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法家認為人性本惡。誰的說法更有道理?

嶺南人士葉生


同是基於人性的底層邏輯,儒家和法家哪個更有道理

人性的共識

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

司馬遷的這句話,第一個意義便是:它闡述了一種共識,那就是人情。

中國人的主體間共識是人情或人性,外國人的主體間共識則是宗教或上帝。

而其第二個意義便是:它揭示了一種底層邏輯。

刑法、民法基於憲法,而憲法基於民權,民權基於人文主義。那麼“禮儀”或“禮法”基於什麼呢?那就是人情。

所以,奉行禮樂實踐的儒家,自然基於人情的底層邏輯。

非獨儒家,法家亦是如此。無論是是立法還是實踐,總得講求個名正言順,也就是必須有一個邏輯起點。法家的邏輯起點也是人情或人性。這是中國源初文明的典型特徵,它們都是從人情或人性出發,而不是從宗教和上帝出發。

共識的分歧

共識是流變的。所以,新舊共識必然會有分歧。

三代以降,特別是周代以來,族群的社會形態、貴族的精神主導,所以儒家共識便是主流。

而春秋以後、戰國以降,大爭之世便由強者定章程。當此之時,分封王道便是守舊的城池,強力霸道便是崛起的武卒。

如此時勢便逼迫著人們重新認識世界以求改造世界,進而成為強者以競風流。

但是,中國人的底層邏輯沒有變。所以,重新認識世界和重新改造世界仍然要聚焦在人情和人性這個底層基礎上。

儒家因循守舊,堅持以人性善為底層邏輯,以禮樂王道為實踐算法,以“鬱郁乎文哉”的西周為理想目標。

而法家則開拓進取,堅持以人性惡或人性好利為底層邏輯,以法術勢為實踐算法,以打破舊社會和舊秩序為己任。

共識有分歧,而流派有分歧;流派有分歧,而治國理念有分歧;治國理念有分歧,而具體實踐有分歧。最後,那就戰場之上決高下。

兩敗俱傷的結果

先是以法家為代表的秦始皇打敗了全部山東六國,所以強者定章程,於是便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而後,藉著陳勝吳廣的揭竿而起,六國勢力捲土重來,楚霸王項羽一把大火燒燬了法家思想的成就象徵——秦帝都咸陽。所以仍舊強者說了算,分封十八鎮諸侯。

戰火剛熄,硝煙再起。平民出身的劉邦暗度陳倉而還定三秦,拉起了平民與貴族相爭的大幕。結果是項羽烏江自刎,劉邦氾水稱帝。

漢初的政治既不是儒家也不是法家,因為秦末硝煙之慘烈不僅打沒了儒家典籍也打殘了法家精英。那麼漢初治國靠什麼?

很簡單,怎麼順手怎麼來。無為而治,不是說統治者樂意如此,而是逼不得已。連劉邦等人都不見得知道如何統御這麼一個龐大帝國。

但是,平民的一眾漢初精英最懂老百姓、最瞭解這個社會。因為他們本就是平民、本就來自於市井而非廟堂和貴族庭院。

劉邦等人知道,政府是管不了全部的,與其爭辯於頂層設計,還不如把權力交給老百姓。老百姓喜歡怎麼來就怎麼來,所以關中秦法秦制,關外郡國自治。

秦吏至列國,“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你們都給我郡縣、你們都給我秦法。

而漢相至郡國,卻是求教三老,你們說咱們怎麼治就怎麼治。最典型的就是曹參,到齊國為相,並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召集齊地賢達開會求問治國之道。

所以,儒法爭殺百年,到頭來還是交給了一眾不識儒法的平民們,當真是還政與民了。但是,中華民族的底層邏輯仍舊沒有變,那就是“緣人情而制”,至於是制禮還是製法,那就看統治者怎麼玩了。

