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漢“吊燒粉蒸肉”

宣漢縣隸屬於四川省達州市,是座典型的農業縣城。因為一個極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彭春,引起了我對宣漢縣的興趣。彭春出生於1975年,今年42歲,在宣漢縣城和成都市青羊區共開了三家彭食記餐飲店。

今年9月下旬,恰逢眉山市政府舉辦“第九屆中國泡菜博覽會”,我和彭春坐在同一輛禮賓車上。閒聊中他談起自己的夢想:想開一家彭祖養生餐飲店。因為他姓彭,據他講是彭祖的後代,想繼承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長壽法寶,為社會做一點事,於是他選擇在成都開店。沒想到劍走偏鋒,彭食記如今變成了市肆中餐館。他希望我能抽空去看看,幫他把把脈,提點好的建議,我答應了。

宣漢“吊燒粉蒸肉”

10月26日,我邀上涼山州民族飲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餘朝暉、“四川最美茶藝師”王定燕女士和雷豔女士,一同前往彭食記。席桌上的菜品各有特點。彭春在食材上下了不少功夫,許多食材都是從家鄉宣漢縣或萬源市轉運過來的。

其中有道“黑豬罐罐粉蒸肉”極有特色。一個直徑約17釐米、深約10釐米的半圓形帶蓋黑鐵罐罐中,面上是粉蒸豬肉片,底子是土豆,土豆底黃、粉香、細膩。此菜的烹飪方法名為“蒸”,實則為“孔”(四川話,諧音,其寫法至今未找到)。

首先,將粉蒸肉與土豆一起在鐵罐罐裡“孔”熟,烹製技法顯然有所創新;其次,選用宣漢縣黃金鎮以玉米、紅苕、厚皮菜、苕藤等青飼料和米糠餵養的黑豬,其生長期長達一年,體重超過200斤,肌肉纖維細密、皮薄肉嫩、肥肉滑亮、口感純香;再次,選用萬源市的富硒土豆,個頭不大,澱粉含量多,和大涼山所產的土豆口感相似。優良的食材加上傳承下來的秘製烹法,使此菜鄉村風味極濃

為進一步挖掘此菜所賦予的文化內涵,11月4日,我再次來到了彭食記。彭春告訴我,小時候他媽媽常做這道菜。農村的生活很苦,過年殺年豬時,好的腿肉、五花肉等都用來做臘肉;餘下的豬頸肉就切成長方薄片,用自家產的豆瓣、生菜籽油、鹽、老薑、白糖、醪糟汁等反覆揉捏,使其入味,再撒米粉拌勻,放入洗淨的土壇裡,封口加蓋,在陰暗潮溼處存放一週即可。

宣漢“吊燒粉蒸肉”

此時的豬肉味正香,帶點微酸,吃得慣的人要的就是這種味,配上土豆“孔”來吃,是一家人難得吃上的開葷菜,也是村裡人宴請客人的一道美味佳餚。農忙時,父母在農田裡幹活,來不及回家吃飯,兒女就把事先做好的土豆“孔”粉蒸肉連同米飯、泡菜端至田邊地裡給父母吃,溫馨之情油然而生。

只不過當時農村的廚房大都燒柴,沒有小灶,一個大鍋既要煮飯,又要煮豬食、燒洗澡水,而用於做此菜的罐罐往往懸吊在離灶門不太遠的地方,靠燒木柴的回火餘熱來加熱,這種慢火燒製的口感是城裡人很難體會到的。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使烹飪變得越來越簡單、快捷、高效,但背後卻失去了祖輩細火慢煨的傳統手法,留下的只能是記憶和回味。

彭春專門下廚演示了這道菜的完整製作過程。

將新鮮黑豬五花肉切長方片,放鹽、姜米、生抽、料酒、醪糟汁、腐乳汁、白糖、豆瓣、味精,反覆揉捏,加入米粉拌勻備用;

將土豆去皮,切滾刀塊,放入鐵罐中,摻水,加點鹽,煮至七成熟,將水倒出,依次擺上拌好味的豬肉片,置於煤氣小灶上“孔”制(創制此菜的技法應為“吊燒”,但都市餐飲店受條件所限,故改為“孔”制);

在“孔”的過程中,火不能大,手要不時地轉動鐵罐,使其底部受熱均勻,更要“孔”出金黃色的土豆鍋巴才香。

宣漢“吊燒粉蒸肉”

整道菜烹製的時間大約要20分鐘。

明檔區專門負責此菜的皮記榮女士告訴我,做此菜急不得,得慢慢“孔”;顧客點此菜要提前,中途最好不要加這道菜,服務員都會提前告訴客人這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