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實用主義滲入古裝劇,我們就只能感嘆“又是一個回憶殺”了

導語:前段時間,幾張新版《倚天屠龍記》的劇照上了微博熱搜。放眼看去,張無忌和另外四個女生幾乎都長著一樣的臉,讓人傻傻分不清。有網友笑稱:“本來沒有臉盲症的我,此刻陷入了深深的恐懼。”


當實用主義滲入古裝劇,我們就只能感嘆“又是一個回憶殺”了


一眼看去,你能分得出那個是趙敏,哪個是周芷若嗎?千篇一律的古裝造型,統一畫得嫩白嫩白的臉,就連服裝變化也看不出一個蒙古姑娘和中原姑娘的差別。請問這樣“複製粘貼”出來的造型,演員要怎麼找到自己的特色,從而把自己代入其中進行拍攝?

而 回頭去看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的電視人物造型,“美人”無不美得各有特色:東方不敗的英氣逼人,周芷若的嫵媚靈動,妲己的千柔百媚……妝容各具特色,衣著符合人物身份和特點。


當實用主義滲入古裝劇,我們就只能感嘆“又是一個回憶殺”了


每個人物的細節的精雕細琢,幾乎都給觀眾塑造了許多至今難以忘記的形象,成為一代經典。而這最為明顯的表現是,有些影片或者電視劇不僅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即使是看過許多次的人,也還是願意孜孜不倦地重刷經典。像每年暑期檔必不可少的《西遊記》、《還珠格格》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即使重播好幾遍,也依然會有人看得津津有味,並且不斷吸引著新生代孩子的目光。


當實用主義滲入古裝劇,我們就只能感嘆“又是一個回憶殺”了


而反觀現在的影視劇,雖然拍攝設備更加先進,取景地有更多選擇,特效製作也日益高科技化,卻再難塑造出一個堪稱經典的人物形象來。尤其是古裝劇,每年都有幾部被出品方和營銷號大肆宣傳的所謂的“大製作”,單從各大影視平臺的播放量來看,收視效果確實不錯,可是看過之後呢?有幾個人能對其中的人物有什麼印象,或者能在他們身上看到什麼別人沒有的特點?別說再回看一遍,就連記不記得得住人物和劇情都成了一個問題。


當實用主義滲入古裝劇,我們就只能感嘆“又是一個回憶殺”了


這些問題固然與當今影視製作的泛濫和浮躁,以及新生代演員與老藝術家的表演形式相比顯得不夠成熟等原因有關,但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對這個問題的出現起了不小的影響。從統一的韓式一字眉和卡姿蘭大眼睛,再加上萬能的斬男色唇釉構成的古代“各具特色”的美人;到畫著精緻妝容束起長髮,只用一撇小鬍子就能男扮女裝還能矇混過關的千金小姐,我們不得不懷疑,導演和造型師是把觀眾當傻子了嗎?

木心曾說過:“沒有審美能力是絕症,知識也救不了。”古裝劇人物造型面臨泛化無特色的問題,其實與當今社會上實用功利主義有關。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慢慢對身邊美的事物失去了關注度,“實用”成了我們面對生活時的第一選擇。

小的時候,我們和小夥伴可以蹲在草地裡看一天的螞蟻搬家,在天空陰霾暗沉、悶雷滾滾的時候躲在被窩裡期待一場大雨忽至的洗禮,可以為了一張喜歡的明信片跑遍大街小巷。


當實用主義滲入古裝劇,我們就只能感嘆“又是一個回憶殺”了


而長大後,當我們說起那些曾經嚮往的城市時,卻覺得城市不都大同小異?當我們為一道精心製作早餐進行擺盤構圖時,也有人會在旁邊潑冷水:待會不還是要吃掉的?或者我們看著每天的天氣陰晴而認真搭配衣服時,卻有一些人不屑一顧——弄那麼花裡胡哨幹什麼?

不再用心去對待生活中的事物,只要用得了就可以了,這反映在古裝劇造型上,便成了千篇一律的罪魁禍首——這個人物的性格也是安靜的,就按上次那個那樣搭吧,不用重新換了;這個人物我在哪哪見過,你仿照他做就好了;這個人物出場又不多,幹嘛還花那麼多心思打扮啊?看得過去就好了,重新設計搭配真麻煩,還浪費製作經費……是啊,很浪費時間和精力,但這樣的想法也註定這部影視最終只能流於一時而難成經典。

那麼,對於古裝劇中的造型,你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形象或槽點嗎?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與我們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