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必须有课题研究,课题有实际意义吗?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教育水平吗?

高考之声


曾从事高教多年,


虽然没有从事过中小学教育,

但是对于做课题这件事情还是比较熟悉的。


可以说,

教师做课题,

如果是立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那么是非常有意义的,

并且值得大力提倡和鼓励。


但是,

如果是为了达到评职称的要求,

而开展一些滥竽充数的课题研究,

有没有意义,大家都能想明白。


可以说评职称的导向是有弊端的,

有逼良为娼之嫌。

老师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教书育人,

很难获得认可和职称的提升。

搞一些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课题,

既满足了职称晋升的条件,

经过包装又可以获奖无数,

可谓名利双收。


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

鼓励老师去钻营这些东西,

大家想能好吗?


雷哥观教育


不好意思,没有邀请我回答,但我想(必须回答)。

对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课题研究,到底对教学有多大的作用,我可以肯定的说“一点都没有”。别觉得惊讶,我于2001年开始参加学校当时唯一的课题(应该全镇唯一),本以为是一个高大上难得的机会,最后让我觉得:原来如此。

立项时,课题主持人准备了好多资料,主要是为什么开展课题,以后怎样做……等等,但是这些资料大多都是从网上下载,改改。为了让课题通过立项,当时走了不少关系,立项最终通过了。

到了中期,专家组提前一个月告诉你要来中期检查,就是告诉你要准备资料。结果发动全校的力量,安排老师从网上下载,改改。就这样通过了中期检查。

到了最后,最后期限前一个月,全校所有老师一齐出动,同样从网上下载,改改,同时把从立项开始的所有老师和学生获奖证书收齐,复印,全部归入课题。

这样一来,课题的资多了,好看多了,但是又有多少与课题有关呢?

这是2001年的课题,到现在的课题更假。根本不需要做一些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和活动研究,只要找一两个能写的老师,想写多好就写多好,不管有没有做过,只要够胆写就行,加上一些老师与学生的照片。

你说这样的课题研究有用吗?


中山明仔


中小学职称评定要有课题研究,这个有没有实际意义我不敢讲,但我猜设定的初衷和出发点应该是好的,大约是想以此激励老师们提升对学科研究的能力和理论水准。

个人认为,一线老师最核心的任务是: 备好课,上好课,按时批阅作业,教好学生。老师在完成重点工作的基础上,如有兴趣,有需求,有精力有时间 ,再去作整一两个课题研究,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须鼓励的。

但这几年,搞课题研究不是这样搞,而是遍地开花,草木皆兵,大有跟风之嫌。

动不动就来个什么课题研究,搞得老师不像老师,把课放在一边,学生作业也不得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思维,几十号人扎堆到楼上去开会探究,倒像一群卓尔不凡的搞实验研究的科学家。

课题研究本来应当是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运而生的,由专业技术人员去承当这个责任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人人参与,有时人多力量未必就大。

当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也要弄一个来研究,不是一线老师有这样的需要,是行政处教导处硬性规定。特别搞笑的是,研修的主题谁也不懂,还是行政硬塞,很令人反胃。

行政为什么要强迫一线老师定课题搞研究,他们也不知道,只是看到别人有主题研究,为了表示自己在行不落伍,也来整一个。

更搞笑的是瞎指挥,盲目整。谁也不懂怎么搞,我也不懂,但你必须按照我的意志去做,有兴趣也好,没兴趣也好,反正你就给我整,一周整不出就两周,两周整不出就三周,加班加点,日夜不休不眠,连续作战,轮番磨课,没有整不出的主题研修,只有不优秀的老师。

我也没有做过相关研究,但你必须照我说的去做。我也没有经验,但我有的是复制粘贴的套路,你得义无反顾的跟着我,就像跟着太阳一样坚定。

这种跟风的现象表面看起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际上除了损耗了老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外,没有获得多大实效,绝大多数老师都很反感。



远方的事件


我在浏览头条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必须有课题研究,课题有实际意义吗?能反映教师的教育,学教育水平吗?所以看到了这个问题,我立马就来了,就想回答一下,发一些牢骚,总想说两三句,把自己心目中所想的,给大家说出来。

现行老师的晋级,在职称评定的时候,必须要有课题研究,课题对中小学老师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有没有课题,对教育教学。根本起不了帮助作用,没有任何意义。

现在老实晋级所需课题,他们都是花钱买来的,或者是从网上找来的,摘抄的,这样的课题没有任何意义,对农村的教育来说,没有多大的好处,有啥用啊?对教中小学生来说,根本没有意义。我们不可能教学生怎样写课题吧,这也深奥的道理,他们也是不理解的。


这些课体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老师晋级的发展,阻碍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老师们为了进高级,每人都需要进行编制课题,在编制课题的背后,需要好几千元的费用,这些都是上级的发财的途径。对课题来说,老师们都非常反感,但是对领导来说,他们都是必须的,因为他们能够从中获取一些金钱利益。你想啊,每一个老师的课题都需要几千元,这几千元跑哪儿去了?

