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为什么安排林黛玉住潇湘馆?

苹果成长记


曹雪芹用手毕生精力写就《红楼梦》,后来删改多次,将林黛玉安排在潇湘馆中,自然意义不同。按照《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法,林黛玉住进了潇湘馆,被称为潇湘妃子,蕨有一个暗示,她嫁给了北静王,成了真正的妃子,但是以泪洗面,泪洒斑竹。林黛玉为何能成为北静王的妃子呢?有三处暗示:

1 第一处暗示,贾宝玉将北静王的鹡鸰香念珠送给林黛玉

林如海去世以后,贾琏护送林黛玉第重回贾府。刚一见面,贾宝玉便将北静王送给他念珠转赠林黛玉。林黛玉并没有领情,而是说出了这样的话:“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贾宝玉这个做法非常奇怪。因为北静王赠送的是皇上赏赐之物,代表的是皇家尊严。林黛玉出生于名门,在贾家长大,又赶上过贾元春省亲,对皇家礼仪和规则是应该知道的。对皇家的念珠,掷而不取扔在一边的做法,应该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是曹雪芹有意为之。

2 第二处暗示,北静王的雨具

红楼梦第53回,贾宝玉来看望林黛玉时,两人说起了北静王的雨具。原文如下:

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渔翁和渔婆自然是指的夫妻。

3 两个赠物细节暗示的意义何在?

应该暗示林黛玉嫁给了北静王。这一点从袭人嫁给蒋玉涵之事就可以推断出来。贾宝玉和蒋玉涵私下换了汗巾后,被袭人训斥后,偷偷的将汗巾系在袭人的腰间,暗示两人成亲。在这一章回回末,脂砚斋批语:“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通过判词和批语可知,袭人最后嫁给了琪官,而宝玉跟宝钗成婚后,袭人有始有终地供奉宝玉。宝玉将琪官送的“茜香罗”给袭人,袭人接受了就可以认为是琪官和袭人成婚的伏笔。同样的道理,林黛玉最终也应该嫁给了北静王。

4 第三处暗示:林黛玉的潇湘妃子雅号

林黛玉住进大观园之后,因为喜欢潇湘馆门前的一片竹林,所以便住进了潇湘馆,后来大家称他为潇湘妃子。妃子这个称号不是一般女子可以用的称呼。除了嫁入宫中之外,最有可能就是嫁给王爷,在王府里当妃子。所以,从妃子一词判断,林黛玉不仅出嫁,而且是嫁给了王爷。

林黛玉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应该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相关信息。但北静王却是个例外。秦可卿出殡的路上,贾宝玉和北静王相遇相识之后,他不止一次去过北静王府。红楼梦第66回,贾宝玉在看林黛玉写的《五美吟》时曾经说过,自己把喜欢的几首白海棠诗写在了扇子上。为了自己平时看着方便。薛宝钗就提醒她,这样做容易被别人看见。贾宝玉到北静王府期间,几大才女的诗词自然会被北静王欣赏。薛宝钗是商家之女,林黛玉是书香门第,其余的女子都是贾府里的人。北静王若动了娶妃的心思,自然会选择林黛玉。

5 林黛玉出嫁的结局

但是林黛玉是为了还泪而来,并非是为了嫁人。甄家被抄家之后,其余暗示了贾元春在宫中失宠,贾府大厦将倾,只能再借助女孩子们的力量。通过南安太妃,实现贾探春远嫁,是一招棋。同样,通过将林黛玉嫁给北静王也是一招棋。贾探春是奇女子,能为贾府舍身远嫁,林黛玉受了贾府的养育之恩,自然会牺牲自己嫁给北静王。但是林黛玉终究不是世俗之人。她嫁给北静王之后,仍会义无反顾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从林黛玉的判词“玉在林中挂”判断,林黛玉选择了上吊自杀而亡。百年贾府败落,虽有自身原因,但本质上贾府所在时代已经过去。北静王对贾府再好,也不可能阻挡这一趋势,眼看贾府没落,自己的牺牲也没有任何意义。林黛玉活着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最终选择泪尽而死。但是她的死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解脱,对于贾府来说,却是雪上加霜。宫中势力此消彼长,林黛玉死后,北静王彻底与贾府之间维系的关系彻底丧失,而贾府失去了北静王这棵大树的庇护,被皇帝抄家也就再所难免了。

抄家过后,贾府没有象秦可卿死前交办的那样,在祖坟边上多买田地,也未早建读书的书房,最终财产全部抄没,百年贾府也落入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小涵读书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妙。

窃以为作者这样安排至少有“四重”用意。

第一:隐喻了黛玉的爱情悲剧与特色。

文本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衡芜苑夜拟菊花题)

