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拜把子的兄弟母親去世,要不要戴孝帽?

老張談三農


既然都是“拜把子”兄弟了,是一定要戴孝帽的。按我們當地還要穿孝衫呢!這是因為:

“拜把子”似親兄弟。相互之間的協議和同飲血酒、叩頭換帖、對天盟誓的過程,這個過程叫“把子”。“拜把子”是朋友結為兄弟姐妹。也就是友情的昇華和社會關係的定格。他們在生活上互相關心、支持和幫助,遇事互相照應。雖沒有一點血緣關係,卻如“親”兄弟一般。“拜把子”的母親也把你當兒子看待,她去世後,你這“兒子”戴孝也合情合理。

亡者為大。就我們當地還有的習俗,若遇喪事,出殯的前一天要擺酒席,俗稱“過事”,村裡幫忙的、行人情份子錢的,除了是逝者的長輩,或外姓年長的外,其他人不管你“五服”以外,還是屬於同鄉同村的鄉鄰,管事的都會給你一頂孝帽,民間把這叫“撒海孝”,這也是農村喪事不可少的一個議程。鄉鄰姑且如此,那“拜把字”還有啥糾結的,一定得戴孝帽。


兒女及女婿及外生甥都是“內親”,我們這裡是用白布做成簡易的衣服,其實就是袍子,不過當地叫孝衫。這樣的“著裝”,在喪事之上明顯地與眾人只著孝帽有區別,說明其身份特殊,是重孝之人。“拜把子”也是兒子(或女兒),是應該著孝衫的,何至是戴個孝帽而已。


都有不分彼此,患難與共的初衷和盟約,理應毫不含糊地戴上孝帽,為“母親”守靈、送葬。大家覺得呢?


為生活而提神


我是鄉村黑嫂,我來回答。

農村拜把子的兄弟,父母死後用不用戴孝?

什麼是拜把子?拜把子就是:君父既吾父,君仇是我仇。

但這裡有兩種情況,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那麼,這兩種情況是什麼呢?

咱們分開來說。



一:同村拜把子兄弟

說實話,拜把子這種事,現在不多見了,以前在農村有很多,幾個人對脾氣了,或者在村裡從小玩到大,於是有人提議拜把子,別人多半也會欣然同意。

於是,幾個人學著電視裡面,點幾根香,撲通跪下,學著電視裡喊幾句口號,什麼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啥的。

一番口號喊過後,多半就會有人提議喝點,大家也同意了。

幾個人提點啤酒和白酒,簡單弄幾個菜,坐下喝著喝著,有人莊嚴的出去上廁所,有人不知道想起了什麼,突然就傷心了,有人站在窗臺邊上,用自己這輩子都沒有過的嚴肅表情唱《這一拜》,有人躺在床上,憧憬著電視劇裡那些結拜兄弟的種種神奇過往……

等喝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但從此,幾個人心裡親近了,總覺得有種神奇的紐帶把他們給無形的連在了一起。

不過,等到這群人中,有一個的父母去世了,尷尬就來了。

因為農村是個半封閉的社會,大家彼此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而且村裡又極為注重輩分。

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父親死了,自己去披麻戴孝嗎?如果不去,拜把子的意義何在?如果去了,按輩分,兄弟的父親該喊自己叫“爺”。這樣去哭,別說自己尷尬,自己老爹也不能答應啊!

那怎麼辦?

