝了一小瓶二鍋頭,二兩。從飯店出來,我說爸,還去鼓樓嗎?您應該睡一會了,咱們回家,明天再來行嗎?行,回家!第二天去了五大道和民園,在桂林路一個私家菜館吃飯,下午回家休息。第三天上了天津電視塔,在旋轉望臺爸爸有些頭暈,我架著爸爸,趕緊找個座位坐下,電梯太快了,我們休息一下。我對爸爸說,前幾年國慶節,我老丈人要上中心廣場的大轉輪,是我背上去的,現在想起來還有些後怕呢!90了,他不害怕,樂得像個小孩。那天從天天塔下來我和爸爸就近去了水上公園,在長廊上聽戲,到盆景園賞花,那天在園內的登贏樓用餐。出來又到一個洗浴中心洗澡,爸爸足足在那睡了兩個小時。當天晚上,爸爸說這三天玩的好,秋涼咱們再出去啊!行啊,秋天咱們去渤海灣,上航空母艦,吃北塘梭子蟹。那太遠了,三輪不行啊? 咱們可以坐輕軌去。明天週一你去上班去,不要為我耽誤工作,我也回你哥那去。不行,明天我下班吃晚飯以後我送您回去。不用了,不行。我們爺倆還爭著,媳婦說話了,明天我送爺爺,我會蹬三輪。哈哈,這剛退休的媳婦又去補差了,你明天不上班了,我有調休啊!細心的媳婦在道上一個服裝店給老爸買了一身夏涼衣服......。


哈哈95128931


這兩年湧現出了許多徒步推車遊全國的人,你對這類行為有什麼看法,為什麼?

首先我支持徒步旅行,也支持徒步推車旅遊。

但有一部分人對推車徒步旅遊者的性質表示不滿,主要是在抖音短視頻裡就可見一斑,因為在抖音短視頻直播裡主播向粉絲們索要過禮物,雖然現在不見索要禮物的語言場面,但也足夠說明了這類推車徒步直播的的商業行為目的。還有騎行旅遊直播。

單從推車徒步旅遊全國,這是項健康的運動,甚至值得大力提倡。但此項運動也是相當有難度的。而且艱辛而寂寞。非常人能忍受,願意接受的。

這樣的窮遊很多人都是不屑一顧,但對於有些人來說也是下了很大的決心,來完成這個自己認為宏大的理想目標。這樣的畢竟不多。就說抖音短視頻裡的主播裡真實沒幾個人是真的在徒步在騎行,越是粉絲特別多的厲害都能看出來,專業的視頻拍攝而不是簡單的自拍,這和電影差不多,商業電影和文化影片一樣。商業電影的票房收入更高,而成本更低,廣告和炒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到底這樣的窮遊旅途中會有很種風險和危險。在青藏高原,新疆沙漠地區面對的也許是生死考驗。這是沒膽量的人不敢去想象的,也不敢去面對(如果是作秀為目的的商業行為是沒有風險的除外)。

不願工作還想富, 拉個小車去徒步。 西藏新疆隨便講, 反正走不幾里路。 司機攝影都配齊, 等著傻子刷禮物。 白天直播裝可憐, 夜裡星級酒店住。 清晨上車把被捂, 手機面前訴訴苦。


成功的推車徒步旅遊全國的人首要就是身體強壯,別公路一個小坡就攔住了去路那還能走多遠。特別是一些山區的陡坡,青藏高原的惡劣氣候,還有新疆沙漠無人區的荒涼都是需要一定的能量來忍受。

沒有一個精神上的追求來支撐去完成這麼一項艱鉅的任務是不大可能的。

上次騎行訓練,自行車後面託了才十公斤行旅一起沒有四十公斤,上港口鎮雙月灣觀景臺。那真是一個累,上去後我都想忘記這條路。去過雙月灣觀景臺的同學應該知道那條路的。其實第一段到海龜灣就讓人吐不上氣,結果被路邊的的士司機慫恿硬著頭皮試試看就看到頂上去了,最後晚上在觀景臺最頂上支起帳篷過夜,夜裡還遇上見鬼的事情就不想說了,只怨自己是個又笨又蠢的倒黴蛋。

然而每天回來選擇了走捷徑從鐵湧鎮返回。我用的是高德地圖導航的,也不知道那是不是213省道,我不知道是上了天山還是魔道。穿過田園,翻過高山,還穿過一座寺廟簡直就是神廟逃亡來了,手機還沒電,那山路沒有十八彎卻高的離譜,險些把我打敗。真想一屁坐在半山腰那個巨石邊的白玉蘭樹下不起來了。想是本地人知道那條路的險。有本地的同學發表一下觀點麼?