探春兴起诗社,众人结社,未作诗词,先起别号。探春自号“樵下客”,黛玉以“樵叶覆鹿”之典打趣她。

探春以雅趣击之,送其雅号“潇湘妃子”。又向众人笑道: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我们知道作者一贯的笔法“草蛇灰线”,此处以娥皇女英的故事预示黛玉的情感之路,注定三人同行。黛玉亦注定如同娥皇女英以泪灌溉爱之花朵。

第二:是指黛玉暗喻黛喻之人品习性。

文本第十七到十八回(大观园识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贾政带宝玉及众人赏大观园中景致,见一处,文中这样写道:“忽抬头看见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又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

胭脂斋批语:此方可为颦儿所居”。

贾政则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

此处虽是教训宝玉之语,却与胭脂斋之批语暗相呼应。阿颦居此间甚堪合,意指阿颦诗书满腹,高雅之极。

此间宝玉亦题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这是品性上的相配。

这是作者第二个用意。


第三:是颦儿在大观园中寂寞凄凉的处境。

文本第七到十八回,

脂批:“尚绿”“犹凉”四字便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

就是这一“凉”字,写出颦儿处境之凄苦。

后来颦儿葬花诗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群芳竞艳,温暖如春的大观园,我们的颦卿过的是让人无限怜悯的寂寞清寒之境,颦卿真实的处境,与竹之微凉暗相契合。

文本里诗言:“虽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潇湘妃子是神话了的传说,世外仙姝与之吻合。

这是作者第三个用意。


第四:此处伏笔黛玉之婚姻以及悲惨结局。

潇湘馆最初的名字是什么?

“有凤来仪”。

文本中两次提及北静王与黛玉千丝万缕的关系。

第一次,宝玉欲转赠鹡鸰香串珠。黛玉掷而不取,并言:什么臭男人带过的,我不稀罕。

第二次,是北静王赠予宝玉的蓑衣,宝玉说也给她弄一套,黛玉亦说不要。

首先我们研究一下鹡鸰是一种什么鸟。

《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后以“鶺鴒”比喻兄弟。

诗经小雅里这样解说鹡鸰鸟。此处应埋伏了宝玉后来遭难,北静王一定出了大力营救宝玉。

甚至被卷入贾府后来的漩涡之中,而鹡鸰香珠本是皇家之物,黛玉拒收此珠,或许喻示后来必有皇家逼亲之事。具体对象是不是北静王,不敢妄测,但必定后来八十回之后的故事里面,与北静王一定有大关系的。

但有一个结果可以肯定,就是黛玉必定未屈服而夭亡。

因为竹,是气节忠贞之物,绝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改变这一特质。

这也是颦儿为什么住潇湘馆的第四个原因。

曾情住红楼十六载。深爱其间几位女子。愿以轻浅的笔力,聊一聊她们的故事,让更多世人知道她们的美好。

欢迎大家留言指教和交流。


灯见居士


《红楼梦》中的文学意象与人物性格一致,就居所来说,宝钗在蘅芜宛,李纨居稻香村,宝玉住怡红院等,莫不一一对应其人特点,黛玉的潇湘馆更是如此。


潇湘馆原名叫"有凤来仪”,为宝玉题名,后元春贵妃赐名而更名。大观圆完工后,贾政父子一行人去参观,一边题匾对联。

因园中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又有梨花兼着芭蕉,贾政叹其不俗道:若能月夜坐此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宝玉题联曰: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尤凉。可见最合才情第一的林妹妹居住。

而元妃省亲后,令宝玉和众姐妹入园居住,而潇湘馆是黛玉自己选的,她对宝玉说:

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些。

宝玉拍手称好,正合其意,又道己往怡红院,两个又近又清幽。可见曹公认为潇湘馆,确为黛玉的诗书气质定制。竹的神韵外形与她弱柳扶风,清高孤傲相合。一片翠竹环绕的潇湘馆,只有林妹妹配住的。

不仅如此,黛玉因居潇湘馆,起诗社时,用了极当的别号潇湘妃子。湘云言道:当日娥皇女英泪洒斑竹上,斑竹有泪斑又名湘妃竹,黛玉住潇湘馆又爱哭,将来那些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

湘妃竹的传说暗含黛玉的命运,潇湘意"消香",起因斑竹一支千行泪,而黛玉为情所伤,还泪而生。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窗外亦有千杆竹,任它点点与斑斑,"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更情景相融,无限哀婉动人。

在潇湘馆黛玉住到死,终落得泪尽而亡,红消香殒,所有的爱与哀愁,尽化作森森凤尾上斑斑点点了。


而宝哥哥知后心痛难忍,唯有偷偷来潇湘馆走走,睹竹思人尽在不言中……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闲鱼🐠元元,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元元的天下


十二钗中,也只有黛玉配住潇湘馆。为什么呢?我的理由如下:

一是典喻,潇湘喻“斑竹一支千滴泪”,舜帝妃子泪洒斑竹,黛玉还泪说,与此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潇湘馆也有许多竹子,喻黛玉与宝玉的千古爱情。

