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什么?

信钟


大道虚旷,绝思绝虑,超二元而真空绝待无对,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此即无为之体。

无不为表用,道体真空,湛寂灵明,能生万法。一气化三清,天地万法森罗立焉。虽现万象差别,其体本同,故佛教说不一不异。如镜鉴万象,万象有差别,镜体终是不易不染。

故了达本体之人,终日行而心无染,为而不为,不为而为,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禅宗所谓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海兴万浪湿性不易。佛为表此微妙法,灵山拈花一笑,尽显风流。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之义。



唐晚藉


试从论道、治国、养生三个层面,略作讨论。

论道

《老子》第三十七章,有一句相当神秘的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猛一看,这句话似乎有些矛盾。仔细再看,呜呼,这句话确确实实是矛盾的矣!

老子之道,本是一个予盾的混合体。

在老子那里,道,既是万物之源,宇宙之本,又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和法则。道是万物之所由来,而不是万物之一,因此它不像万物那样流动不居,而是虚澹静朴的“无为”。同时,万物从中自然生发出来,万物的流行演化就是道,即是“无不为”。

如果说,只有从客观永恒的物质运动中,才能总结出其运动规律和法则,即运动规律和法则是建立在宇宙万物运动的基础之上的,那么,这种规律和法则,也即老子之道,就不可能先天地而生,更不可能由此产生天地万物,成为宇宙的本体。

《老子》其实否定了宇宙的物质本源,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之道也成为一种神秘的力量。当然,神秘并不是什么罪恶。事实上,如果哲学不趋向神秘,就不能高深。

治国

《老子》书中有一个重要思想,即“反者,道之动。”这种思想儒道两家不谋而合,在中国影响深远。反,兼有正反之“反”和往返之“返”两义。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身的否定。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朝反方向运行、回返。

从“反者道之动”这个思想,自然可以推演出治国需要“无为”。物极必反,相反才能相成。实行无为而治,将自然取得成就,即是:无为而无不为。正如《老子》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如果“我无不为”,那将适得其反,天下不治。

养生

修身养生,也要遵循无为之道。人的活动,应限于必要以及顺乎自然的范围。倘若矫揉造作、恣肆张狂,必将给自身带来灭顶之灾。

无为,守朴顺德,超越世俗的是非美恶,才能全性保真,实现自我。无为而无不为。



莫安排


我是文开石,我有点靠谱的答案。

道德经分传世本和古本,其中篡改、错抄,差别很大。

想研究老子,必然要从最接近原本的资料入手。

现在能找到最权威的是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一般称之为道德经甲本。

重点一:“无”字不是“无”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但是甲本中,所有的“无”字,写的都是另外一个字“王+恩”,字库里找不到,拼了张图是这样:

按照传统的拆字解字,个人认为至少应该理解为“以王者风范,用感恩的心态按天性、天赋去作为或者处事”。那比“无”字的含义就高一层了。虽然有相同的内容,但不是一个层次,起码是“看山是山”与“看山还是山”的差距。(下面还是用“无”代替“王+恩”,因为打不出来)

重点二:阅读理解最基本要求“参照前后文”

甲本: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传世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三四十个字足足十一个字不同,除了“无”的使用、避讳的“恒”为“常”,关键增减的区别在于“者”字。直接就有很大的区别了。

同行本表现成了对立,学的增=道的减,这就是不正确的。

帛书版,说明的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情况举例,为学增的是学问,闻道减的是杂乱错误。相当于一个开源一个节流。

这样顺下来,就到了无为。能够“以王者风范,用感恩的心态按天性、天赋去作为或者处事”,这么做不会因错误的为,不会因功利而为。达到无为而治。

接下来“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治理国家,能做到无为就能治理好,不能做到无为就治理不好。

重点三:理解老子思想,从“天下”、从“君王”思想才起步

老子的境界很高。

儒家讲的是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儒家以天下平为终,老子的思想以天下平为开始,再上升到“德”,最后成“道”。

所以《道德经》中虽然多出提到天下,提到王,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要从更高层次去理解,体会老子从上向下的阐述逻辑。


文开石


道德经的每一句都是绝妙,“无为而无不为”更是妙不可言。关于“无为”的含义,你可以看我以前回答的问题,被推到了头条首页。关于本句我从5个角度给回答一下:


第一:道德经多处提到无为。如: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57章,我无为而民自化。第29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63章:为,无为。所以,无为是大道的性能,自然的功用,顺应自然,不妄为。

第二:庄子的也有“无为而无不为”的论述,比如: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还有: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等等

第三: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不要采取任何不自然的行动。凡事要自动自发,自然而为,让事物自发转变。

第四:这句话在我们日常中,就表现为:不自以为是,不自傲,不自恃。不要耍小聪明,不妄为,不要强人所难。这样很多事情就是自然而然成功。

第五:老子以水喻道。水就是无形无为,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无为)但水可以穿透世上最坚硬的物质(无不为)。

