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赵国在战争的生死存亡之际,都不启用北方李牧军团?

90后女孩打工日记


说起来,在战国后期赵国能称得上是生死存亡之际的战争,无非就是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

然而在这个时期,李牧在朝中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李牧具体生活在赵孝成王和赵悼襄王时期,被赵王迁害死,最辉煌的时期并不是在赵孝成王时期,而是在赵悼襄王时期。

(战国四名将之一的李牧)

而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都发生在赵孝成王初期,这个时候李牧在赵国的职务很低,而赵国也不缺乏名将,前有赵奢,后有廉颇,就连乐毅的儿子乐乘当时也在赵国,可以说,赵国并非没有良将,赵孝成王选择赵括为主帅并非是赵国无良将,而是赵孝成王挑花了眼,不知道用谁了。

那么长平之战的时候,李牧什么处境呢?在北方抗击匈奴,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李牧在北方大权独揽,掌管当地的税负全部用来发展军事,因此实力很强。

据《史记》中记载,李牧在北方经过数年防守,最终以15万人战败匈奴,使得匈奴不敢再次入侵。

(李牧抗击匈奴)

史记上,这是以结果为导向,如果以过程为导向的话,就不是如此了,李牧被赵惠文王派往北方的时候,不过是驻守一个地方而已,据资料记载,李牧当时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兵,你说几头牛够多少人吃的,从这句话就可以得出,当时李牧的兵马并不多。

李牧是在取得了当时的经济特权后,开始逐渐发展军队的,在军队训练完成之前,李牧采取的是“能而示不能”的战术,就是坚守城池,先拖垮匈奴,然后再跟其进行战略决战。

在坚守的阶段,不但匈奴认为李牧胆怯,就连赵军也认为李牧怯战,可以说,在战略决战之前,李牧也是饱受争议。

所以,长平之战的时候,北方匈奴隐患未除,可用军队少;李牧在朝中影响力低下,口碑不好;赵国也并不缺乏将领,一拽一堆。

(廉颇)

我们再来看李牧的战绩,李牧在前期北方对抗匈奴最佳战绩就是以15万人击败匈奴,而这一次时间应该是在长平之战后,所以,真正当李牧有能力的时候去支援赵国的时候,邯郸之战都已经结束了。

再来看赵国的地图和战国时期的形势来看,赵国北方有匈奴,东方有燕国,这都是需要常规军队的驻扎,不可能随意调动的,在长平之战时,匈奴来势汹汹,李牧当时很可能根本就没有15人人,而是常规的几万人,把这几万人调入长平也无济于事。

燕国和秦国本身就是盟友关系,在邯郸之战后时候,燕国还要从背后插刀,由此可见,赵国其他各路军队并不可能全部调入西线对抗秦国,赵国也是四战之地,不能顾此失彼。

(赵国中期巅峰时期的赵国)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长平之战不是输在军队人数上,恰恰是因为调动的军队太多导致粮草供应不上,假如赵国能够供上粮草,按照廉颇坚守的战术,未必会被秦国败的如此之惨。

正是因为坚持不下去,赵国才换赵括与秦军寻求决战,故才有此大败。

总之,战国的事情因为牵扯的事情太多,往往导致事件也很复杂,我们研究战国历史,大多也是根据相关的史料做出推测,主观臆断也是经常有的,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经常说的那样,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这样认为的。


史论纵横


李牧军团在赵国后期是抗秦的主力,并非没有启用。

在秦对赵发起的灭国战争中,李牧作为赵国的中流砥柱,一次又一次抵挡住了秦军的进攻,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嬴政便派出王翦前去与李牧抗衡。


但当时王翦认为秦军目前最需要的是速战速决,纵然他很渴望能在战场上与这么一名敌手好好较量。但王翦知道,如果这么做秦军短期内难以取得胜利,纵然胜利也定是惨胜,对秦国国力消耗过大。于是王翦决定从赵国庙堂着手,使用反间计,从另一个方向击败李牧。

王翦派人潜入赵国都城邯郸,重金收买了赵王宠臣郭开,让郭开在赵王面前进谗言。昏聩的赵王听信了郭开的话,设了圈套将李牧逼了回来,最后将其斩杀。

王翦在李牧死后立刻发动攻势,大败赵军,随后攻陷邯郸,灭亡了赵国。

因为,长平之战时还没有李牧军团。 后期秦灭赵时,李牧军团就在抗秦战场上,何谈不用? 前后差了近40年啊,长平战时李牧才多大,还是一卒呢,哪来军团。

因为当时的李牧军团正在防守北方的匈奴,一旦将他们调入内地抵御秦国,也许就会让匈奴有可趁之机。如果匈奴大举南下的话,就会造成西周末年,堂堂中华美丽之邦被蛮夷夷狄所灭的耻辱。这是不能允许的。这也是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的一个相互默认的共识。



