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杞歷史古蹟——杞縣縣衙

杞縣縣府衙門位於縣城中央,始建年代失考。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壬申,時四大書 法家之一米芾任雍丘縣,曾和蘇軾在雍丘府衙飲酒賦詩,對書三百紙,傳為佳話,元太宗六年(1234 年),黃河決口,縣衙被黃河水沖毀。守將張柔於故城(今杞縣城)北1千米河水北岸另築新城作為縣 治,稱張柔城,元世祖至元年間被大火焚燬。之後又新建張柔城。

金杞歷史古蹟——杞縣縣衙

元武宗至大末年,黃河決口於張柔城西 南角,張柔城因此蕩然無存。於是又重修南故城。知縣王璵,李德恭相繼加以修繕,元順帝至正末年,南城毀於兵火。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知縣曹以崇開始修建縣府衙門,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知縣舒謨增加了一些設施。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知縣張俊予以改建,規模更加宏大寬闊。明武宗正德元年尚文;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縣蔡時雍;明神宗萬曆八年(1580年),知縣苗朝陽:明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年),知縣徐夢麟,對縣府衙門都有所增建,使縣府衙門更加壯麗。其中楊槮改建忠愛堂5楹軒,寬闊而有飛動之態,忠愛堂東側廊簷下為幕府廳,西側是高高聳立的冊庫,前面是寬大的露天台榭,四周圍以欄杆。露天台榭的東,西兩側是長廊,各有7間房屋,是縣胥吏辦公之處。兩廊的南 邊,各有一條小狹路,由小狹路可以到三班衙役的房舍。東廊的南邊,從矮牆走過去,是土神祠和皋公祠。西廊的南邊,是縣衙監獄,圓形土牆周圍佈滿荊棘。忠愛堂前面正中有一小亭,用以遮蓋戒石。戒石南面數十步處是雄偉直立的儀門。儀門的左右兩邊,是低而小的門,供平民出入:門的外面,兩個小碑亭相對拱立。小亭東側建房屋3間,名“客室”。小亭南面,左右各有5間房舍,是徵收賦稅之處。又有3間門朝南的房舍,是寅賓館。小亭的西面是側大門,其模樣像城郭的重門,側大門上建一重樓,名撫辰樓。撫辰樓基礎高2丈,設7根立柱,雄偉而壯麗,可俯視全城。內設鐘鼓、銅漏,用以打更司辰、側大門外,左邊的房舍稱旌善,右邊的房舍癉惡。小亭的前面是申明亭,位於屏風牆之外。

金杞歷史古蹟——杞縣縣衙

忠愛堂後面是退思廳。退思廳亦有5根立柱,但規模卻低一個檔次。退思亭東邊有一座樓最高,名庫樓。庫樓北面是鑾駕樓,南邊是庫夫房。庫夫房西面是書齋,其結構新奇工整。書齋南邊是內庫,這些建築自成院落,各自有院牆和大門。內庫西邊有一小型房間,是更夫居住的地方。

金杞歷史古蹟——杞縣縣衙

退思廳北邊是知縣住宅,房5間。高於其他房子的是新宅,新宅後面是舊宅,慢慢變得低窪,舊宅東 面為縣丞宅,西面是主簿宅。縣丞宅南面是典史宅,主簿宅西邊是公塾(學校)。公塾南面是關王廟。關王廟南,高亢的地方是馬王廟。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知縣塗山崑對縣衙進行大規模修建,組織工匠採用優質建材歷時半年落 成。撫辰樓尤其引人注目。梓樹木材,雕樑畫棟,比大修前更加美觀,一時稱為傑構。康熙 二十二年 (1683年),知縣龍可旌重修碑亭2座。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知縣徐開錫重修忠愛堂前應並儀門內 外甬道,傍植槐樹30餘株。又在丞廳西側重建馬神廟。乾隆二年(1737年),戒碑壞,知縣王履仁移碑 皋公祠。乾隆八年(1743年),知縣王之衛在舊址改建木坊,上書碑銘,下通車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