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画卷渐展开——河津市积极探索“生态立市”之路

河津,居汾河与黄河交汇的喇叭口地带,在这里诞生了“鲤鱼跳龙门”的美丽传说。

河津,矿产资源丰富,自然禀赋良好。借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曾跃居山西省县域经济第一强,更是连续数年进入全国百强县。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于产业结构偏重、环境问题突出,河津疲态渐显。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如何做好生态与发展两张答卷呢?痛,而后醒。去年,河津市全面吹响新时代“生态立市”的嘹亮号角,积极探索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做好产业文章,打造绿色引擎

非煤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5%,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服务业完成增加值79.3亿元,同比增长7.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3.4%;转型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0.6%,新兴产业投资占转型项目投资比重61.8%……

一系列数据是2018年河津市积极探索“生态立市”,追求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有效注脚。

“黑”+“白”是河津经济的支柱产业。黑,是煤及煤化工产业;白,是铝产业链。要推动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就是河津绕不开的“关口”。

实践中,河津市一方面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扎实开展传统产业战略性环评,持续加大焦化、钢铁、电力等行业提标改造力度,腾退低效耗能项目,先后取缔“散乱污”企业285家,停产整顿648家;一方面,超前谋划布局,在先进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绿色产业发展上下大功夫,引导支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

进退之间,铝产业活力迸发。“退”是控制氧化铝、电解铝产量;“进”是延伸产业链。

鑫银河铝业有限公司位于河津市铝工业园区,主要生产各系铝合金棒、隔热断桥等民用铝型材、工业导圆管、工业棒材等。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公司投资2亿元,建成了微晶石地板墙板新型材料项目,市场潜力很大。“近年来,铝制品需求量逐年增高,公司的方向就是把传统铝业脱胎换骨,迈向高端精细化加工。”公司负责人杜国平介绍。

作为河津市最大民营企业,阳光集团在谋求绿色发展的路上,同样是雄心勃勃。

阳光集团炭黑单体生产能力跃升全国第一,萘系列产量名列全球第一,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集团安全环保负责人原廷建说,绿色发展可以“逼”出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集团投资9000万余元实施6套焦炉烟气脱硝项目,处理后的烟气氮氧化物浓度能稳定控制在150毫克/立方米以下。环境好了,员工幸福感提升,工作积极性也增强了!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老产业”转型焕发“新活力”的同时,新动能经济也蓬勃发展。

津华制药、潞安风力发电、炬华铝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城乡电商平台实现全覆盖,投资9.8亿元的薛仁贵故里景区、投资1亿元的古耿国遗址建设全面启动,编制5A级龙门景区规划,与韩城携手打造“一河两岸、世界龙门”,文旅融合正逐渐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动能……

运城市委常委、河津市委书记鞠振说,河津的环保问题,归根到底是产业问题。作为一个传统资源型城市,必须用新发展理念领航开路,用高质量发展标定方向,主动转型、全面转型、深度转型、创新转型,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做好山水文章,厚植生态底色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节后上班首日,河津市召开国土绿化再动员会,探索“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多元投资、专业管护、群众受益”的绿化机制,全力打响全域绿化战役。

4月2日,记者来到赵家庄乡万亩荒沟治理现场,远远望去,新平整出来的近万亩梯田从半山腰绵延到山顶,从这座山梁连接到那座山梁,铺满了邻近的几个山头,昔日平秃的山川沟峁平添了一份生机。

赵家庄乡万亩荒沟涉及伏伯、北辛兴等6个村,全部承包到户,多年来受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水利条件等因素制约,大面积荒沟无人耕种、杂草丛生。在赵家庄乡人大工作的卫栋说,今年乡里采取了企业与合作社共同出资、共同收益的方式,探索发展康养产业之路。

市林业局副局长原效奇介绍,今年国土绿化战役打响一个多月,全市投资2亿元,完成造林绿化2.5万亩,超过全年任务的25%。

山是生态之基,水是生命之源。然而,坐拥“一山两河三峪”的河津,却由于多年经济的粗放快速发展,面临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尴尬。