我曾经采访过一部分晋级的老师。他们如果是上级分配的指标,所花的费用就少一些,只能花个三四千元,如果是用钱买来的指标,少则八九千多则1万多元。如果要是晋升高级的话,从头到尾下来,要想进上高级就需要几万元。



几万元的费用,对一个教龄三四十年的老师来说,他们没有进上高级的,就放弃了进高级的愿望,他们认为,进高级已经失去了意义,即使进上高级之后,也不一定立马使上高级的工资,现在还要等什么岗位,没有岗位是使不上的。而且老师退休之后,工资立马就降下来,在我们这里,如果在退休之前,拾~5000元,退休之后立马使2000多元,在退休前如果能够拾到6000的,退休之后立马降到3000元左右,这样就严重打消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让老师感觉到,教育没有什么熬头,这样就打消了老师的教学积极性。



所以,老师在晋级的时候,所需要的课题,对教育教学是没有一点作用的,在教学上使不上,对提高老师的素质,没有任何实在的意义,他们都是花钱雇人所写,或者是从网上摘抄。他只是一个走过场,是一种形式,给老师带来了许多怨言,根本没有一点实用性,但是,也有一部分进项高级的老师,他们会反对。

我还想发的牢骚很多,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亲爱的友友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请你们在下方讨论交流加我关注,了解更多有趣的事情,记得给我点赞哦。


月娇使者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没有必要一定要课题研究,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不是教科研,课题反映的是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是教育教学水平。

在中小学教师系列中,笔者觉得如果一定要在课题方面作要求,申报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应该有课题方面的要求,毕竟正高职称的教师,是需要要一定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

对于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在课题方面进行要求,如果教师业余时间进行了研究,课题结题了,那当然好,没有也不必要求。职称评定主要还是要看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其他的都应该是次要的。

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跟大学教授的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小学教师都是业余研究,都是着眼于短小课题的研究,着眼于实用性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很难在课题研究中有多少创新和发明。

由于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属于业余进行的,据笔者所知,县以下教师的课题研究,从来就没有什么科研经费,学校也不可能给予经费方面怎样的支持,所以,中小学课题研究全面开花是没有必要也是没有可能的。

既然如此,我们的职称评审条件就不该在这方面有强行的约束性的要求。原先,各省的职称评审条件中,确实有课题研究这一项,不过,现在已经有不少省份对于初中级职称不再要求了。

特别是对于在乡村学校从教的老师,对于科研、课题、论文不是降低了要求,就是取消了要求,这是从实际出发的体现。这应该视作一种趋势的开始,以后,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对于这些比较空洞而不切实际的要求,肯定会被取消的,回归教育本源,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今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代师说


中小学教师评职称,论文这个指标终于被削弱了,可是什么狗屁“课题研究”紧跟上愈演愈烈了,整老师的招数变着法啊!课程任务重,杂事本来多,那有什么精力搞“研究”?!为了评个职称,提一级工资,折腾吧!

所谓“研究课题”获奖级别要达到相应等次,从校级、县级、市级、省级,级级递进,想获得申报指标,学校教务处这一关就难过,想定上?有关系没?送钱吧!接着就得按规定的复杂模式、格式,花费大量精力时间准备大量的材料(反正都是假,到处搜罗),填写大量表格,申报还有被上面打回来的很大可能,万一通过了,还得等几年才能“结题”,又得让打字复印店发一回财!得几等奖?底层的教师只能听天由命了。

老师们说,还不如原来的论文,能一手交钱一手得证!

这还只能算评职称受煎熬的其中一部分呢!

想想,翟天临只需抄一篇论文,就能搞个名校博士,老师们多悲催!


