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國有六萬軍隊,單挑擁兵百萬的強國,結果贏了

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一些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兵力較少的一方通過合理排兵佈陣,擊敗了比自己強大很多的對手,從而徹底扭轉了局勢。今天我們就要來說說明末清初時期的一場以少勝多戰役,交戰雙方是強大的明朝和剛剛在東北興起的後金政權。一些讀者對後金這個政權可能會感到陌生,事實上後金就是清朝的前身。

此國有六萬軍隊,單挑擁兵百萬的強國,結果贏了

明朝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兩年後,努爾哈赤在盛京(今瀋陽)告天誓師,發佈“七大恨”討明檄文,正式嚮明朝宣戰。

當時後金面臨的形勢並不算樂觀,北面是受明朝保護的海西女真葉赫部,東面是忠於明朝的朝鮮,西面是虎視眈眈的蒙古,南面則是龐大的大明帝國,後金處於被敵人層層包圍的形勢中。此外,後金人丁稀薄,總兵力也只有六萬多人,而它的主要對手明朝卻擁兵超過百萬,且幅員遼闊,地大物博。

那麼問題來了,從雙方實力對比來看,後金似乎毫無勝算,努爾哈赤為什麼僅憑這點人馬,就敢與大明王朝硬剛呢?

此國有六萬軍隊,單挑擁兵百萬的強國,結果贏了

前面已經提到過當時後金處於四面受敵的位置。按照傳統觀念,柿子找軟的捏,努爾哈赤應該先解決葉赫部與朝鮮,然後對付蒙古,最後才能與明朝抗衡。但努爾哈赤卻不按套路出牌,因為他知道無論葉赫還是朝鮮,都受到明朝的保護,只要他向任何一方發起攻擊,明朝必然會派出軍隊直搗後金的大本營。如此一來,後金軍隊將陷入首尾無法相顧的境地,稍有不慎就將遭遇滅頂之災。

既然先捏軟柿子不行,那麼守住自己現在的一畝三分地可以嗎?答案是也不行。因為後金的地盤全部在東北,當時這一區域只能算是莽荒之地,物資極度匱乏。努爾哈赤要供養自己的軍隊和人民,就只有靠發動戰爭掠奪其他勢力的財富才能維持生活。想要自力更生,那就跟等死差不多。而且明朝的總體實力比後金強了不止十倍,長時間拖延下去,等明朝做好充足準備,那收拾後金就是分分鐘的事情了。

此國有六萬軍隊,單挑擁兵百萬的強國,結果贏了

努爾哈赤畫像

因此,從當時的情況來分析,努爾哈赤硬剛明朝其實是唯一的出路。只要把明朝軍隊打趴下,其他三股勢力收拾起來就輕鬆愉快了。這既是一步險棋,也是一步妙棋。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贏了會所嫩模,輸了下海乾活”。當然,如果努爾哈赤輸了,他就只能被趕進海里,連性命都保不住了。

不過,作為後金政權的建立者,努爾哈赤絕不是那種無腦的賭徒。他之所以敢這麼做,自然是有他的底氣。後金軍隊雖然只有區區六萬,但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兵,個個能征善戰。明朝雖然擁兵百萬,但行政效率低下,軍備廢弛已久,看上去很強,其實就是虛胖。而且明朝幅員遼闊,百萬大軍分駐各地,實際能調動的兵馬並不是很多。這一點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前就已經再三考察過了,這也是他敢孤注一擲的最大原因。

此國有六萬軍隊,單挑擁兵百萬的強國,結果贏了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出動十一萬大軍(其中葉赫出了一萬人,朝鮮出了一萬三千人),兵分四路挺進,欲將後金政權一舉殲滅。努爾哈赤利用己方騎兵機動性強的優勢,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作戰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對四路明軍逐個擊破。這樣一來,明軍雖然在總兵力上有優勢,但每路都只有二、三萬人馬,努爾哈赤憑藉六萬騎兵在戰場上縱橫穿插,只用短短四天時間就徹底擊潰了明軍,取得了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戰爭的勝利,史稱“薩爾滸之戰”。

此國有六萬軍隊,單挑擁兵百萬的強國,結果贏了

“薩爾滸之戰”結束後,明朝元氣大傷。由於當時明朝內部混亂不堪,沒有心思對東北的局勢做更進一步干預。努爾哈赤趁勢征服了葉赫,並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明亡清興正是從這一戰開始才真正拉開了序幕。

參考文獻:《清太祖實錄》、《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