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集:連麥鎮連東片區的一處山旮旯,人稱“牛逕垌”!

牛逕那一方人文

高 健

牛逕,是懷集縣連麥鎮連東片區的大土名,外人稱“牛逕垌”,是下坑、石坑、福鹿、上鳳四個行政村的合稱。距圩鎮5至10公里之間,是連麥鎮較為偏遠的山區,也是連麥與中洲、汶朗、洽水四鎮交界地帶。

牛逕,是一處山旮旯之隅,境內重山覆水,山高林密。踏進這片熱土,你一定能領略到那山雄壯的風采,那山樸素的品格。那山時而鬼斧神工,時而平淡無奇。

山雖無言,然非無聲。那潺潺而流的山溪,是它優美的琴聲傾訴;那汩汩而湧的泉水,是它靚麗的歌喉展示;那陣陣的松濤,是山對和風細雨之呼應;那清脆的滴答,是山對流逝歲月之記錄。

常言道,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勤勞善良的祖輩用智慧和汗水書寫了這一方底蘊深厚的人文歷史,在這裡,總能找到先輩們視鄰為親,以鄰為友,和睦相處,互助互愛的足跡。

牛逕世代鄉民始終秉承著耕讀傳家和勤儉持家的優良風氣。耕,既是掌握技能還是立家之本;讀,既是明白事理也是傳家之法。

過去,“一脈真傳克勤克儉,兩行正事惟讀惟耕”是鄉民廣為傳抄的對聯。祖祖輩輩都視耕讀和勤儉為興旺門庭的不二“法寶”。

要說牛逕先輩倡導崇文尚學之風的印記,矗立在下坑村嶺口處的“文昌閣”便是其一。

懷集:連麥鎮連東片區的一處山旮旯,人稱“牛逕垌”!

文昌閣,始建於清朝順治六年(1650年)。“文可升堂理須迎頭趕上,昌無止境相應捷足先登”“文風崛起,昌盛永垂”,先輩興建之初衷從這兩副楹聯可窺一斑。濃厚的勸學之風,讓牛逕這片沃土賢才志士輩出,不乏曾任懷集縣縣長之賢士,也不乏高中清華之英才,也不乏省級作家之類文人。

1969年至1982年,在上鳳學校開設有初中班,供連東片四個村的適齡學生入讀。那段時期,從這個校門走出了不少士農工商各界精英。近年來,尚學之風更為濃郁,每年考上大學的學生不勝枚舉。

牛逕的鄉民,世代傳習著純樸民風、和鄰睦裡、熱情好客之風。文昌閣內刻寫有楹聯“桃園結義成大業,盟誓精忠應天機。”這便是牛逕四鄉八鄰和諧共處的真實寫照。不乏演繹“七尺巷”動人故事的例子,也不乏踐行“遠親不如近鄰”的動聽故事,也不乏踐行古訓“百金買屋,千金買鄰,好鄰居金不換”的真實例子,坊間至今仍流傳著“上下三村皆親戚”視鄰村為親鄰的說法。

以前,石坑村曾有留客過夜獨特風俗。比如,異姓的一對青年男女聯姻,嫁娶當天女方送親、陪嫁的客人到了男方家,哪怕是新郎和新娘家只隔一堵牆,都必須住宿過夜,席間親戚雙方聊聊親情、嘮嘮家常,這便是注重情誼、熱情好客的最好詮釋。

懷集:連麥鎮連東片區的一處山旮旯,人稱“牛逕垌”!