第六:对于个人,就是专注自己,做好自己,行不言之教,无为之事,通过自己的变化去影响别人,而不是直接去改变他人,否则你会发现想改变一个人是多么的痛苦。


总之,对这句话的理解和顿悟随着我们经历也会有更多的新体会。融于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几乎可以用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件事情。


自哲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不违背自然规律,什么事都能做成。

老子讲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违反自然规律。比如练武,好的师傅首先教的练基本功,压腿,踢腿,扎马步等等。然后才教你套路和招式。但基本功是个非常耗时间的东西。而且很枯燥,所以有人受不了这种枯燥,就急着让师傅教套路,教招法,以为会了套路和招法就可以打人了。结果就出现了去年被炒的沸沸扬扬的雷公被打的闹剧。

再比如学外语。本来应该是多听,多读,多说。但现在变成了多做题。结果大多数人都没学会外语。无论学什么,第一件事一定是积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就算学算术,小孩也需要把十根手指与抽象的数的概念联系起来才能算题。扳手指就是感性认识积累的过程。让孩子在会说英语前就让他们做题,就相当于孩子绕过了扳手指的过程,直接做四则混合运算。这样谁能学会?

现在人太浮躁,恨不得今天学字母,明天就会说话,今天扎马步,后天就能打人。刚学了都,来,米,就想当歌唱家,开演唱会。然后就有人迎合这种心理,教你各种所谓的”速成”方法。诸如,十天让你流利说英语。五分钟让你学会弹钢琴。能,一定能,十天能把hello说得很溜。五分钟,不用五分钟,一秒钟就能把钢琴弄出动静来。


散木17


《道德经》传说是老子退休回到家乡河南后,用民间谚语写的五千字韵文诗。(也许老子不需要带孙子,晚年还能为国人哲学发展创造伟大贡献)书中说了很多哲理。其中“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道家和儒家,虽然一个是出世,一个是入世,处于对立面。但道家认同儒家选用圣贤之人治国的方略。所不同的是,儒家认为,圣人治国应该“有为”,要为百姓做很多事才是合格的诸侯和王。而道家认为,治国应该“无为”,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所理想的君主,是有他仿佛没有一样。因为老子是崇尚自然之道,反对刻意人为的做作。 老子批评君王,说天下大乱,人民贫苦,不是因为没做够,而是做的太多,管的太多。《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国家法律条文越多,小偷盗贼越多;国家武器越多,战事越多)。


既然老子提出了“无为”,为何又说“无不为”呢?这样的说法不是自相矛盾吗?我们先看看“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含义。原话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道是万物之母。道,让每个物,都顺其自然,没有做任何事,但是每个物又是道所孕育出来的”这里暗喻君王,应该效法“道”,让人民各司其职,做自己的事。而君王的这种“无为”的管理实际也是一种“为”。所以我们可以解释说《道德经》的话,充满了治世的大智慧,大哲理,可以理解为:“君王如果想治理好国家,就要效法自然之道,它的生长兴衰都有规律可言,不是人力能改变的。而人民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最好的君王应该用“无为”之核心来管理人民。虽然好像你什么都没做,但这一切又都是你的功劳。”
青山认为,虽然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主要阐明的是其政治主张,治国之道。但是也可以套用在生活许多方面:如“管理公司”:好的公司,都能做到让各岗各职的员工各司其职,同级不越岗,领导不过度插手,效率自然高;又如“经营感情”:好的感情,都是自然绽放自己的优势,互相吸引彼此,自然走到一起的。所谓“不追是追的最高境界”,追来的爱情往往不长久;又如“亲子关系”:现在中国式亲情绑架教育,使得孩子叛逆心重,多是父母控制欲过强,干涉过多,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态。很多积极快乐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无为而不为”的家长。总之,青山不得不崇拜老子,因为他的智慧实在够用一生了!

当年青山


老子说的“无为而不为”从字面意思来看很好理解,就是说一切顺其自然反而会有理想的效果。

但是,若是从哲学角度来看,我是这样理解的。 无为的意思是对于世间万物莫作过多的强求,因为有时候“无为”也是一种“有为”。

当你顺着事物该有的发展顺序与趋势去看待事物、适应事物,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顺其自然对待,反而能得到较大的收获,因为你以反正无所谓的态度去看待,那么就有可能是“有为”的表现。

所以,只要理解了“无为”的意思,那么就能很好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也能够从哲学角度来分析,就有点类似“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意味。

既然老子提出的“无为”,那么就应该按照“无为”“无欲”的态度去理解“无为”的真正含义,若是我们刻意去追求所谓的“无为”,那么这样的无为容易变质,也就没有所谓的顺其自然了,反而都变得刻意了。

当我们顺其自然去对待个人成绩甚至成功的态度,就能知道“无为”是一种生存状态,而不是刻意去做一个“无为”的人!