战国之世,虽然中原各国之间彼此斗争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对于北方所谓蛮夷的防范,却从来不成轻忽过。其中,以赵国,秦国和燕国为代表。他们都有各自需要防御的蛮人。

在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道,要废长立幼,遭到诸侯国的反对,申侯联系北方的少数民族犬戎攻击周幽王,都城被占。盛极一时的西周王朝就此覆灭。后来周平王联络西方的秦国,才将戎荻赶走,周平王建立东周,秦国也从一个西方的蛮夷之国,一跃成为春秋时期的重要列国。

有鉴于此,东周末年,各家诸侯国渐渐坐大,但是对于戎荻的防范却依旧很严谨,也很自觉。燕长城,赵长城都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而修建的。即便中原各国的内斗如何惨烈,也始终没有将抵御异族的力量抽调,投入到列国纷争之中。这是中原各国的一种自觉。

首先,李牧刚登场对匈奴是惠文王晚期至孝成王早期,那时候赵国国内大将云集,如廉颇,赵奢,乐毅,田单这些将领对其他六国的经验比李牧长期在外的经验和战绩是丰富的,其次李牧所统领的部队也是各种步骑混杂,有塞外投靠的戎羌骑兵,有亡中山后收的狄人步兵,这些部队安置在云中代上用于防备匈奴和燕更妥当,只能偶尔作奇兵,用于对内作战不太适合,部位走远了也不好带。长平之战后赵国又经历几次战争也基本把国内青壮年打光,而孝文王死后悼襄王通过李牧的扶持继位封李牧相国,也立即启用了这只部队,确实给秦军打的出其不意,但李牧就算不被亡国迁所害赵国迟早也得被灭,这只雇佣性质的军队越打越少,国力也不支持对抗秦国,被秦灭只是时间,王翦使用反间计只是提早的结束,赵王能中计也不是愚蠢,从悼襄王后赵国青壮年国民减少,而逐渐依靠李牧的边军,打了几场胜仗后,老李估摸朝政上也老是给老赵难堪,老赵和贵族集团也早就看不顺眼了,干脆除掉老李,把这只野人组建的边军自己控制在手,不过这只边军也只服从李牧,李牧死,边军人心也就散了,自然而然的就败了,灭亡只是提前了。

人才辈出啊所以秦国统一天下都是用反间计美人计不然的话秦国不可能统一天下的

长平之战,李牧估计就几岁哦!长平之战到李牧成主帅的时候,将近30年!李牧死的时候45左右!

那时李牧还没有成名了

李牧那时才出生,何来军团?

就战国秦汉时期兵制和赵国的人口而言,长平之战已经是动员了赵国全部的机动兵力和后勤资源了。四百万人口的赵国在长平一线维持十个军的兵力和相应的辎重兵,至少需要接近六十万人力的后勤保障力量(长平距离邯郸和晋阳的后勤距离皆在六百里左右)。单单长平这一个方向就能把赵国接近五分之一的人力全部集中过来,还不谈邯郸、晋阳和代北等地需要有一定的留守兵力。

所以结论就是赵国已经动员不出更加多的兵力来进行增员了,长平主力被围之后到是有可能依靠邯郸和晋阳的兵力与剩下的半数后勤人员来组成西援兵团。但是秦王亲至河内,动员了河东全郡十五岁以上男丁组成阻击部队遮决赵国的援兵了。

其实用韩信就好了

那时候风气就是这样,宁可灭国不会把驻守边疆的军队拉回来,国家之间的仇恨远比不上民族大义,包括后来秦国被灭也是同样如此,所以对比起来满清狗的宁予外族不与家奴就高下立判了,可笑现在还这么推崇清史

当时李牧不过是个百人将而已

这个问题就要考虑到当时的环境 分裂时期是相互争斗的 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开战 往往不可能把全部兵力 精力全集中对付一个敌人 总要留些兵力以防那些不轨人坐收渔利!赵国在战国时的历史环境是很险恶的 史书称赵国为四战之国他是个周围敌人环似的国土 不但要和中原国家战斗 也要和游牧民族战斗 国家内部还有一个算是中等强国的中山国 林胡 楼樊 东胡 匈奴都骚扰赵国,赵国骑兵多数都在北边防御游牧民族 国内大多数还是步兵!


