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儲3600億,為啥還滿世界購買軍火?

聶先森


這幾年,得益於穩定的國內外環境,印度的經濟發展水平居高不下,反映在外匯儲備上已經達到了3600億美元之巨,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滿世界購買軍火呢?

印度有個特點,就是爭強好勝,“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面對周邊崛起的大國和多年來的對手,印度隱隱有一種危機感,就是鄰國的強大對本國構成了戰略威脅。

印度曾在1962年試探東方大國的底細,結果被打得落花流水,從此知道對方的厲害;印度與巴基斯坦的交鋒也因克什米爾時常爆發,不過沖突中印度也沒有討到多大便宜。

印度一心想稱霸南亞和印度洋,這樣的設想迫使其要成為軍事大國,而軍事實力上去了,才能彰顯印度的大國地位,從而保障13億人口的安全。

印度的發展成果來之不易,這是印度幾代人付出的努力換來的,為確保勝利果實萬無一失,印度當然要在國防上下功夫,而自身武器研發能力不足,只有到國外購買。

但印度購買武器不喜歡“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的武器統統吃進,如果看中哪一款武器,哪怕九牛二虎也拉不回頭。印度去年購買俄羅斯S-400導彈防禦系統,美國三番五次給予警告,結果印度視而不見,硬是將該系統買回來。

如今,印度的軍火五花八門,很難形成一個體系,這增加了軍事人員掌握的難度,難怪幾十年來印度軍人在訓練中損毀戰機上千架,並在前不久的印巴衝突中,兩架戰機被巴方擊落,一名上校飛行員遭到俘虜。

其實,印度要想提高軍事實力,光靠滿世界購買軍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加強自主研發,提高武器研製能力,這才是根本;另外必須加強軍事人員素質的培養,努力提升他們的軍事技能。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印度軍事強國的地位才會名副其實。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江淮聖手


印度作為一個統一的現代國家歷史很短(從1948年印巴分治算起不過71年),但因為獨立時底子好(英國人對印度的態度和對其它殖民地不同,比較下心思和本錢,因此留下了一個不錯的基礎和攤子,包括初具規模的工業、以當時標準看具有世界水平的鐵路網,和一支久經戰火考驗、裝備和規模在二戰後都很可觀的軍隊),在戰後第三世界一度頗具號召力,那個啥子鮮戰爭時它儼然是兩大陣營間的調解人,此後更在10年時間裡以第三世界盟主自居,並且用武力從法國、葡萄牙等歐洲殖民者手中收回了果阿、本地治理等數百年曆史的殖民地,一時間聲威大震——但隨即在邊界戰爭中被中國打回原形,“第三世界盟主”的江湖地位從此一落千丈,而印度也因此更加深了一種“大國執念”。

志大才疏尼赫魯


這個大國執念迫使印度政府要在陸上同時對抗中、巴兩國,前者一是被打怕了,擔心再打來,二是耿耿於懷,渴望超越中國重振雄風,後者則是從印巴分治起結下的不解冤仇,而於此同時,印度還在整個南亞次大陸推行在別處已不合時宜的大國沙文主義,它吞併了錫金,幾度干預不丹、尼泊爾、馬爾代夫和斯里蘭卡事務,和孟加拉國、緬甸的關係也疙疙瘩瘩,在20和21世紀的今天推行當年英國人搞的一套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

在海上,印度一直認為“印度洋”就應該是“印度的洋”,為此當然要建立一支強大的遠洋海軍了,海軍可是最花錢的啊——當然,要掩護陸海軍,維護制空權,還要滿足到處干涉的需要,一支強大的空軍也是不可少的。

哦,中國是核國家,巴基斯坦也在這方面躍躍欲試,所以弄個核保護傘也是必須的對吧。

還有,印度有幾百個民族,境內各種矛盾錯綜複雜,武裝衝突從來就沒停過,因此還需要維持一支龐大的綏靖武裝才夠用。

您看,大到宇宙小到土豆,印度都要管,那自然就只能搞一支人數多、裝備雜,從航母到氣槍都要裝備的大軍了。

然後這個國家半個多世紀以來工業、科技基礎又偏偏沒打牢靠,一個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能自己研製戰鬥機(在德國流亡科學家幫助下設計建造的“風妖”)和裝備航母的國家,到了今天連步槍子彈都造不利索,那麼就只好買,而內部經手者又喜歡吃回扣,這樣一來就不但要滿世界買軍火(因為自己造不出或造不夠、造不好),而且還會比別國花錢都多。

“風妖”戰鬥機在60年代初還是不錯的設計


陶短房


謝謝今日頭條平臺誠邀答題。據我瞭解印度外匯儲備不止3600億美元,而是4200億美元。但印度的外債量有1.4萬億美元,看來它的財政形勢不容樂觀。印度滿世界購買軍火,其實彰顯出印度國防工業能力水平整體不高,無法生產出量多質高的各類武器裝備來滿足本國國防上的巨大需求。同時,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與軍事工業配套的民用工業發展水平也不太高,甚至無法生產出軍工產品所必須的基本組件,無奈之下印度只能設法外購武器來滿足需要了。


