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语文不学习主谓宾定状补这些语法了吗?

纸默心缘


先上结论,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说的: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不是不学习主谓宾定状补这些语法知识了,而是不系统地学习,体系化地学习。在最新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分散于各单元课文后面,以知识点的形式出现。阅读《语文教学参考书》,也没有发现将这些知识点作为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所以,在部编教材中,语法知识确实淡化了,但又没完全退出。强调的是随文学习,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由此可以看出,部编教材对语法的定义是学习语文的工具,它本身并不是语文知识。

其实,语法到底是不是语文知识,要不要系统学习,自民国上世纪末,学界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韩军为代表的语文“人文论”,对以叶圣陶为代表的语文“工具论”,发动过一场旷日持久的批判,并引发广泛争论。

九十年代以前,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语法知识占了半壁江山。我记得,读小学的时候,老师讲得最多的内容,就是划句子成分。什么主谓宾定状补,单句复句。试想,一个小学生,较复杂的课文都读不懂,对这些晦涩的概念如何能理解?所以,任老师讲得天花乱坠,我仍不知所云。

所幸,我当老师的时候,适逢学界大批语文工具论,“新语文”的概念正横扫大江南北。各省自编教材,我们湖北鄂教版语文教材中,并未过多提及语法知识。所以我得以做南郭先生多年。

然而我的一些生于六十年代的同事却愤愤不平,甚至因此忧国忧民。认为如此不学语法,不教语法,语文将何去何从?我常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们一定是觉得,自己苦心孤诣学来的丰富的语法知识,忽然间被摒弃,这一身本事,都成了屠龙之技,从此无用武之地,所以内心彷徨。

不过,后来一种新的观点出来,认为语文具有双重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韩军的新语文因此也遭遇激烈批判,想起来怪有意思。

记得当年有一位语文专家,咱湖北的,每次做讲座,必嘲笑韩军。故意在台上仿韩军上公开课的样子吟哦课文,吟着吟着,一节课就过去了。最后一无所获。

果然是文人相轻,学术上百家争鸣是好事,但不应该有人身攻击。不过,这样也好,引起大家都关注这个事情,讨论和研究,终究还是把语文的本质给弄清了。

有人说,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是和稀泥,既承认语文的人文性,又承认了语法知识的工具性。这是对新课程标准没有深入理解。

汉语本来是没有语法的,自古以来,学习语文,都是以积累为主,凭的是语感。对于语言现象,罕见有系统的归纳。语文学科,也没有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语文能力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这就使一些有工业思维的人很着急,认为这样学语文效率太低,必须找到一种可以标准化的学习方法。这种想法,是语法知识当年大行其道的思想之源。

现在的语法知识,包括语法名词,其实都是舶来品。基本是从英语语法体系中移植过来的。用外来语言的知识体系来解构我们的汉语,指导我们学习汉语,这确实是很荒唐的。

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法知识,也并非全无用处。作为工具,语法知识可以对一些语言现象进行归纳,指导学习者发现语言规律,从而获得触类旁通的效果。

所以,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法知识的表述是非常恰当的:是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是工具,其本身并不是语文知识,不需要系统地、花大量精力去专门学习。


毫米


❤欢迎来到蔡蔡小予的回答天地,我将竭尽全力回答问题,希望能给你一点帮助。❤

我是初中语文老师,我就深圳初中的学习情况来分析。究竟初中学不学主谓宾定状补呢?!我根据它们在课本分布情况和考试题型给予说明。




一、对于句子成分的学习,即主谓宾定状补的知识在初中课文的分布情况。

这些句子成分在书本是有的,分布得比较散,也不那么显眼。有时候,有部分老师让学生看看就过了或不提,有部分老师也会拿来讲一讲。学生也就有这么一个印象。一般在初三的时候,复习资料会有一章节进行系统学习,能够判断就好。



二、根据考试的题型,分数虽然不多,但是要能够掌握和运用。

主谓宾定状补,这些句子成分,虽然考试没有用专门符号划分成分的考法,但是在一些题却显现出来,不掌握会有可能做错的现象。首先是选择题中的病句判断,要分清楚句子成分,你才能做对,如用主干的方式看是否出现成分残缺,如是否是成分间搭配不当。其次是选择题的最后一题,综合题型,判断短语结构类型,判断复句或复句类型,判断主干。要掌握句子成分,才能判断正误,从而做出正确选择。

