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如果你有這六種症狀,離社交恐懼症就不遠了

我們總是害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別人觀察,甚至覺得在公共場所與人交往,也是一件極其恐懼的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又該怎麼辦呢?

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一些人:與人打交道時,不喜歡假惺惺地稱兄道弟;喜歡和自己看得順眼的人來往,不喜歡那些自來熟的人;一到人多的場合,就插不進話。

實際上,這些人在私底下做這些事時並沒有任何困難,只有在別人注意到他們的時候,他們的行為才會發生障礙。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社交恐懼症”。

心理學家:如果你有這六種症狀,離社交恐懼症就不遠了

社交恐懼症,又名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見人恐怖症,是一種對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場合,有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難堪。有些患者對參加聚會、打電話、到商店購物、或詢問權威人士都感到困難。

不知道你們還有沒有印象,小時候父母總是要求我們“向爺爺奶奶問好”“和叔叔阿姨說再見”,如果我們不願說話,或是躲在大人身後,而家長又特別好面子,孩子很有可能就會受到批評,甚至被當眾責罵。

心理學家:如果你有這六種症狀,離社交恐懼症就不遠了

殊不知,生活中,不少社交恐懼症患者就是這樣從小埋下了陰影,他們年幼的心裡,永遠也忘不了那次受到指責時家長的眼神和語氣,因此在後天的成長中害怕與人接觸,變得自閉。

社交恐懼症的重點是一個“恐”字,患者對與人交往充滿了懼怕。有些患者是因為成長期沒有得到善待,比如說,家庭環境壓抑、嚴苛,使得孩子過分敏感,總是害怕做錯事,遭到斥責,久而久之形成了逃避的習慣,“老實”“內向”“不愛說話”,這些被家長誤認為是“乖孩子”的表現,其實已經播下了“社恐”的種子。

心理學家:如果你有這六種症狀,離社交恐懼症就不遠了

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不會跟別人友好相處,會經常性遭遇人際交往的挫折,挫折多了,對自己更加沒有信心,又恢復了小時候“逃避”“自我封閉”的模式,越來越遠離社會環境,最終,成為一名社恐患者。

如果你一想到與陌生人說話就臉紅,緊張,心跳加快,後背出汗,也不用怕,很多人都跟你一樣有這樣的毛病。在美國的心理障礙疾病的診斷中,社交恐懼症已排名第三,前兩名是憂鬱症和酗酒。隨著網絡普及,時下“宅文化”流行,把“宅”當成是時髦的青年男女們,很有必要問問自己有無社交恐懼症的症狀。

心理學家:如果你有這六種症狀,離社交恐懼症就不遠了

社交恐懼症包括有一般“社恐”和特殊“社恐”:

一般社交恐懼的症狀大致有:

1.害怕成為眾人關注的中心,害怕被人觀察動作細節;

2.害怕被介紹給陌生人,迴避在公開場合露面;

3.不敢與人爭論,交流,哪怕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權益。

特殊社交恐懼的症狀大致有:

1.對某些特定場合感到不適,如當眾發言,演講;

2.在社交前極度焦慮,生怕出醜,被人嘲笑,反覆想象出醜時的場景;

3.生理上表現得容易臉紅、口吃、出汗、發抖、表情僵硬,等等。

社交恐懼症患者創造出一些自己遵守的內心邏輯,來保護自己,不承認自己在這方面的失敗。 如果你正遭受社交恐懼的困擾,又該如何逃脫韁繩呢?歡迎大家留言一起討論哦,當然,關注小夢野還能學到更多有趣又實用的心理學技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