印度獨立後在尼赫魯執政時期曾經努力推行工業化發展戰略,加上殖民時代英國給它留下的較好基礎,當時印度的工業發展是取得了一定的好成績。但尼赫魯去世後,印度工業化進程舉步維艱。同時印度國民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其中真正文化素質高的人才往往跑到海外為跨國公司效力,導致國內能夠滿足軍工發展需求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奇缺;另外,印度許多地方基礎設施條件差(例如鐵路和電力供應條件),政府行政效率不高,都極大影響了印度自主軍事工業的發展。


一方面自身條件存在諸多不足,另一方面印度的雄心實在太大,就是想當世界大國。但由於面臨特殊的地緣政治形勢,印度總擔心它的主要鄰國中國和巴基斯坦會把它毀了。尤其是近些年來中國經濟力量顯著增強,獨立研發各種武器裝備的能力大大提高,使印度面臨的壓力增加了許多。印度一些政客和軍方強硬派人物不斷宣傳所謂的“中國威脅”,為印度增加軍備搖旗吶喊。但發展軍事工業是需要一定時間進行人才積累、技術積累的,尤其是關鍵性的核心技術要去攻克,需要有耐心、有恆心和多方面力量共同協作,自然也需要時間。可印度一些人似乎等不及了,他們希望印度在軍備上要迅速趕上中國和巴基斯坦,至少不要落後太多,否則“落後要捱打”的呀。


在這種情況下,靠自己的力量獨立研發新式武器裝備來壓倒本國的戰略對手似乎成本太高、太花時間而且不一定可收立竿見影之效。於是最簡單最省事的辦法當然就是到國際上去買買買了,何況印度軍隊中很多人早已經習慣了進口的武器而不喜歡國產貨。至於說賣家會不會故意坑印度,印度負責採購軍火的個人或組織會不會在採購中吃回扣,看來都不是頂要緊的了。印度一味求“速成”,結果在關鍵性的核心技術方面總是受制於人,一些國家賣武器給印度是總喜歡坑阿三哥,久而久之三哥的軍費開支越來越高,國家用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錢自然會減少,為解決經濟發展資金不足問題,印度無奈只能向山姆大叔學習向國外借債,結果導致國家外債數量增加不少,給印度政府帶來了沉重負擔。


疾風猛士


首要原因是印度和周邊國家關係一直比較緊張。

自二戰後自獨立以來,“印巴分治”政策和歷史文化宗教衝突使南亞成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後來印度阿三和巴基斯坦就克什米爾歸屬權問題又爆發了多次戰爭,在上世紀70年代又發動了“第三次印巴戰爭”,成功確保了印度在南亞地區霸權。還在上世紀60年代非法侵佔我國藏南領土,被我國狠狠教訓了,和兩個擁核鄰國都是有領土爭端,在西面,北面和東面國防壓力較大。

而且印度是自二戰以來,印度侵佔錫金,這也是唯一一個侵佔他國領土並獲得國際認可的國家,印度阿三向來在南亞地區作威作福慣了,多次干涉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尼泊爾、孟加拉國等國家內政,造成周邊國家對印度非常警惕,。

二是在該國傳統認知中,印度阿三向來認為印度洋是印度人的印度洋,在維護地區利益時,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保持印度在南亞地區要有軍事優勢,因此,印度需要擁有航母、核潛艇在內的海軍裝備。

三就是印度自己本國的工業製造能力不足,工業體系不完善,沒有能力完成印度國防要求。現代國防軍事裝備是一個系統性的研發、製造、維護體系,不是單單某一方面的突破就可以彌補的,世界上目前有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的國家只有美國、中國、俄羅斯和法國。就印度當前的工業實力和國防裝備製造水平遠遠達不到要求。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印度自己的光輝戰機項目,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研發,到現在才造出來幾架出來作為印度國防成就的展示,在造出來之前就遠遠落後周邊國家服役的戰機,連印度軍方自己都不願意採購。自己國家軍事裝備落後,要購買他國武器,自然而然的就要被當做印度肥牛宰了。


我的道聽途說


每個國家的歷史文化不同,所以國家走的道路也不同。印度的制度就是西方的那套,西方國家會願意賣武器給他,如果你花錢能夠買到東西,省時省心何樂而不為。中國當初也想買別人的武器,可是你是紅色國家,別人制裁你,不賣給你,沒辦法我們只能自己研究製造,慢慢發展改進。就像如今的汽車市場,合資企業裡面哪個中國品牌掌握了造車的技術,反而是民營企業掌握了造車的核心技術,道理是一樣的!


汪豔(專營二手注塑機)


外匯儲備多了,就應該買點軍火啊!


曠野蝸宅


阿三害怕厲害國鄰居唄!


心儀遠方


這都不明白,因為印度要做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啊!還有就是大家都願意賣給他們!世界第一韓國,畢竟東西都是他們發明的,美國只能第二了,印度只能爭阿三了


拖拉機大神


自己做不出來,又沒安全感,能怎麼辦


用戶1229117224827


造不出來不買咋整?買來研究少走彎路,要給中國賣,我們也會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