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法家認為人性本惡。誰的說法更有道理?

嶺南人士葉生


如果結合現代科技,從動物本能角度出發,人性既無儒家的性善,亦無法家的性惡。人性是個複雜的,多維度變化的行為。也就是說無絕對的善與惡之人,應該有機統一的去認識人性。

在現實生活中,被舉世公認大惡之人,也有上敬老下愛小的善良本性,該如何定性?被舉世稱讚的大善之人,亦有男盜女娼的惡行,又該如何定義?

因此性善與性惡之說,太過絕對,邏輯科學告訴我們,凡是極端的觀點,都是很難成立的,也是不正確。

儒家的性善說,立足於其模糊,抽象,高大上的教化勸誘;而法家的性惡說,源於其“嚴而少恩”抑制人之違法行為之目的。

橫看天下,人之性無善惡之分,只有制度與法治有惡良之分。好制度良法能使人性向善,壞制度惡法會使人性變惡。

儒、法二家的人性論從一開始就有嚴重邏輯缺陷,都沒有道理。


鴻儒隨筆


我覺得老天爺也有害羞的感覺,就是我的100分裡減去的那一分,本來,老天爺也是一直想幫我不說的。但我這個人從來不說假話。那天有人說什麼巴黎聖母院是,我不斷的發誓,已為別人不相信我,我氣的早說出來了我的這個最後一個錯誤了。………但我在準備說這個最後的錯誤時,老天爺控制了我老婆的大腦,她就像是認識字①樣的,就知道了我在那是那刻打的字,別人會攻擊我。最後,同時,我老婆頭痛的厲害了。而且寫同時,我老婆竟然說出…~~~我這沒拉活頭了……………就像我媽媽的話…~~~緊接著,我就天眼全開!!!!!!後來大家都知道的。而更奇怪的是…~………老天爺覺得這是她唯一一個有錯的地方!後來。我和老婆下午去燒紙錢的時候!…………我們在一個地上偏僻的地方。我剛剛在燒的時候,我老婆突然的想小解了。而且很急切的樣子,訊速的脫了點點光,但被我很很的阻止了。我說你這個時候,那是不孝順啊!……………你們看,老天爺是不是有害羞的感覺…………倘若,我上次陰瞞了這100分裡減去的這一分。那媽媽說不會再次的給我天眼全開了!!!!!!我都許多年了。媽媽都沒有給我天眼全開啊!!!!!


風青雲淡1881012



這個提問犯了常識性錯誤。

儒家認為人性相近。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惡論、董子的性未善論,都符合儒家性相近的思想。

孟荀董三子對人性的觀點雖然不一致。卻都是主張通過教育,使人去惡從善。都是100%的精華。

孔子曰:大辟,疑,赦。五刑,疑,赦。孔子提出的疑罪從無,利於被告的無罪推定論。比西方法治思想的奠基人孟德斯鳩領先了1800年。孟子的性善論,為孔子疑罪從無的法治思想,提供了理論依據。


法家認為人性本惡。韓非子稱:群臣皆有陽虎之心,隨時準備謀反。國君立太子後,太子和母親便希望國君早死。非愛非憎,利在君之死。利君死者眾,則人主危。


因為群臣和妻兒皆是國君的死敵。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罰——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便是法家思想的完美實踐。韓非子謂之:刑不避大夫,近愛必誅。

韓非子的性惡論,為法家寧枉勿縱、夷族連坐。以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張提供了理論依據。

法家的性惡論是100%的糟粕。法家更是法治的頭號死敵。


楊朱學派


人性本善,本惡的觀點,誰對誰錯,歷史已經做出回答了,是法家還是儒家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影響大!人性非善非惡,這就是根本的善,真正的善,就像白紙的比喻大家都知道,為什麼諸路大神,都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上善若水,大愛無形,為善去惡,愛人如己啊!因這條路窄,能行的人少,卻是唯一好走的,能善始善終的永生之路。荀子說人性本惡,真是為了勸學,他就沒真正明白,老子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些話的真實含義。荀子的理性和感應沒有平衡好,若他超越自我,就不會如此發言,他把學術放在首位,難免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和大神比遠離道了。在老子,莊子的心裡根本就沒有聖人和百姓的分別對待,只是用這種略顯突兀尷尬的語言模式敲打你,佛祖說法,耶穌傳道,都有類似的語言棒喝開導。老子的心裡,天地萬物是一樣的,還有什麼仁不仁啊!聖人無我,待人如己,哪裡還有什麼愛不愛,這是真仁慈,是大愛無形。孔子的術裡有道,有仁,雖被利用,篡改,誤解,歪曲了一部分,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影響巨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世間法。老莊是出世間法,老莊說的道,孔子的仁,王陽明的心學,佛法,耶穌傳道,最終的指向都是看不見,摸不道,勉強起個名子,曰道,心,佛,聖靈等等,你稱呼他啥都對,也不對,六祖說,本自具足,本不生滅。觀音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說著說著,跑題了吧?人一生跑題,跑偏的必然是大多數,這是天意不可違的,你看大自然就明白了。聖經稱為迷途的羔羊,沒有生下來就是聖人的,但最終不跑題的,能迴歸人之初性本善的,是究竟涅槃,佛祖說唯我獨尊啊,與上帝同在,上帝永恆永在啊,道可以說,說出來就不是道,那你老子還說這些鬼話幹嘛?修道,學佛,信耶穌,拜陽明,等等都好,謹記教誨。聖經說的不可拜偶像,佛祖講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見如來。老子,自家人,翻翻書,找找他說的相同的話吧!


