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營永寧寺:易門明代建築的珍貴遺存

煥然一新的大殿

大營永寧寺:易門明代建築的珍貴遺存

三月底,聽聞易門大營永寧寺修繕工程進入尾聲,記者一路打聽,在離易門縣城以東2公里的龍泉街道方屯村委會大營村,找到了這座位於鄉村水泥路旁被村子包圍的明代古建築。看到這座古寺和當地民居沒有什麼區別的白牆、木門,記者疑問重重,為何這古寺會建在村子中間,它有什麼特別之處?

始建於明朝隆慶六年

據易門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楊磊介紹,大營永寧寺因地處大營,又名大營寺。據大殿脊檁落款記載,該寺始建於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現存建築中,大殿右配殿和中殿具有典型的雲南明代建築風格,應為明代建築;其餘建築為清代晚期建築,於咸豐五年(1855年)重建。2008年9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大營永寧寺被發現,2012年被列為雲南省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易門縣僅有的兩個省級文保單位之一,也是易門縣目前發現的唯一的明代古建築。由於損毀嚴重,文物管理部門於2014年12月開始對大營永寧寺進行修繕,目前瓦屋面、牆體、大木構建校正、地面修整等一期修繕工作已經完成,二期的彩畫油飾也接近尾聲。

67歲的老人高世明回憶,他家祖祖輩輩生長在大營村,幾百年前的大營永寧寺周圍是茂密的森林,並沒有什麼居民住房。寺廟背靠馬兒山,山腳下有口井,井水清澈回甘,因為有水源,人們開始從一公里外的磚瓦廠附近陸陸續續往這個寺廟周圍遷徙,把自己的房子建在了寺廟附近,時間久了,村民的房屋就把寺廟圍在了中間,形成了如今寺廟和村子分不開的局面。寺廟南面幾百米有河,就是現在的三五大河。20世紀60年代生產隊把大營永寧寺用作羊圈、馬圈,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就把大殿、中殿、左右廂房用作大營村小學教室,20世紀80年代用作大營村五組和六組的公房,20世紀90年代至今為當地居民宗教活動場所。

主體建築多在中軸線上

大營永寧寺的前殿為二層樓房,保留了明清時代的框架結構,目前修繕工作還在繼續。據施工方雲南錦銳古建築園林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寺廟建築是我國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寺廟的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同時還融入了思想、文化和時事等元素,故稱之為“天人合一”。修繕過程中,施工方將破損的門窗、瓦片進行了補配,對所有的木質面用桐油做了防蟲、防腐、防潮、防氧化處理。

施工方工作人員張成是一位對古代建築很有研究的土木建築師。他說:“在易門縣城內,大營永寧寺可以用‘氣勢宏偉’來形容。它佔地面積116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南低北高,是由前殿、中殿、大殿加左右廂房、配殿、天井組成的‘四合五天井’院落。一進兩院沿中軸線左右對稱配置,與易門縣城其他的寺廟的建築格局完全不一樣。”據他介紹,明代的木結構建築與之前各朝代相比較變化很大,在殿宇的佈局上,主體建築多在中軸線上,其餘建築也強調左右對稱,結構十分規矩嚴謹。樑架結構多用通柱,屋內不論有沒有天花板,一般都採用明栿,加工細膩。

走過前院,登上七級臺階,移步寺內中殿。中殿為單簷硬山頂三開間抬梁式土木結構,明間大,次間小,間架低矮,中殿兩面山牆上端為木製墀頭,樑柱取材碩大,樑柱間用木雕斗拱相連,雕刻圖案簡樸寫實,建築基本保留了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整個中殿塑有多尊佛像,中間3尊,左右各1尊,兩邊各8尊。中殿,亦稱“地藏殿”。曾在通海縣做古建築修繕的幾個師傅說,這個中殿的18根柱中6根大柱看似使用了石材、水泥材質,其實是木頭外面用瓦渣灰包裹後再進行加工的。90平方米左右的中殿採用了懸挑、掛方(單掛、雙掛)來承重,可以減少柱子的使用。

往北,跨出中殿門檻,一個120多平方平的院子呈現眼前,青瓦、白牆、圓窗、格子門……都是沿中軸線一一對稱的。

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大殿位於建築群最北端,系單簷硬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面闊三開間。大殿保留了穿插枋、隨梁等清代典型做法,簷柱上端雀替木雕精美,保存基本完好,簷柱上端、簷枋等部位的原狀彩繪依稀可辨;在其簷枋和兩根中簷柱上端均有雕刻和彩繪修飾。彩繪圖案以花草魚蟲為主,形象繁雜華麗。格子門上喜鵲串梅、鳳穿牡丹等鏤空雕花栩栩如生。

簷柱上端雀替採用透雕手法,層次感強,雕工細膩。另外,該建築五步梁用隨梁,金簷之間用穿插枋,具有明顯的清中晚期建築風格。大殿前有一方形石砌月臺,兩側為左右廂房,系單簷硬山頂三開間土木結構二層樓房。

大殿左右兩側各有一座配殿。左配殿為單簷硬山頂三開間抬梁式土木結構。房屋間架低矮,明間寬大、次間窄小,柱樑用木雕斗拱相連,雕刻簡單寫實。樑柱用材粗大,柱頂石造型簡樸,兩面山牆上端為木製墀頭。左配殿大部分木構件均在後期用紅漆粉刷,有無原狀彩繪還看不出來。右配殿為單簷硬山頂三開間抬梁式土木結構。兩根中簷柱上端用木雕雀替裝飾,挑尖梁末端做成耍頭,雕刻圖案較為精細繁密。

據施工方工作人員楊林說,古代寺廟建築講究內斂含蓄,講究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大營永寧寺在總體設計風格上有意識地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均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靈活通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將“天人合一”的思想具體體現了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