外儒內法的博弈

漢初黃老無為到武帝的獨尊儒術,此時的儒家也已經不再是戰國之時的儒家了,而且儒家並未獨尊。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漢宣帝的這句話最為精闢,堪與司馬公的那句“緣人情而治禮”媲美,最能體現平民的大漢王朝的實踐特色。那就是務實,怎麼順手怎麼來,不要“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

但是,漢宣帝的兒子漢元帝卻柔仁好儒,所以自元帝之後,儒家便佔據了統治地位。在博弈的過程中,法家只能甘拜下風了。

儒家被法家打敗,比如戰國和秦漢之時,但沒被打死。同理,法家也可以被儒家打敗,但也不會被打死。中國歷史上就一直是儒法博弈著,也就是所謂的外儒內法。

我們該怎樣理解儒家和法家呢?

儒家講得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故事。這個故事裡有仁義禮智信。當真是很好,所以儒家是我們民族的主體間共識。

理想很好,但是理想很骨感,理想只能照進現實,但不能改造現實。所以人生是一襲華美的袍,卻長滿了蝨子。人生如此,社會亦然,歷史亦然。

法家講得是一個現實主義的邏輯。這個邏輯裡有嚴刑重法、有一斷於法、有刑賞二柄。當真是很冷很酷烈,但長滿了蝨子的現實就怕法家的冷和酷烈。

現實很不好,但是現實很豐富,現實總是改變著理想,也改造著人們的共識。所以博弈的現實世界中當用法家。

人人都需要一種溫情脈脈的理想,因為大家需要聚集在一起,聚集在一起才能幹大事。而理想的溫情脈脈卻不能當飯吃,因為聚集在一起的大家需要秩序,秩序才能保證大家能幹成大事。

所以,儒家講故事,法家幹事情。他們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缺少了儒家,世界會很冷,大家就無法聚集起來。而且法家的設計,也是一種理想的設計,理想的設計是管不了全部的。

缺少儒家,世界會很亂,大家就無法一起幹事情。而且儒家的柔仁,當真是應付不來內部和外部的競爭,儒家能讓世界很穩定,但很沒有效率。


減水書生


我覺得老天爺也有害羞的感覺,就是我的100分裡減去的那一分,本來,老天爺也是一直想幫我不說的。但我這個人從來不說假話。那天有人說什麼巴黎聖母院是,我不斷的發誓,已為別人不相信我,我氣的早說出來了我的這個最後一個錯誤了。………但我在準備說這個最後的錯誤時,老天爺控制了我老婆的大腦,她就像是認識字①樣的,就知道了我在那是那刻打的字,別人會攻擊我。最後,同時,我老婆頭痛的厲害了。而且寫同時,我老婆竟然說出…~~~我這沒拉活頭了……………就像我媽媽的話…~~~緊接著,我就天眼全開!!!!!!後來大家都知道的。而更奇怪的是…~………老天爺覺得這是她唯一一個有錯的地方!後來。我和老婆下午去燒紙錢的時候!…………我們在一個地上偏僻的地方。我剛剛在燒的時候,我老婆突然的想小解了。而且很急切的樣子,訊速的脫了點點光,但被我很很的阻止了。我說你這個時候,那是不孝順啊!……………你們看,老天爺是不是有害羞的感覺…………倘若,我上次陰瞞了這100分裡減去的這一分。那媽媽說不會再次的給我天眼全開了!!!!!!我都許多年了。媽媽都沒有給我天眼全開啊!!!!!


風青雲淡1881012



這個提問犯了常識性錯誤。

儒家認為人性相近。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惡論、董子的性未善論,都符合儒家性相近的思想。

孟荀董三子對人性的觀點雖然不一致。卻都是主張通過教育,使人去惡從善。都是100%的精華。

孔子曰:大辟,疑,赦。五刑,疑,赦。孔子提出的疑罪從無,利於被告的無罪推定論。比西方法治思想的奠基人孟德斯鳩領先了1800年。孟子的性善論,為孔子疑罪從無的法治思想,提供了理論依據。


