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阿鲁科尔沁旗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有文字记载和文物佐证的历史就有5000多年,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其中尤以蒙元文化和辽文化最具代表性。

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位于大兴安岭西南余脉,是科尔沁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的交接带,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天然牧场。核心区位于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面积4141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狩猎和游牧活动的栖息地。蒙古族牧民熟知当地山川河流、草场分布和季节变化,根据雨水丰歉和草场长势决定一年四季的游牧线路,以及春、夏、秋、冬四季牧场的放牧时间。

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牧民—牲畜—草原(河流)之间形成了天然的依存关系。这种“三角关系”延续至今,不断孕育和发展着蒙古族人民所独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特质和宗教信仰,时刻体现着深藏在蒙古族人民血脉之中的崇尚天意、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

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2014年,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列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每年6月,季节性禁牧期结束,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乡镇)里至少有上千户牧民驾驶摩托车、农用卡车,带上生活用品,赶着数十万头只牛羊,转场迁徙到依河傍水、草木繁茂的100多万亩集体草场,安营扎寨,牧马放羊,游牧的队伍有时绵延数十公里。这样的场景在内蒙古其他牧区已经很难见到了。

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长期演化的历史过程和现实存在,向人们阐释了一个取物有时的道理。在农耕化浪潮和现代农牧业技术出现之前,对于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的历代游牧民来说,“逐水草而居”是唯一可行的生产生活方式。它充分利用大自然恩赐的资源和环境来延续游牧人的生存技能,人和牲畜不断地迁徙和流动,既能够保证牧群不断获得充足的饲草,又能够避免长期滞留带来的草地资源退化。

阿鲁科尔沁草原上的游牧迁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