連東片區的許多自然村寨都有醒獅隊,甚至有一些醒獅隊是同門師兄弟。每逢春節期間,各村寨的舞獅隊紛紛進村訪戶,舞獅賀拜新年。獅隊進村入戶前,隊長會先派帖到各家各戶,還把題寫好的對聯交給族老放至祠堂和廳屋,送給受賀拜方的帖子和對聯體現著對對方尊重,是一種文化層面的禮儀。

當賀獅隊進入村口時,該村將派出自己的獅隊前往迎接至祠堂或廳屋,迎接時也是非常講究禮儀的,主方一般蹲式舞動獅子往後退迎接客方獅子,直至目的地。

當客方獅隊挨家挨戶賀拜結束後,集中到主方一處寬敞的地坪,舊時一般集中到生產隊的曬穀地,俗稱舞獅堂地,即向主方鄉民展示獅隊的十八般武藝,耍拳、刀、棍、耙、槍術的,獅子跳樁、採青等表演,表演結束後就搭起人山摘取主方事先準備好的張貼著錢幣的“金牌”。獅隊互賀拜、切磋舞藝、交流情誼、傳習傳統文化,這種良好的風俗不斷地傳習著。

文昌閣正門前方新建有“連東文體廣場”,近年來,每年春節期間都在這裡舉行連東籃球友誼賽,讓年輕一代的連東鄉民又多了一個傳承前輩們流傳下來的優良傳統的平臺,通過切磋球技的方式,交流感情,增進鄉鄰間的情誼。

懷集:連麥鎮連東片區的一處山旮旯,人稱“牛逕垌”!

上鳳村還建有“連東文化中心”,經常在這裡舉行大行慶典或聯歡活動。《連麥鎮志》有載:“一直以來,四個村都是一個團結的大集體,連東文化中心是該片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活動的聚集地。

農曆二月二十九日觀音誕,是連東片最大型、最熱鬧的集會。”觀音誕的慶典活動由觀音洲福炮總會組織開展,炮會源於明朝順治五年(1633年),福炮總會由下坑、石坑、福鹿、上鳳四個村的代表組成。建在石咀墩丘腰間的“石龍宮”觀音廟便是信士舉行祭奉活動的廟宇。

懷集:連麥鎮連東片區的一處山旮旯,人稱“牛逕垌”!

觀音誕活動共舉行三天,誕期前天,眾信士進行還願活動(願望得以實現後的答謝之舉);誕日,各分炮會扛著安放在八仙桌上的觀音娘娘像、鞭炮和貢品,扛著炮會旗幟,敲鑼打鼓、吹奏八音,從各自村分會所在地浩浩蕩蕩前往上鳳石龍宮觀音廟,舉行祭奉儀式,男的身穿長衫,頭戴禮帽,女的繫上黑色圍裙,頭戴青布手巾。

接著在指定地方燃放炮竹,當晚在文化中心邀請戲班表演;第二天舉行許願祈福活動。這種人神共歡的活動,是信士用以心理慰藉的方式,其中有體現文化認識、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信士試圖將三年間的抑鬱和失意拋在腦後,博取心中的偶像達成心靈的契約,寄予心誠則神助之衷,祈求未來幾年時時如意,事事如願。時至今日,信士們還延續著祖先流傳下來的有神的生活,可見,神廟是導人向善的場所,更是一個集合的夢工廠。

懷集:連麥鎮連東片區的一處山旮旯,人稱“牛逕垌”!

在牛逕地區,如今仍有始建於清朝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上鳳村烏坤廟、明朝年間的福鹿村太祖廟、泗洲堂和石坑村上富祖廟等廟宇神壇。其中坐落在上鳳村的烏坤廟與坐落在福鹿村的太祖廟隔垌相對眺望,直線相距約2公里,屬兄弟廟,每隔三年舉行一次打醮活動。

坐東向西的烏坤廟正門兩側對聯書曰:“烏福鋪地,坤義齊天。”坐西向東的太祖廟:“永向東方照日月,世納綠水聚乾坤。”上富祖廟:“上帝蔭佑,富澤庶民。”廟宇的倡建者除了聚攏民心、保佑安寧之外,還可以從廟宇楹聯中窺探出同居牛逕垌內的左鄰右里肝膽照應之期許。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牛逕境內,群山環抱,崇山疊翠,流水輾轉迂迴,風景秀麗如畫。歷史的腳步漸漸遠去,但世代牛逕鄉民和諧共處的故事卻代代相傳,如星羅棋佈的人文古蹟和人神共歡的大聚會,便是人們牢記故鄉的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