法家認為人性本惡。韓非子稱:群臣皆有陽虎之心,隨時準備謀反。國君立太子後,太子和母親便希望國君早死。非愛非憎,利在君之死。利君死者眾,則人主危。


因為群臣和妻兒皆是國君的死敵。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罰——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便是法家思想的完美實踐。韓非子謂之:刑不避大夫,近愛必誅。

韓非子的性惡論,為法家寧枉勿縱、夷族連坐。以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張提供了理論依據。

法家的性惡論是100%的糟粕。法家更是法治的頭號死敵。


楊朱學派


人性本惡是天道,是生物的本能,沒有對錯。嬰兒狀態是最自然的人本初性,是不受外因影響的自然表現,且這種本性貫穿一個人生命的始終。

人性不惡就不能生存(其他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都一樣)。比如,雙胞胎嬰兒,為了吃奶,會拼命爭搶,用小手打壓對方,一窩小狗,為吃奶吃食,會互相推搡,一片樹林,為掙奪光照,會拼命往高處生長。

作為成年人,本性的惡也不會減少,但由於社會發展,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約束,讓人性的惡得到一定的遏制,爭奪利益變得有序(相對的)。不同的社會制度下,人性的惡有不同的表現,成熟的社會制度下,無論政治上的競爭還是經濟上的競爭,人性的惡的競爭都較為規矩,保障了國家和社會發展是健康有秩序和活力,不成熟的社會,人性的惡是肆意的,這樣的國家和社會不能健康有序的發展。


海哥6712


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是為人類傳達善美的信息,是以教育為根本。惡的本性不齒於宣揚。人類唯有經過教化方能懂得,什事情該做,什麼事情又不能做,手和腳該怎麼放才能合乎善美規範。法家認為人性本惡,其實人類不經過善良的教育,於野獸沒有區別。聖人是上天賜給人類的導師。因此儒學文化是人類最善美文化,但這只是文的一方面。在善美的文化於文明也離不開強大的軍事武力來保護,它方可永遠在人世間璀璨光彩。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管這種文化有多麼完美,它始終都容易被野蠻的畜牲野獸一類的人給毀滅掉的。以文為主以武為輔,文武兩全才能平衡。任何缺失一方,都會傾斜覆滅的。


一國之君7


人性本善,本惡的觀點,誰對誰錯,歷史已經做出回答了,是法家還是儒家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影響大!人性非善非惡,這就是根本的善,真正的善,就像白紙的比喻大家都知道,為什麼諸路大神,都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上善若水,大愛無形,為善去惡,愛人如己啊!因這條路窄,能行的人少,卻是唯一好走的,能善始善終的永生之路。荀子說人性本惡,真是為了勸學,他就沒真正明白,老子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些話的真實含義。荀子的理性和感應沒有平衡好,若他超越自我,就不會如此發言,他把學術放在首位,難免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和大神比遠離道了。在老子,莊子的心裡根本就沒有聖人和百姓的分別對待,只是用這種略顯突兀尷尬的語言模式敲打你,佛祖說法,耶穌傳道,都有類似的語言棒喝開導。老子的心裡,天地萬物是一樣的,還有什麼仁不仁啊!聖人無我,待人如己,哪裡還有什麼愛不愛,這是真仁慈,是大愛無形。孔子的術裡有道,有仁,雖被利用,篡改,誤解,歪曲了一部分,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影響巨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世間法。老莊是出世間法,老莊說的道,孔子的仁,王陽明的心學,佛法,耶穌傳道,最終的指向都是看不見,摸不道,勉強起個名子,曰道,心,佛,聖靈等等,你稱呼他啥都對,也不對,六祖說,本自具足,本不生滅。觀音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說著說著,跑題了吧?人一生跑題,跑偏的必然是大多數,這是天意不可違的,你看大自然就明白了。聖經稱為迷途的羔羊,沒有生下來就是聖人的,但最終不跑題的,能迴歸人之初性本善的,是究竟涅槃,佛祖說唯我獨尊啊,與上帝同在,上帝永恆永在啊,道可以說,說出來就不是道,那你老子還說這些鬼話幹嘛?修道,學佛,信耶穌,拜陽明,等等都好,謹記教誨。聖經說的不可拜偶像,佛祖講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見如來。老子,自家人,翻翻書,找找他說的相同的話吧!