星鵼下的誓言


非常感兴趣这段历史,感觉赵国北方的防御也是非常重要,此时赵国还有名将廉颇,所以没有必要调回李牧,要不然后院失火也不好办的。可是大家都错误估计了秦国对此战的决心,没想到秦国为了这么一小块土地竟然举秦国全部兵力毕其功于一役。赵王对于军事几乎完全是外行,否则他绝不会启用赵括,毕竟赵括没有任何实战经验,没有过独立带兵打仗的经验。后来的马谡,二战时德国队的保卢斯都是这种情况。我看过很多历史,作为军队主将最基本的素质不是耍奇谋诡计,而是在危机和战机到来时能够头脑冷静,情绪稳定。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既不能失去战机,还不能中敌人的诡计,真不容易啊。中途岛战役,斯普鲁恩斯将军在击沉四艘日军大型航母后果断撤出战斗,拒绝部下的建议,没有追击日本剩余的船只,事实证明他非常明智,山本的联合舰队就在雨雾里等他们自投罗网呢。优秀的指挥官直觉都是非常灵敏的,因为他头脑始终绷紧着一根弦,那就是安全。斯普鲁恩斯说:“指挥官每下达一道错误的命令,就等于给你的部下开了一纸去往地狱的通行证”,这话说得太精辟了。

还有就是古代带兵打仗虽然也讲究庙算,讲究谋略,但是古人的指挥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很多将领作战计划不够全面,不够具体。举个例子吧,日俄海战,参谋秋山真之做了七套作战计划,虽然实战中只用了三套,但是这样做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失误,弥补漏洞,应对战场上的瞬息万变。啰嗦了半天,我想说的是赵国上下虽然也认为秦国会不遗余力打这场战争,但是具体不遗余力到什么程度,大家心里都没有数,相持了两年,才发现消耗巨大,有点承受不了。如果事先能够想到,完全可以考虑屯田,可以积攒粮食,耗死秦军,逼秦军无功而返,其实秦军形势更加不好,千里迢迢的巴蜀粮仓可以说远水不解近渴,一百万大军的消耗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每天消耗堆积如山的物资,时间一长肯定受不了。可惜就在比耐力时,赵国先露出破绽,真是不应该啊。困难不是不可以客服的,后来的邯郸保卫战在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整整挺了三年,直到信陵君窃符救赵。长平大战后,赵国几乎家家带孝,户户哭声,可怜战场上那些累累白骨,可怜那些孤儿寡母,可恨赵括这个残忍的“刽子手”。


钢铁侠舅舅592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此时李牧还没有混出名声,甚至可以说,可能才出生不久,怎么可能去支援长平之战呢?岂不是天方夜谭。

假设当时李牧在的话,赵王也未必会调李牧回来,毕竟赵孝成王为人有点糊涂,是非不分,且太急于求成了,当时被人吹了下耳边风,就自乱阵脚了。

放着一个廉颇都用不好,还怎么会用的好李牧呢?性格和糊涂使然,终究结局还是一样,因为当时长平之战最好的打法就是固守,秦军会因为长时间的久攻不下,而自乱阵脚,否则也不会出离间计,来致使赵王来换人。

如果李牧回来了,那么李牧的战略也会和廉颇一致,以固守的方式,来耗着秦军,长时间的僵持,秦军一定会因为粮草的匮乏和士气低下,自动瓦解。但赵孝成王又怎么会耐得住性子呢?所以结果还是会一样。


森蚁聊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长平之战中,李牧还在北方率军和匈奴作战,抵御匈奴的进攻。长平之战秦军胜利后,虽然白起提出的迅速灭亡赵国提议没有被秦王采纳,但是后来秦王没有使用白起依然进攻邯郸。在秦军威胁赵国邯郸时,李牧集中兵力,制造假象,趁秦军不备击败秦军,又设伏大破赶来增援的秦军主力。再后来秦国开启统一六国的战争,李牧作为赵国名将,同时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接连击败秦军,后来死于反间计。


毅少1990


不是说一个战神出现,就立马被人看出来了。被赏识,被提拔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观史台


李牧与长平之战不在一个时间段上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