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叛亂時為什麼不從雲南取道四川而進入漢中,而是放馬荊襄地區與清廷對峙?

熾天使152935545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吳三桂在雲南正式宣佈反清起事,剪辮蓄髮。十二月初,他率領二十萬大軍從雲南出發,向貴州進軍,再由貴州進入湖廣等地,攻城掠地,沿途命令軍民剪掉髮辮。

在這個過程中,吳三桂並沒有忽略從四川到陝西這一路,只是沒有把這一路做為進軍的主線。按照《平吳錄》的記載,吳三桂從貴州進入湖南,在迅速拿下衡州、嶽州等地之後,就派王屏藩佩掛破朔將軍印,率軍進攻四川。

吳三桂這樣安排,主要原因有下面兩點:

第一,吳三桂要儘量向同盟者靠攏,爭取結成最廣大的反清陣營。

此時,平南王尚可喜在廣東,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婿孫延齡在廣西,都是康熙皇帝撤藩的對象。在撤藩的問題上,尚可喜表現的最為配合,但他的兒子有不同意見。

吳三桂選擇從貴州向湖廣進軍,就是要促使兩廣的尚可喜、孫延齡等人堅定反清,並期待與福建的靖南王聯絡,進而控制整個江南。

康熙皇帝當然也看清楚了這種形勢,所以首先把撤藩停了下來,緩和與平南王、靖南王、孫延齡的矛盾。同時,派碩岱為前鋒,率領精銳的八旗軍日夜兼程奔往荊州,無論吳三桂走貴州還是走四川,要想進入中原就繞不開荊州,這樣的安排還是非常得體的。

第二,向四川、漢中方向進軍,地勢侷促,不利於大軍展開。

吳三桂曾經在漢中、四川征戰將近十年,非常瞭解這裡的形勢。順治五年,吳三桂率軍離開錦州前往陝西的漢中,配合定西將軍墨爾根、侍衛李國翰鎮壓陝西各地的反叛。到了順治八年,三人率清軍進入四川。幾年中間,吳三桂撫定四川的三州十六縣,穩定了四川的形勢。

到順治十四年底,清軍分三路向雲貴大舉進軍。吳三桂就是其中一路,率領大軍先取四川保寧,經合州,再取重慶,從重慶向貴州進軍,途中險關重重,“上摩九天,下臨重淵,一夫守險,千人不得過。”

第二年六月,吳三桂攻佔貴州的遵義、開州,抄小路繞過七星關,進入雲南。所以,吳三桂非常清楚從四川進入雲南的路線有多麼難走。

現在如果按照同樣的路線,從貴州進入四川,並不利於幾十萬大軍作戰。而且,當時的四川已經殘破不堪。明末清初,李自成、張獻忠和明軍的殘部都進入過四川,加上四川本地的各種勢力和清軍,各種勢力互相征戰、廝殺,兵災和天災交織在一起,人口銳減,“百姓存者百不及一”,土地荒蕪,饑民相食。許多城市成為空城,虎狼充斥。

但四川到關中一線的戰略意義重大,雖然現實困難重重,吳三桂總是要入川的。

康熙十三年正月,四川巡撫羅森、提督鄭蛟麟、總兵官譚弘、吳之茂等人宣佈反清。所以吳三桂派出的王屏藩輕鬆搞定四川,吳三桂就任命他為總督將軍,駐守在四川的保寧。


於左


四川 漢中 陝西那會基本上已經空了,明朝末年,李自成 張獻忠之流主要活動區域都在西北四川,經過明末亂世,那些地方的財力根本不足以支撐幾十萬大軍。

荊襄江南在當時的經濟條件比較好,佔領江南,再和耿精忠 尚可喜合兵一處,定都南京,北伐中原,或可成功。

下面這張形勢圖可以看出,當時四部叛軍: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王輔臣四部。初期形勢其實是很好的 吳打主力 王在西北打策應,一旦待到有利時機 走山西內蒙直下北京。可惜吳沒有做好統戰工作,導致王反反覆覆,還被康熙秒收,從此陷入長江對峙,最終被康熙集全國之力拖死。




浪淘沙niuniu


我認為主要是地形吧,四川崇山峻嶺,易守難攻,走湖南可沿瀟湘溯江而北,再一鼓定財米江南,有了江南依據,後事可期。太平天國走的是一樣的路線。再加上耿精忠、尚可喜在東南,合兵則氣盛。


清流提鼻經濟學


當時滴情況是雲貴川比較貧窮,不利於軍隊持續補給,所以吳選擇荊襄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