用戶誰不說咱家鄉好


我就是一個塵世間的俗人,沒那麼多高大上的理論,就這個問題的孰是孰非,用幾句粗話就可以解釋。

人之初,性本善或惡,我以為是三種人。本性,善人,惡人。舉例說明。

一個飢餓的人看到一堆食物在眼前。不加思索的就把它吃了。剩下的食物馬上就變壞。怎麼辦?

1 找個舒服的地方睡覺。人的‘本性’。

2 拿去分給其他飢餓的人。視為‘善人’。

3 往上扔兩把沙子,在從上頭拉一泡屎。不讓別人吃。‘大惡’之人。

其實,人的善惡完全靠後天的教育和所處的社會環境。在‘我為人人’的環境下生活。大多從善。在‘人人為我’下生活,惡人居多。但本性就是一張白紙。看你怎麼寫了。

個人淺見,勿噴。


閒著溜達玩


儒家講性本善,法家講性本惡,都是片面的說法。人的本性是人慾望的外在表現,無所謂善惡。人的慾望就是人的需求,包括食慾、性慾、財產欲、權力慾等(需求的層次論)。長期以來被人們貶低的財、色等慾望,實際上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表現。追求財產是生存需求的表現,追求色是繁延後代求發展的表現。男人喜色最初的本能是找一塊最好的土地播下種子,女人喜色最初的本能是找一個最好的種子生下自己的後代。這既符合人性,又符合天理。天理是:物竟天擇、優勝劣汰(進化論)。所以古聖賢講: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但是我們必定是生活在人類社會中,既要激勵人們成為優秀者,更要保護弱者。所以要講究道德,講究行善,防止惡行氾濫。儒家從鼓勵人講道德的角度,說人之初性本善,法家從防止人行惡的角度,說人之初性本惡。


南邊來的大叔


引經據典 高談闊論。

善惡自有公論

把思想和行動統一起來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是時代造就了聖人。

說:一萬年太久 只爭朝夕。也對

人之初 性本善 也對

人性本自私 也對

勝者為王 敗者為寇 也對

歷史是真正的老師。也對

別說的那麼高尚和狹隘。都對的。

就是一句話頂一萬句的理論。人生光陰都是幾十年 不虛度,不光廢。認真過好每一天。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走彎路 少走彎路。不坑人騙人 好時代認真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善。善待自己 善待父母 善待子女 善待每一個有緣人 懲治惡人 排斥那些個負能量的東西 認真過好每一天。這些就夠人累的了 。哈哈哈!不知所言。


素琴金經齋


人是善惡的綜合體,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好的教育,好的制度,文明法制的社會環境,可讓人變成天使,善人,一生積德行善,貢獻,服務社會。反之,生活在動亂年代,如文革期間的混亂中,無所畏懼,而且還造反有理,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會使人惡的天性逐漸膨脹,天使也有變成魔鬼的可能。如果不是文革,康生,張春橋,姚文元成為文壇才子的可能性非常大。假如希特勒出生在美國,天大的本事也改變不了三權分立的社會架構,因此也不會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還有可能成為一個天使,比如著名畫家,依據他的才華,甚至會成為經濟學專家或政治家。

基於上述認知,人性是複雜的,即是天使也是魔鬼,一切好的教育,包括三大宗教都是教人向善。

生活的年代也決定了人的善惡。動亂,戰爭年代可使的惡發揚廣大。和平,文明,物質豐富的年代可使人的善良無限放大。社會是一個容器,什麼樣的環境就出什麼樣的人才。

法家,儒家都說對了一半。即是天使也是魔鬼才是一個複雜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