例外旁观者


中小学老师职称评定,课题属于加分项,不是非得有。只是同等条件下,有课题的优先。不像优质课证书,优秀教师证书,或优秀班主任证书那样,是必备条件。

按照职称设置的原则是培养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指业务方面),同时也应该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指科研方面)。

如果说优质课是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优秀教师体现教师综合素质的话,课题研究则体现了一个教师应具有的对教育教学理论上的探讨与研究。

作为高级职称的老师不但书教得好(只书教得好,只能是个教书匠),而必须有自已对教育教学研究的独到见解,有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研究能力(通常叫作专业研究型专家)。

只有具备这两点,才有资格当教授(正高级),副教授(副高级)。

这对城市老师来说,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及现实意义。

况且,国家每年为国省市各级课题研究拔付许多研究经费。

只不过,对于农村老师来说,所接触到教育资源与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有限,且教学任务繁重,又加上各种各样的与教学无关的杂务,使得老师费心费力费时,根本不可能有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也写不出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

再说,拔付的科研经费也到不了一线老师手中,相反,想获得课题研究项目,从立项到结项的每个环节,不是你想得到就能得到的。

如果不是出于对职称的考虑,没有谁去承担课题研究。

当然,既使为了职称去搞课题研究,其课题从立项到结项所有的内容与网上重复率可能有百分九十多。不敢说百分之百,因为姓名与学校以及自我介绍必须是自己的。

当然,如果上级主管部门有课题让老师去做并给予适当指导,并能保证经费在结题后予以全额发放,很多老师也会乐于组团搞课题研究的。






一袭轻岚


要看评什么级别的职称,我们这儿评中一不是必须要有课题研究,评高级职称就要有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有评职称的实际意义。没课题,课题没拿奖评不上职称,这时课题就有它的实际意义了。课题研究也为进一步科研提供素材。从这方面来看也有意义。

但课题研究与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关系不大,有一点关系。

很多一线教师学生喜欢,教学成绩也很好,但没写过课题研究。不过一般来说,真正认真写课题的老师教学也认真,教学也不会很差。


钠镁铝老师


先回答问题:有意义,能不能提高教学水平就不一定了。

回答似乎矛盾,却不矛盾。

第一,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能够从理论上阐述一些教育教学方法,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这样有可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强教育效果。

第二,过分强调实践教育,但是大多数教育方法不都是有理论指引的么。有目标,才知道如何行动,用实践去检验理论。

第三,做课题研究,不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是也有启发其他教师教学思维的效果。

做教育单纯的实践不行,能理论与实践结合,才有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欢迎评论赐教。谢谢!


Daypa


我的看法是:课题研究有价值,这是肯定的,但中学教师职评并不一定要有课题研究和论文,它毕竟只是多个选项中的一条,况且新评价标准中指出不过分强调论文学历,重实绩和成果。如有的老师会讲课,优质课获得大奖,会带学生,各类竞赛大出风头。

职评,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可通过它,对教师师德、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及其实绩进行评价与等级认定,以此来鼓励教师从教的积极性,由于与工资挂钩,实际上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

一般地说,一个合格的比较敬业的教师,必定重视对教学对象学生、教材及教学环节的探究,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修德求知增能与高效学习,而且乐意把这种这种的努力和付出,转化成有形的教学实绩,教师也从中收获育人的快乐,这是师生的双赢。但事情并不止于此,在教学场中,每个教师作为独特的个体存在,有自己的智慧,有一套探索到的经验,或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这是多么难得的来自教学一线的宝贵资源,你绝对不想让它休眠永远地躺在经验或准理论准科学的层面上,会把它们激活,进行一番解析研究提炼探讨,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上来,这就是要写论文和做课题研究了,它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可以说,一个好老师,是很珍视自己长时间摸索出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注重总结与研究,从而不断地提高能力水平的。这样,教师就不止于教书匠,而是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有一定学术造诣的专家了。如果在职评时,几个人旗鼓相当伯仲难分,那课题研究和论文就起作用了。

问题是,由于有的地方,把课题研究、论文与职评捆绑在一起,就导致一些怪异畸形现象,一是教学实绩一般或较差的,为补偿在职评上不足,寻求突破,包括有偿发表的论文,写得不少;二是非教学一线的的投机者,旁门佐道,参与课题研究,譬如非一线的领导、非教学人员。而课题研究历来投入量大,各级都很重视,评审通过率高,这样,会造成了占有第一手材料的一线教师干瞪眼而投机者获利的局面,论文多的和有课题研究的也评上去了,这是教师和课题研究的悲哀。现在的问题是,要想办法杜绝此类投机者,可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如,在职评中,重视教龄和实绩赋分分值,对论文课题研究,可不纳入赋分项,只作为参考项。

我们不能因噎而废讳疾忌医,因为这种投机行为发生就恨屋及乌,否定课题研究和论文的作用,也不能因为职评中的鱼目混珠进而全盘否定职评的作用。对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