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事的啟示——

“君子慎獨”,語出《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威,故君子慎其獨也。”說的是:一個正人君子自己獨處的狀態下,儘管處在隱蔽、沒有人看到的地方,仍然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表裡如一。

《後漢書﹒楊震列傳》載:東漢時,楊震去東萊任太守時,路過山東昌邑,慧眼識才,看上毫無背景的秀才王密很有才華,於是舉薦他擔任昌邑縣令。王密為表感激,帶著十斤黃金晚上送到楊震住處。並說:“晚上沒有人知道。恩公放心收下吧”。遭楊震斷然拒絕:“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人知道呢?”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事的啟示——

楊震的拒收酬謝該怎麼樣理解呢?

害怕天地神明的懲罰嗎?老於世故的官場“老油條”們,並沒有幾個真的相信有什麼鬼神和善惡報應。

害怕王密嘴不嚴事情洩露遭懲處嗎?行賄連坐;王密先自毀名聲。不打自招承認自己的官職和金錢掛上了鉤。一個有才華(楊震舉薦其任職的原因)的官場中人不至於愚蠢至此。

害怕事情洩露會聲譽受損或遭受懲罰嗎?無從洩露。儘管楊震嘴裡說了“四個知情者”,其實那不過是他玩弄詞藻搞出的託詞。鬼神為虛、對方當事人不敢、不會。其實是無從洩露天機的。這裡不過是一個正人君子的操守起了最後把門的作用。就是儒家強調的“慎獨”——“君子慎獨”。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事的啟示——

因為,獨處的狀態,面對的才是最真實的自己。是一個人的道德、價值觀最真實的體現。大庭廣眾為人不難;但在人後沒有了監督、沒有了任何他人的時候,你所面對的除了天地,就是自己。操守、良知才見真章。性格決定命運。作秀只能譁眾取寵於一時;做人的操守、原則才能主導一生的作為,才是最靠得住的精神支撐。

所以,儒家將“慎獨”作為君子最重要的行為準則,認為“慎獨”是個人道德風範的最高境界。所有的修為都從“慎獨”中來;要到“慎獨”中來檢驗。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事的啟示——

首先、“慎獨”是對自我良心的交代

君子慎獨,所指的“慎”,就是來自“超我”的自律:嚴格地約束自己,努力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那個人。南宋陸九淵說過:“慎獨即不自欺”。人可以騙得過他人耳目,卻騙不過自己的良心。慎獨,於人是坦然,於己則是心安。

其次、“慎獨”是一種獨處的能力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內心的安寧。心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功名利祿的誘惑;是因為擁有了豐富的內心世界。”

人生總有時需要全力以赴攻堅克難以期取得成功,但也總會在某些時點停下腳步,獨自面對自己的精神世界。年少時會問“我是誰”,中年會想“為了什麼”,老來慨嘆“一生何求”。終其一生,我們都在不斷的和自己的內心對話,不斷的自我調整。獨處正是認識真實的自己接納自己的好機會。

再次,“慎獨”是一場自我的修行視線總會望向遠方,而引領目光的正是心的方向。所謂“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在這個充滿喧囂的世界裡誘惑如此之多,該何去何從?唯有守住自己的內心,才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歸宿。一個人的內心得以安頓了,他的生活才會獲得充實和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