村裡想的辦法是:發孝服,但不強求穿,老人出殯時,自己想自己的輩分,如果能趴前面哭則可以,不能的只需要跟在靈車一邊就行。

這完美的解決了尷尬,所以農村人的智慧真的是讓人驚歎。

這種的是可以跟著靈車的,但下面的,就必須要披麻戴孝的哭了。



二:外地的拜把子兄弟

很多農村人長大後會外出,社交能力強的,就會結識很多朋友,脾氣對了,磕頭拜把子的也多。

在這裡,我們必須要理解這個拜把子是幹嘛的,就是結為異性兄弟,從此以後,就成兄弟了。什麼是兄弟?爹孃換叫,兒女改稱。

既然是這樣,拜把子兄弟的爹,也就是自己的爹,拜把子兄弟的爹死了,就跟自己爹死了是一樣的,需要披麻戴孝,需要靈前痛哭。

所以,某人家裡老人去世,如果是外地朋友來了趴靈前哭,那肯定是拜過把子了,給孝服的人也會詢問確認,然後給一套孝子的孝服。



總結:拜把子是從古時候就傳下來的一種習慣,中國人又喜歡結交朋友,所以拜把子沒有什麼不好的,只要不是聚集在一起危害社會,這種現象就會一直存在。

最後要說,題主看自己是什麼情況而定,能哭則哭,不能哭也不丟人!


鄉村黑嫂


農村拜把子的兄弟母親去世,要不要戴孝帽?

在我們這邊農村的確遇到過一些類似拜把子或稱兄道弟的情況,一般如果兄弟義氣特別重的話,不僅是要帶孝帽,也會跟隨孝子後面跪拜,直到去世老人入土為安才會結束!另外,為了體現哥們情義,也會一人請一棚吹拉彈唱的戲班助興,以表示“拜把子”的江湖義氣!

記得以前在我們村就有一戶人家的大兒子在縣城裡與當地一些有頭有臉的人物拜了把子,其中有幾個是我們當地縣裡很有錢的富人,因為我們村這個農戶是拜把子中最小的輩分,雖然生活不是大富大貴,但一直受到其他拜把子兄弟的照顧!後來這位農戶家裡老人去世了,其他拜把子兄弟不僅跟隨這戶孝子守孝三天,還一人請了一棚戲班,因為拜把子兄弟會有七八個,也就是那次喪事活動就有七八棚吹拉彈唱的戲班,可謂是非常熱鬧、有面子、有排場,甚至吸引了周圍村裡人來湊熱鬧助興,算是我們村喪事方面辦得最風風火火的一戶人家!據說那次白事隨錢金額就超過了幾十萬以上,這在過去是一戶農村人家幾年的收入水平還要多,因而就會非常有面!

在農村,白事活動上帶孝帽其實挺正常或普遍的,對於農村長大的朋友應該比較瞭解,一般白事活動上,主要是由本村的村民共同幫助完成喪葬流程,因為很多農戶都是同姓宗族的血緣關係,往往都會或多或少帶點親情!因而就會看到很多忙碌的農戶也會帶有孝帽!



而對於外姓親屬,不管親戚關係遠近,往往來了弔孝後都會給一盞孝帽帶,一般在喪事活動現場是需要配戴的,而出了農戶門口或出村後才可以摘掉,這樣一方面是對老人去世的敬重,另一方面就是體現農村人在傳統人情世故方面的特別看重!而對於非親非故的朋友和同事,如果親臨現場弔孝也是和親戚一樣的禮遇,基本上沒有多少區別的!

不過,這幾年隨著農村人外出打工或進城生活的情況越來越多,導致很多帶有親情關係的農村人有時在遠親喪事活動上往往很少參與了,一方面是常年外地打工回村不方便,另外就是進城生活後在人情世故方面越來越淡,尤其是農村年輕人不願回村過多參與!因此,我感覺如果“人情味”看重的話,即便是拜把子兄弟也是可以戴孝帽或與孝子一起守孝三天的,但如果人情淡薄或只是金錢利益結交的兄弟,那麼不戴也就無所謂了!


龍百曉生


農村拜把子的兄弟母親去世,要不要戴孝帽?