沈善书


刚刚有个同道之友发来一句话:“无为之为,无所不为。无用之用,无所不用。”写的很好。

他问我如何开悟。我说自己也在悟。道无先后,达者为师。我个人的思绪反思的多,正思的少。

我也来绪叨绪叨。

如果“无为而无不为”有用,为何历代统治者不用?找原因,找制约其不用的原因,找其不愿用的原因。

我和“道”友(同道中友,不是教友)说,世人多求术,很少有人求道。因为“术”有用,“道”无用。有用为术,无用为道。所以技术一直发展的很深很好。国家统治即是人或制度统治,不是自然统治,无法无天。当然需要有用的“术”,而不是无用的“道”。“道”为无,在自然为无,在人间为“术”(思想和技术)。

倘若无人类,就只有自然之“道”(道法自然)。无各种“术”。一旦人类开始进化,有了各种思想,“道”即转化成各种有用的“术”。是故“无生有,一生二……”。这里的有即为“术”或思想。

所以阶级统治不会用“道”,只会用术。“道”创造的是自然创造的,不是统治阶级创造的,没有群体的创造不会有人类的文明。“道”也不可能创造人类文明。

术在自然是无用处的,在人间就是无所不用“道”,处处都要用“道”转化来的“术”。依据对象不同,道的意义不同。

而“无所为无所不为”同理,各种“术”在宇宙中是没有作为的,因为术是人为的。在人世间各种“术”就能创造一切人类文明与财富,其无所不能。对宇宙无用对人类有用,对别人无用对自己有用。“道”的两个对立并统一的面。万物万事万法皆可为我所用是为个人悟“道”的最高境界。因为无法就可以有一切法,因为无“术”才可以学习一切术。此意不适合阶级统治,进化方向和目的不同。

所以个人可以成“神”,群体只能成“群魔”。


自然之子一一来去无意


无为而无不为,玄之又玄。试举一二例,作方便说。

以人体为例。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站久了就坐下;心肺肝胆胃,五脏六腑,眼耳口鼻舌,五官四肢,各在其位,各安其职。可比喻成无为。

无为是道法自然,按先天规律办事,不横加外力干涉,不徒生枝节干扰。就如同明暗、高低、长短,天生一对一样,无为才能恒久,无为身体才长寿。所以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非要日夜颠倒、作息混乱,早吃晚餐、过烈运动,以有为的方式强加干涉,身体不垮才怪。



以虚空为例。

太阳月亮,山河大地,雨雪冰霜,花草树木,尽在虚空之中。白天见太阳,晚上出月亮。春华秋实,夏热冬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然规律,清清朗朗,明明白白。这便是无为。

以前人类不懂得这个道理,老是想改变大自然,而不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结果破坏了生态,后果十分严重。小则捕狼,羚羊泛滥,草原被毁。大则树木砍伐,山体滑坡,地震频发。

人类参与改变的行为,称作有为。有为如投石入水,必有波纹。然后一生二生三,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不知道会倒向哪里倒多久才停。

人类往往自寻烦恼。其实不管怎么折腾,太阳明天照常升起。

如何做到无为?

儒家的做法是格物致知,王阳明进一步引申为:去人欲存天理。

佛家讲明心见性,心如虚空,能容万物,不取不舍,亦不染着。

道家则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至于如何理解,就看个人的悟性了。

总结一句话:大道至简,关键看你能否做到。若想无为,必尽除人欲,你可以吗?


Fandy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清静经》: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所谓无为,即是对于“有”,或者说“尚”,或者说“执着”,或者说“可道”,的,处理方式,想象一根筷子,我们的无为就是我们的手握着筷子。负阴抱阳,全方位包裹。就是上善若水的处理方式,全面的全方位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若是八卦其一,则八卦其七解。

就像行军打仗,不是打死对方就行了,还要把根源铲除,或者最好慎始如终,不要发生战争,发生了就得无为,唐将郭子仪的处理方法可以参考!大水来了,事已至此,我们挡不住!挡住的代价太大!所以只能疏导!

我们做事要周全!周全即是无为!我们去打仗,不是单纯的打仗!要有钱,有人,有理想,要天时地利人和,打败了对方还要安抚好他们,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这是无为而无不为。若是有为,就是尚贤,就是好杀人,就是独断专横!是不长久的!我们国家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就是大无为!我们也恨日本鬼子,美国鬼子,但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所以无为,就是无不为。意思就是全为。

这解释是对的,但不全对!为什么?

这无为很难解,大师都没说出什么来!想想,有些事物我们知道,可以全为,但是有些事物很模糊,如何无为?而且无为的代价太大了,付出太多了!这是我们要研究的第二方向!

无为,可能就是不为。不为也对。时机到了我们回手掏就可以了。哈哈。。。

无为,也是顺其自然大道而为!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执着!

无为,就是清静。清静后,就可以慎始如终,看到不好的苗头就打掉,这样就省力了!就不需要把九层之台都扒掉了。

就这么多吧,我觉得都对,还可以再扩展,今天法不可得,这个解释只限于今天,我还在进步,还在发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