二是昭喻,喻黛玉有多层身份,作者写《红楼梦》有昭传几个女子之旨。以前没注意这个“昭”字,有光明彰显之意,一般人是用不得这个字的,只有在历史有大作为或大气节的人才可用。从这个“昭”字可以认定,黛玉有前朝皇后的气节,作者有纪念之意。

三是诗喻,潇湘馆有诗意。郑板桥专门画竹,黛玉是诗人,以竹明志。竹有气节,喻黛玉有气节。有人硬要把黛玉嫁给北静王作妾,太俗,沾污了黛玉的圣洁。宝玉写《芙蓉诔》实赞黛玉,出污泥而不染。


朵朵佬爷


作者安排黛玉住在潇湘馆,符合黛玉的心愿,也合了宝玉的心愿。宝玉的心愿,也是将黛玉安排在潇湘馆,宝黛两人在大观园选择住处时的想法不谋而合。黛玉入住潇湘馆前,对宝玉说:“我心里想着住潇湘馆好,爱那几杆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

黛玉被作者安排住潇湘馆,当然不只是他对宝玉说的那么简单。第十六回,贾政带着清客相公、宝玉等众到大观园题对额,大家参观第一处就是潇湘馆,贾妃省亲时。第一处游幸的也是潇湘馆。

潇湘馆确实很不错,贾政等众人进去之后,无不称赞。

众人道:“好个所才!”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潇湘馆所处的位置以及周边的环境、房舍布局、建筑格调、房舍装饰、曲折游廊、床几案椅、石子甬路、梨花、芭蕉、翠竹、等,一花一木、一石一山、一竹一水、鹦鹉大雁、等等,都暗合了林黛玉原型人物的身份、个性、才情、命运等。

黛玉的原型是顺帝的妃子董鄂妃,董鄂妃还好一个族妹叫贞妃,也是顺帝的妃子。因此,探春组建诗社时,借舜帝的娥皇女英的传说,特给林妹妹取名为潇湘妃子。宝玉在题对额时,曾给潇湘馆提匾“有凤来仪”。

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庚辰双行夹批:果然,妙在双关暗合。〕批语提示:黛玉的原型人物与元妃的身份暗合。


夜舞风花雪夜


这种安排实在是匠心独运、巧夺天工。潇湘,有几层意思和黛玉暗合,一是黛玉来自南方,潇湘亦指南方;二是黛玉有还前世滴水之恩的缘由,湘妃流泪也是暗合;三是潇湘有文雅之意,黛玉灵动好诗文,也是暗合;四是湘女多情,暗和黛玉少女之纯净之爱情,了无丝毫暇眦;五是湘竹见气节,湘妃之悲哀,暗合黛玉之情不能得愿,最后清白清净而逝。写至此处,想黛玉之无助可怜,之悲惨命运,之青春美好,之情伤而死,再想起陈晓旭之芳华不存,一时悲伤郁积,几欲泪流!想人生之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今日都在校园读书,而那时黛玉她们却已步入人生如朝露的岁月,见丑陋丑恶,见大厦将倾,悲哉,或许这就是红楼梦的经典纯净之美,仿如春天之意境!


仁义


林黛玉在虚幻里本来就是潇湘妃子的身份(记得不太真切了,如果不是,请勿喷)。潇湘馆因潇湘竹而得名,潇湘竹是因为潇湘妃子的泪洒在竹子上,被洒过泪的竹子就留下了斑斑点点的泪痕,从此这些代泪痕的竹子,就被人们称作潇湘竹,林黛玉和潇湘妃子,都是被情所累所困所伤的女子。

曹公为什么要安排林黛玉住在潇湘馆?恰是应人,应情,应景了。





淡然686868


原来是取名为凤来仪,后来改名潇湘馆,黛玉又称“潇湘妃子”,曹先生把黛玉安排到这里住,有点预示她的命运。潇湘妃子,最后没有爱情,也没了性命。再说, 潇湘馆的环境周围种的是竹子,竹不与群芳为伍,清秀质朴,与黛玉清高孤傲的性格契合,可见曹雪芹的独具匠心。


谷水堂


梦里红楼,潇湘绿馆,秀竹长为谁青?

孤鸿照影感飘零。

牵惹起、新愁旧恨,终负了、公子深情。

百般绪,万千清理、争奈难平?

玉笼鹦鹉,窥灯梁鼠,忍泪堪听!

月落星栖后,花碎银瓶。

香玉殒,楼空人去,双燕归来泪巢倾。

明花落,谁人有意,重续葬花情?😭😭😭



国产姑娘萌萌哒


斑竹一枝千滴泪。潇湘馆斑竹森森,幽暗沉静,正符合林黛玉多愁善感,内向多思的性格,环境和人物都很匹配。正如李纨入稻香村,宝玉入怡红院,宝钗入蘅芜院都是和人物相匹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