在農村拜把子兄弟特別多,拿我哥哥來說,他有十來個拜把子兄弟,一到了過年哥哥的拜把子兄弟來家裡拜年,十多個男的我往家屋裡一站,原來很空的屋子瞬間就會覺得特別擁擠,以前他們過年都是在家裡聚會,每次聚會都要找幫手來做飯,還好這幾年都去飯店聚會。在農村拜把子兄弟雖然沒有親兄弟之間關係那麼近,但是不管誰家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去幫忙,這不前段時間哥哥的拜把子兄弟的媽媽去世,哥哥也是披麻戴孝待了三天才回家。

既然小輩的是幹兄弟,那麼幹兄弟的爸媽便是乾爸乾媽,在幹兄弟的母親去世後,在我們這裡有乾兒子也要披麻戴孝的習俗,但是隻是戴孝帽穿孝衣,但是不能像親兒子一樣穿孝鞋,頭白根不白,這樣別人能一目瞭然看清楚自己和逝者的關係,自己雖然和逝者的親兒子一樣履行兒子的義務,但是姓氏卻不一樣。

前些年在我們這裡很多人都會拜把子,比如我哥哥的拜把子兄弟都是他們的小學同學,歲數相同,又都在同一個村子裡居住,所以平時來往的特別的密切,雖然現在有很多人會在縣城買房子在縣城定居,但是誰家有個大事小情大家都會趕到。

在前幾年媽媽生病在醫院住院,雖然哥哥並未通過他那些拜把子兄弟,但是在大家知道以後,都帶著禮物來看望媽媽,媽媽當時還說,這以前看著個個都不著調的人,長大了個個都挺懂事。後來媽媽聽說誰家有人生病,也會叮囑哥哥多帶點東西去看望。雖然不是親兄弟,但是個個比親兄弟還親。

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都不同,在我們這裡拜把子母親去世後,拜把子兄弟是要穿孝衣戴孝帽卻不穿孝鞋,你們那裡是怎麼樣的呢?歡迎回復討論。


小馬話三農


農村拜把子的兄弟母親去世,要不要戴孝帽?

在過去的農村,拜把子的情況很多,我們膠東農村把拜把子叫做"軋乾弟兄",這種軋乾弟兄後,稱對方的父母為乾爹、乾孃。所以,如果是拜把子的兄弟的母親去世,當乾兒子的是要戴孝帽的。


農村對於家裡有長輩去世都很講究的,逝者的兒女要披麻戴孝為父母盡孝,做為乾兒子的也不例外。

農村人在逝者出殯的時侯,本家族的人會披麻戴孝為逝者送殯,同村人都站在街上目送逝者一程。農村人從送殯隊伍人員的穿戴上基本上能判斷出這些人與逝者的關係。逝者的兒女都是從頭到腳一身孝衫,而侄子、乾兒子則只戴孝帽,侄女等則披"搭頭"。


農村人穿素及戴孝帽是出於對逝者的尊敬,是一種喪葬習俗。如今,人們慢慢改變了過去的一些舊的習俗,對於孝衫孝帽有的地方也不穿了。隨之而來的是文明祭祀,鮮花祭祀等也逐步代替了紙錢與香火。


建行漸遠


結拜兄弟可以入老林,也就是百年後,可以和結拜的兄弟,一起埋在他父親的墓周圍。(實際上沒有)

結拜兄弟的父母去世,如果連孝都不帶,還叫什麼結拜兄弟?

孝帽可以說是最輕的一種孝。逝者為大,同輩弟弟都能帶。孝子的孝遠不止孝帽。就連孝帽也有多種講解。首先,孝子的孝帽比較大,裡面有帽襯,帽襯的作用是用來擋住孝子的臉,使孝子既使沒眼淚別人也看不見。帽子外面有一圈麻繩,繩子裡邊勒棉花,意即棉花綴耳朵什麼都聽不見。我們這作為逝者的乾兒子,和孝子什麼都一樣,叩頭三一九叩,棺屋不能坐凳子,吃飯不進客屋,在靈棚還不能坐。唯一區別就在孝帽上沒棉花,哀棍纏紙不一樣。