如果是推車徒步肯定是過不了那條山道,如果我自行車的行旅過重估計我會被困在半山中(單自行車就有25公斤最簡單的十來公斤行旅,再加齊到正常旅行裝備還得加十來公斤只怕會歇菜)。

要說推車徒步旅行對鍛鍊身體肯定是百分百有成效,還有意志主要磨礪也應該是一劑猛藥。

看著女人推著車,不明白的還以為是賣燒餅的小販。這樣的炒作真心讓人很暈。上次還有一個年齡稍大點四十多,看樣子。也是在抖音裡,一輛小斗車,車上放著一個太陽能發電可板,我差點笑趴下了。

其實誰真誰假對於我們來說都沒什麼,喜歡多看一眼不喜歡的劃過,我們的世界太大,不喜歡和喜歡的事物太多,學會選擇才是最好。

各人喜好不同,評論區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信使春哥騎行繞中國


我喜愛推車遊,但不是長途跋涉的這種方式。因為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也就是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騎山地車到未開發的傳統村落,推著車子品味下原汁原味的鄉愁。同時更喜愛騎山地車到周邊的大山中,找一條能推車穿越的徒步路線,在大自然中放鬆自我,雖然累點,苦點,但自我能陶醉在苦中有樂的感悟之中。

推車徒步出遊,也並不是這兩年才有的,早在進入2000年後,就出現了像楊柳松等這樣的大師級人物推山地車77天穿越羌塘之旅。


驃騎1965


我覺得,現在的這種推車遊,已經失去了旅遊的意義,更貼切的說,是一種職業。

旅遊,尤其是自助遊,更多是的瞭解一個陌生領域的人文地理的同時,放鬆自己,那是一種探索與回味的過程,有時,不需要說給別人,而只會自己感受。我前些年經常在江南出差,順便可以領略不少風景名勝。但我去了幾個景區和一些尚未開發的村落後,發現,古老的村落,比名勝古蹟更有味道,沒有了熙熙攘攘的遊客,沒有了商業味道,自己一個人,融入當地,或許在住宿,餐飲等方面有時不如風景區便利,但,那是一種原汁原味的旅遊,現在還在回味。

而現在的這種推車遊,是一種利益趨勢,是為了流量而遊,推著笨重的車子,天天對著鏡頭,哪有時間,放鬆下來,靜靜地品味一個地方的美,更有作假者,直播時推車,之後同伴開車。每天都在作假中,這樣的心態,這樣的團隊,怎麼可能有心思旅遊,包括一些自駕遊直播,注意力都在直播上來,風景錯過了。

真正的旅遊,是靠自己慢慢回味的,而這種舉個手機喋喋不休的旅遊,是沒有記憶的,算不上旅遊,而只能是一種賺錢的手段。


TT平頭哥


樓主說的不就是窮遊嗎?其實我是比較不支持這種方式的,還有我真的沒看到誰是真正的為了自由為了理想去遊,有些女的更是打著窮遊幌子四處會網友,玩遍全國各地還能給自己家賺套磚房,打工掙錢遊歷的也是扯淡,臨時工一天能賺多少?工地搬磚北方一百二南方一百五,這點錢夠遊多久?要是帶著工作邊遊邊幹,那就是換個工作環境,和窮遊更不搭噶


家有龍仔KTD


只要是自己真心喜歡的,熱愛的,那就去做吧,至於是不是浪費時間,我不評論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權利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是自己認為對的,對身心有益的,我覺得都是對自己人生的負責任。


哈姆雷特程


你默默地走你的路,我悄悄的過我的日子


我就是我95295


浪費時間蹉跎歲月是最大的不值,僅此一條就不提倡


666三羊開泰666


不可否認有一部分人是真的熱愛徒步,熱愛大自然,喜歡用自己得雙腿去丈量大地,但是很大一部分人是跟風,覺得自己徒步到某某地方就覺得自己牛逼了。我想說的是,只要你喜歡不管你是不是徒步去那個地方。只在乎走出去這個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