所以,我是一个以考试为导向的老师,会安排学生学习,但是不会耗费太多时间在上面。

❤码字不易,如果有那么一刻打动你,请关注一下!爱你哟!😘❤❤❤


中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


个人觉得语文学习所谓的主谓宾定状补,本来就是非常没有用的。

汉语本来就不存在所谓的主谓宾定状补,这些内容都是在学习外语以后,引入到汉语中去的。以前要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们把得字拆分成了,白字旁的的,双人旁的得和土字旁的地。分别去表示所有格,形容词和副词。但是现在这样的区分都被取消掉了,统一用白字旁的的。

既然这些内容都取消掉了,你再去区分定状补有什么意义呢?

汉语是没有具体的规则的。有些国家的语言会有一些特定性的规则,比如说,一句话里面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一个谓语动词只能在固定的位置。

但是汉语中没有这样的限定,汉语中能够有非常多的谓语动词在一个句子中并列。在汉语中,重要的是语序而不是语法规则。所以区分主谓宾定状补并不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孩子学习汉语有多大的帮助,反而会让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感到迷惑。

其实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在逐渐淡化这些语法名称,因为学习语言的目的是在于理解和交流,但是以前过分的重视这些语法名称,导致很多学生记住了这些语法名称,但是根本就不会运用,同时,对于提升理解能力也没有多大的帮助,反而让很多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由于过分的注重语法,而忽视了理解。

只不过绝大多数的英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趋于传统,非常强调语法规则。并且在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语法名称的解释上。并没有遵从改革的趋势,让学生重视理解能力。

个人觉得取消这些语法名称的教学,更有利于孩子把精力放在语言本身。这样可以避免语言的条条框框,束缚了孩子在母语上的创造力。


外语那点事


没有不学这些。

每一届学生我都认真教语法,有时会持续很长时间。学生也大部分能理解。

首先,有人说语法根本没用。这不对。生活中当然没有人先考虑语法才去说话,但稍有一点语法常识的话,会稍微明白点什么样的话对,什么样的话不能说。

其次,就应用来看,现在生活中不合语法的话太多。这当然看上去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上升到书面用语的时候,明白人一看就知道,不规范。其实,说话的时候毛病太多,直接就会影响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吧。

再次,仅从应试的角度说,高考会涉及到用语规范,就可能需要语法来衡量一下。很多学生答题根本就残缺不全。

还有,讲文言文一定会讲到语法。


爬到树梢的蝉


还学习的,在初中会用一个课时重点去学习然后去练习。在考试阶段也是要考的。其实在我们不经意间的试卷里他都有这种知识点,考点,只是没有太明显的表露出来,基本上都是在基础知识的这个板块中。但由于只是一小部分,所以有些老师不是很重视,就在上课简单的讲一下带过……以至于很多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是模糊的。


笑一笑苗苗


在小学语文课,必须让学生学会和懂得语法知识和修辞长识,这是小学语文必修课,学生不懂语法和修辞,以后作文章和写材料会出现很多病句和语言笑话。


刘进田1


没有人会将“主谓宾定状”的概念来当写作的。包括读者也不会用“主谓宾定状”方法来阅读的。”主谓宾定状”只适用于考试,目的在测试学生是否能适应学习古文,但问过许多学习过文言文的学生,他们对“主谓宾定状”用法几乎模棱两可,甚至有的更加嗤之以鼻。


旭日东升38030061


我当年的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五十几年过去了仍清楚的记得。学习语文是为了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得以应用,因此淡化句子成分的划分没什么不妥。


手机用户58581507688


还是学习吧,只是不那么系统了

高考之前学习语病,分析句子成分的时候,老师还是会系统的讲解,分析

掌握这些知识,就是修改病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

现在学习很方便,自己通过网络啥的也可以搜集资料,自己试着学一学,练一练


不二的小仙女


我不知道其他老师是怎么操作的,反正我教高一新生的时候,初高中衔接有一块就是语法的系统学习。不然,病句和古文的活用,特殊句式怎么讲?

和我搭班的英语老师很喜欢我。用母语教语法学生要更容易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