用戶誰不說咱家鄉好


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是為人類傳達善美的信息,是以教育為根本。惡的本性不齒於宣揚。人類唯有經過教化方能懂得,什事情該做,什麼事情又不能做,手和腳該怎麼放才能合乎善美規範。法家認為人性本惡,其實人類不經過善良的教育,於野獸沒有區別。聖人是上天賜給人類的導師。因此儒學文化是人類最善美文化,但這只是文的一方面。在善美的文化於文明也離不開強大的軍事武力來保護,它方可永遠在人世間璀璨光彩。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管這種文化有多麼完美,它始終都容易被野蠻的畜牲野獸一類的人給毀滅掉的。以文為主以武為輔,文武兩全才能平衡。任何缺失一方,都會傾斜覆滅的。


一國之君7


儒家講性本善,法家講性本惡,都是片面的說法。人的本性是人慾望的外在表現,無所謂善惡。人的慾望就是人的需求,包括食慾、性慾、財產欲、權力慾等(需求的層次論)。長期以來被人們貶低的財、色等慾望,實際上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表現。追求財產是生存需求的表現,追求色是繁延後代求發展的表現。男人喜色最初的本能是找一塊最好的土地播下種子,女人喜色最初的本能是找一個最好的種子生下自己的後代。這既符合人性,又符合天理。天理是:物竟天擇、優勝劣汰(進化論)。所以古聖賢講: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但是我們必定是生活在人類社會中,既要激勵人們成為優秀者,更要保護弱者。所以要講究道德,講究行善,防止惡行氾濫。儒家從鼓勵人講道德的角度,說人之初性本善,法家從防止人行惡的角度,說人之初性本惡。


南邊來的大叔


引經據典 高談闊論。

善惡自有公論

把思想和行動統一起來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是時代造就了聖人。

說:一萬年太久 只爭朝夕。也對

人之初 性本善 也對

人性本自私 也對

勝者為王 敗者為寇 也對

歷史是真正的老師。也對

別說的那麼高尚和狹隘。都對的。

就是一句話頂一萬句的理論。人生光陰都是幾十年 不虛度,不光廢。認真過好每一天。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走彎路 少走彎路。不坑人騙人 好時代認真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善。善待自己 善待父母 善待子女 善待每一個有緣人 懲治惡人 排斥那些個負能量的東西 認真過好每一天。這些就夠人累的了 。哈哈哈!不知所言。


素琴金經齋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想必這句話大家不陌生吧?沒錯,就是出自王陽明心學,總結的很到位,用在你的這個問題上也是恰到好處!

我們的心體無善無惡,之所以會有善念和惡念是源自於我們的心念,我們由教育而知善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才是萬物遵循的正道!

其實,無論是老莊還是孔孟,無論是王陽明還是曾國藩,亦或是釋迦牟尼等等。這些古哲聖人都在強調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明心見性、內聖外王、返璞歸真。仔細研讀這些三教九流、諸子百家學說你就會發現,大道同源、至真至簡,其歸根究底講的就是一個話題,只是講話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再糾結於人性是善還是惡,他們隨心所欲不逾矩,他們功成身退為無為,他們隨順自然性圓融。不刻意作惡、不刻意為善,以平常心做平常事,一切不過是自然而然。


奉天法古


先明確一點,這裡的性,不是性別的性,而是人的道德意義上的性,即一般所說的人性。

儒家說人本性善。

法家說人本性惡。

這兩種說法都是片面的。正確說法應該是,有的人的本性是善的,也有的人的本性是惡的。

這似乎是唯心論的先驗論。

從表面上看來,人在從孃胎出生的時候,是沒有善惡之性的,是O性的。

但是從人的基因遺傳方面說,人在出生的時又是有善惡之性的。因為成人有善人和惡人,其基因肯定會遺傳給下一代。從這一點上說,人之初是有善惡之別的。

但人的先天的基因因素不是決定的因素。人性的決定因素是後天因素。善人的孩子長大後也可能成為惡人。惡人的孩子長大後也可能成為善人。無數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說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都是片面的,無所謂誰更正確一些。

歡迎點評。


WM曉奇


對於儒家和法家的人性善惡觀點且不予以評論。我只想打個比喻共同學習探討。每個人當他們剛出生來世就好像是一張無暇的白紙,至於後來的變化,我倒覺得是比較複雜的。因為本來一張白紙如果沒有後來的對這張白紙的影響,可能它永遠就是一張白紙。對於每個剛出生的人來說,一落地就無選擇地受到了紛繁雜亂、五顏六色、事無鉅細的影響。這時候,大家可以想象,一旦他的生存生活環境和條件時刻無意識的影響,客觀地對這張白紙就顏色化了。同理,每個剛出生的人也客觀的無設防的就受到了環境條件的影響。以後,通過生長的過程,再時刻受到影響,再經過他自身的意識習慣性的形成之後,自然成了有自己個性的各種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