還是那個花


拜把子幹兄弟乾姐妹,在過去很多,現在很少了,在過去傳統社會中,結拜幹兄弟乾姐妹是一種鞏固社會關係,加強存在實力的方式,也是拉近改變人緣關係的做法。

結拜也就意味著承擔了對方家庭義務的責任。對方的家事視為自己的事,對方的父母視為自己的第二父母,包括全部家人。

結拜兄弟姐妹的父母祖父母去世,在喪葬期間,結拜兄弟姐妹和自己的親兄弟姐妹一視同仁,披麻戴孝,跪拜守靈,一起平頭,不分內外。

現在社會很少有人結拜了。


驛動星期六


問:農村結義兄弟的母親大人辭世,本人該不該戴孝呢?

義兄的母親去世了,作為拜把子兄弟,不能袖手旁觀,當有所為。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味知識。

把兄弟不是親兄弟,那農村的拜把子兄弟的母親去世後,作為拜把子兄弟的自己應該怎麼做呢?是置身事外還是和把兄弟一樣作為大孝子行孝禮呢?刺楸就簡要分析分析。

一、拜把子的兄弟和自己有多親呢?

在以前,農村盛行拜把子和認乾親家。拜把子是年輕人之間因情投意合而義結金蘭,結為勝似兄弟的兄弟,把兄弟更在意的是兄弟。

而認乾親家則不同,多半是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地成長,而根據當地的民俗給孩子找乾爹乾媽,這在刺楸所在的老家稱為「找保保」。

所謂保保,顧名思義,就是保孩子健康的,多是一種心理作用,有些對找保保還有條件要求,如是何屬相、是否未婚等。當然,認乾親家更在意的是長輩,而對由此而出現的幹兄弟姊妹則與把兄弟不同。

其實,在刺楸看來,不管是把兄弟還是乾親家,既然認可親,對方的父母抑或是兒女,就都和自己沾親帶故了。



二、把兄弟的母親去世,作為義兄或義弟的自己要該怎麼辦?戴不戴孝呢?

在刺楸老家,雖沒有嚴格按照「五服」行禮,但禮數也較嚴格。別說是晚輩了,凡是沾點親帶點故的人都要依據禮數而行禮,兒女要戴大孝,其他晚輩則一般的孝布,而同輩、鄰居、朋友則要在手臂上戴青紗。


農村最講禮儀,至於把兄弟、把姐妹,在這關鍵時候當然不能愧對把兄弟間的兄弟情義,尤其是與老人生前常接觸且以義父母相稱的就更不用說了,應該將把兄弟的母親當成自己的母親。

在治喪期間和把兄弟一起披麻戴孝,跪迎弔唁的賓客。守靈、熬夜是少不了的,當把兄弟熬不住了還可以和其換著來。

當然,出殯下葬後的其他禮數就不用再跟來把兄弟來了,但可和普通幫忙的村民一樣忙前忙後招呼客人。

如果在把兄弟母親的治喪期間置身事外而只作為普通賓客,刺楸認為這樣把兄弟也就做到頭了。

以上就是刺楸對把兄弟母親去世後要不要戴孝的看法,如果覺得回答得不錯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農村拜把子的兄弟母親去世,要不要戴孝帽?

農村講究多,很多講究沒經歷過還真是不知道,比如這個題目:拜把子的兄弟母親去世,要不要戴孝帽,經歷了今天鄰居家中事件,小編知道了這事情應該怎樣處理。

原來拜把子兄弟應該戴孝帽,可以不穿孝衣衫,還有白鞋,在農村裡,這樣的情況叫做頭白根不白。

今年正月可真不太平,看到網絡裡爆出很多夫妻在春節期間吵架,甚至離婚,都真是好日子過夠了。這不,鄰居家裡去年剛結婚的小夫妻今天也吵起來了。

新婚不過才半年,小兩口鬧騰啥?原來竟然是為了別人家的事情在吵架,說是別人吧也不是,說是自己親人吧,又沒有血緣關係。

那是什麼關係啊?是這麼回事,鄰居小王從小有個拜把子兄弟,一個村的,因為他們這代人太多獨生子女,所以父輩就在村裡年齡合適,兩家大人關係好的孩子裡幫小王結拜了一個乾弟兄,從小彼此喊對方的爸媽為爸媽,有事兩家一起解決,倆孩子還真有點像親兄弟。

