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應該產品買小米,股票買格力?

為什麼我們應該產品買小米,股票買格力?

作者丨危機百科

來源丨公眾號:價值投機情報局(CoinWinner)


格力電器的年報將於4月29日披露,根據業績快報,格力2018年的全年盈利為260-270億區間,營業額為2000-2100億元。而小米集團的財報早就已經出來了,1749億元的營業額,調整後85.5億元的淨利潤。如果董小姐不給大家任何“驚喜”的話,那麼當年雷軍和董明珠的“賭約”,確實是董明珠贏了。

不管誰贏了“賭約”,從大的角度來看,兩位企業家都是我國經濟不斷高速發展的贏家,都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小米和格力的產品,可以說人人都會用到,很多人都是這兩家公司的消費者。那麼從消費者和股東的角度看,這兩家公司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呢?

為什麼我們應該產品買小米,股票買格力?


恰好,我家裡用的全部都是格力的空調,也有不少小米的產品。我並不是一個非常挑剔的人。因此兩家公司的產品留給我的基本上也都是中規中矩的印象。格力的空調大家都說品質很好,然而我臥室的這臺,經常間歇性發出共振噪音,維修師傅上門來看,也沒辦法解決問題,說是隻能換一臺室外機,考慮到快搬家了,也就忍了。小米的電視,主板壞了一次,說是主板不屬於重要部件,只能保修一年,在我的據理力爭之下,最後免費給我換了主板。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受限於專業性的限制,很多時候個體感受,往往都是主觀的。因此很多時候產品的選擇,都有盲從性,或者說容易被某個“賣點”打動。格力最大的賣點,應該就是那句家喻戶曉的廣告語“掌握核心科技”。而小米,則是在“為發燒而生”的口號下,保持非常高的性價比。

事實上格力到底掌握了什麼核心科技?我想很多消費者是回答不出的,他們甚至不一定了解銅管和鋁管的區別,變頻和定頻的優劣。而真正能夠把小米發佈會曬出來的那些高大上的硬件參數搞懂的粉絲,也不會有多高的比例。作為消費者,消費行為充滿著慣性、衝動以及人云亦云。

那麼從股東的角度來看呢?毫無疑問,格力電器用它漂亮的K線,證明了自己的歷史回報率是多麼優異。用後復權看,妥妥的10年10倍。

為什麼我們應該產品買小米,股票買格力?


而小米集團目前來看則有點尷尬,目前還是處於破發的狀態,去年小米IPO的時候,我剛好申請了一手(港股素有一手打新中籤這樣雨露均霑的傳統)。因為去年專注幣圈,港股賬戶都很少看,結果我以為我賣了,實際上沒賣,所以羊毛黨變成了納米級股東。

今年重新把目光放到股市,也曾認真的思考要不要建倉一下小米集團,但是最終還是沒有下定決心。很簡單,當客戶與當股東的角色邏輯是不一樣的。客戶想要的是物美價廉,而股東自然是希望多賺一點錢,這個矛盾似乎是很難平衡好的。曾經有一位企業家,希望打造客戶、企業、經銷商、投資人都happy的偉大企業,而他最近兩年主要的工作是在美國為夢想窒息。

2018年4月25日,當時雷軍在武漢大學小米6X發佈會上宣佈,小米硬件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如有超出,將超出的部分全部返還給用戶。

而年報後,在《董事會主席的公開信》中,小米再次重申集團承諾其硬件綜合淨利率永遠不超過5%。

我們當然不能只盯著硬件的利潤率來看,從小米一直以來的佈局可以看出,小米想做的是智能生態。早在小米創立之初,就提出了“軟件、硬件、互聯網服務”的三駕馬車。而庫克給蘋果制定的新戰略裡面,基本上就是雷軍的翻譯版。


為什麼我們應該產品買小米,股票買格力?




為什麼我們應該產品買小米,股票買格力?



但是軟件和服務的盈利並不能一蹴而就,硬件毛利直接決定了能夠有足夠的研發和市場經費,推動市場佔有率的提升。目前手機依然是小米集團的重中之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手機市場本身已經是紅海,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首先是高端市場,華為的異軍突起,連蘋果都已經感到了鴨梨山大。不管是P系列還是mate系列,高端旗艦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MIX雖然當初非常驚豔,但是很顯然之後的升級並沒有得到認可,小米向上突破的努力,目前來看並不成功。

中端市場是小米的主戰場,米9確實很香,但是因為小米的毛利率不高,也沒有自建的工廠,所以產能成為了瓶頸。消費者面對買不到的好東西,一不小心就會好評變差評。另外一方面,則是藍綠廠對中端市場的重視,一直以來藍綠廠都因為線下渠道的優勢,享受較高的毛利。但是IQOO這一次很明顯是有備而來,配置與價格與米9針鋒相對。

千元機的戰場則更加殘酷,小米主要的營收來源也是2000元以下的手機。好不容易擠掉了一眾OTHERS,結果三星祭出了A60元氣版,試圖恢復元氣。科技產品做到這個份上,消費者自然是笑逐顏開,但是股東們應該很無奈。

如果說小米走得是華為的研發路線,那麼低淨利率並不是問題。小米集團的主要問題就是低淨利率並非因為高研發投入,而是因為毛利本身就低。2018年小米的研發開支僅僅57.8億,在數百億的華為面前,顯得非常捉襟見肘。松果電子的重組,意味著在很長一段時間,小米會繼續依賴高通,很可能會導致”低毛利-低研發-依賴高通-低毛利“的惡性循環。

反觀格力,品牌與渠道的優勢奠定了高毛利的基礎,在銷售費用上,格力顯然就能夠比小米花更多的錢。做投資決策的時候,在一個已經成熟的行業,投高毛利的企業,值博率要遠高於低毛利的企業。

2C的企業,產品受眾面非常廣,很容易出現消費者與股東角色的轉換。過去幾年,A股最爽的群體應該是買茅臺股票,拿分紅喝茅臺的。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消費者和股東角色本質上是存在矛盾的,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是以什麼身份來評價這家企業的,千萬不要角色錯位。

當然,股票是講究預期的,過去格力比小米強,並不代表未來小米集團的股票一定表現就不如格力電器。作為納米級的小米股東,我非常期待著能夠早日解套:-)

你是小米用戶還是格力用戶?你是小米股東還是格力股東?價值投機之路上,歡迎和我們一起探討進步!


為什麼我們應該產品買小米,股票買格力?

為什麼我們應該產品買小米,股票買格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