厚植生态底色,出路在哪里?河津市的策略是打好矿山生态修复战、全域造林绿化战、水系保护修复战“三大战役”,全力做好“山水”文章,让绿水青山激活发展动能。

——打好矿山生态修复战。加强对沿山石矿集中整治,强力推进荒山、荒沟、秃岭、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

——打好全域造林绿化战。实施城市绿化、村庄绿化、企业绿化、环城绿化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建设黄河、汾河两道区域生态屏障,全年造林2万亩以上。

——打好水系保护修复战。投资3000万元,实施焦化行业熄焦废水处理工程,确保废水达标排放;投资6000万元,实施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及中水利用工程,确保入汾水质稳定达标;投资10亿元,实施汾河水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改善城市南部生态环境。

打造洁净乡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容忽视。2018年,河津被列为全省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利用试点县市。

来到侯家庄村生活污水处理站时,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设备调试。

侯家庄村生活污水处理站,是河津市正在建设的80座农村污水处理站之一,投资749万余元,预计5月份投入运行。市环保局生态中心周茂林介绍,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达800吨,将彻底解决村民生活污水直排汾河问题,惠及周边3个村6000余口人。

“寄发展于山水之间,将是河津的不懈探索和执着追求。”市长何伟表示,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无法走上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大道。

做好城乡文章,拓展宜居空间

花红柳绿,春光明媚。

河津市西南角是占地224亩的莲池公园。幽静的湖水、拱形的小桥、秀美的亭台楼阁……构成了一幅北国的江南水乡美景图。

在公园里,记者看到不少市民或晒太阳或休闲健身;湖边,有市民正在拍照,还有一些正练声歌唱,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

与莲池公园一样,市中心的龙门广场也颇受市民青睐。以前因绿化面积小,周边房屋凌乱,曾一度有些落寞。去年以来,该市先后拆迁1.9万余平方米,高标准建设公共绿地、小游园,让市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打造美丽宜居家园,是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在做好城乡文章,拓展宜居空间上,河津市既注重颜值,又提升气质。

在城市,强化“一座城市就是一座公园”的理念,着力打造“文化古城、宜居老城、生态新城、创新智城”四座城,拓展蓝绿空间,控制城市污染,推进“五城同创”,把城市建设在公园中,把山水融入城市里,努力呈现“山映古耿、水润龙门”的美好画卷。

在农村,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实施了污水治理、街道硬化、亮化美化、环境净化等工程,努力打造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情境,最大限度地留住乡情、乡亲和乡愁。

“小厕所”体现“大民生”。如今,河津市推动农厕改造,农村环境也变得更亮丽、更洁净。目前,全市已有1400户完成双瓮漏斗式厕所改造。

伯王村位于小梁乡西北,全村1500口人,年人均纯收入1.5万元,是运城市美丽乡村和河津市美丽家居示范村。

4月3日,记者走进伯王村时,只见绿树成荫,院落整洁,街道旁,村规村约栏非常醒目。在村民郭美玲家院里,记者看到厕所宽敞干净,墙上贴着瓷砖,地上安装着白色便盆,冲水用的是自来水。她满脸自豪地说:“以前夏天如厕,周围全是蝇蚊,咬得浑身是包。如今洁净厕所建起来,让村民们‘方便’更方便。”

同行的村党支部副书记张玉春介绍,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村里先后投资800余万元,重点推进改路、改水、改厕和治污的“三改一治”,目标是让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离开伯王村,记者来到了马家庄村。因全村近70%的青壮年劳动力从事建筑行业,被誉为“鲁班之村”。

一进村,记者触目所及,村容整洁,景色宜人,道路跟城里的街道一样干净。村委会主任马永刚说:“村里按照制定的垃圾清运、清扫保洁、绿化养护、卫生公约等8项制度,严格执行‘门前三包’和‘干部包组、组长包巷、巷长包户’工作机制。现在村民都变得自觉了,村里也变得‘洁、齐、美’了!”

“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美丽家园,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鞠振表示,对河津来说,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善于布局的智慧,更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

春天萌发生机,绿色承载希望。当下的河津正在沿着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征途,蹄疾行稳,阔步前进!(记者 赵建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