去年小王結婚,乾弟兄和乾爸乾媽還跟著忙前忙後,不辭辛苦的跟著張羅,可剛過完年,這不,昨天小王的乾媽心臟病犯了,突然就過去了。

小王和乾弟兄一起張羅乾媽後事,那邊乾弟兄家中為小王準備了孝子衣帽,農村老人懂得,穿孝衫戴孝帽就是戴重孝,戴重孝會掉運氣,所以除了爹孃,誰都不會為別人戴重孝。


於是小王新婚燕爾的小媳婦對這事不樂意了,趁著稍微有點空閒就把小王喊回家裡,藉口讓小王多穿衣服別感冒了,回家後告知小王不準穿孝衣戴孝帽,心裡正在為乾媽去世惱火的小王不肯,小夫妻就這麼吵吵起來。

看到小兩口吵的不可開交,於是有人趕緊去把小王的母親找了來勸架,小王媽媽是個會勸架的人,進門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小王訓斥了一番。

然後語重心長的告訴兒媳婦,這是農村規矩,既然結拜了,那麼彼此的父母都是父母,乾媽也是媽,你別隻想不好的事情,還得往好處想,將來他們家也一樣得為咱這邊老人戴孝,這是規矩也是情意。


而且婆婆告訴媳婦,跟那邊家族說過了,小王親生父母尚在,不可以用為親生父母那樣重的披麻戴孝法帶孝,這樣會折了活著的親生父母陽壽,只讓他以侄子的身份戴孝帽就好,也不必穿白鞋,這樣就是頭白根不白,對運勢沒什麼大影響。

在婆婆的勸說下,小王媳婦慢慢解開了心結,什麼掉運不掉運的,戴個孝帽是對逝者的尊重,是對他的親屬心靈上的安慰而已。

在我們這裡農村,拜把子兄弟就是親兄弟,幹兄弟的母親去世了,自然乾兒子要為她戴孝帽表示尊重的。


悠然見東山


農村拜把子的兄弟母親去世,要不要戴孝帽?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事,我們都應該接受這種現實,很多時候,可能昨天還特別活躍的人,突然之間就離開了我們身邊。拜把子在我國曆史中經常就會有發生,“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共同打下了天下”,“水波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個個是兄弟”,結義似乎在我國古代特別的盛行,人們通過結義的形式拉近和一些人之間的關係,如今拜把子和結義的人越來越少了,本質上是人們越來越不把親情當回事了。



拜把子的兄弟母親去世了,作為結拜兄弟自然是要披麻戴孝的,這是兄弟間的情誼,既然結拜的時候說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喝了血酒,就有了兄弟情誼,兄弟的父母自然就是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父母去世了,披麻戴孝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有些人可能會糾結沒有血緣關係,其實喝了血酒以後就證明兄弟間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在以後的生活中要一起患難、同呼吸、共命運。如果中途有自己的結拜兄弟去世的話,還要盡贍養的義務,還要扶養兄弟的孩子,結拜就是為了能夠在出事的時候有人幫襯,為了能夠有更多的人給予支持,如果連結拜兄弟的父母去世了都不披麻戴孝,那讓自己的結拜兄弟情何以堪,兄弟間的情誼又該怎麼說。

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講情誼,要對自己的親人好,如果連自己親人的至親去世了,你都不能有所表示,那真的是世間的冷暖在眼前了。有些時候有些事情其實不用糾結,只要是符合常理,做了其實也沒什麼錯,不要太過拘泥,這樣反而不利於自己的發展,對關愛自己的人也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