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發佈最新中國省市環境指數排行,前十城市南方獨佔九城


中國工程院發佈最新中國省市環境指數排行,前十城市南方獨佔九城

山川網:省份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排名參考數據,目前市面上已經有非常多的測算模型。且無論經過任何機構與平臺的測算,北上廣深等傳統經濟強市的地位毫不動搖,即使部分居心叵測之徒想要動些歪腦筋,其“研究成果”多半也會被網友一笑置之。

但相比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區域經濟突飛猛進,GDP數據幾何級的增長。中國的生態環境情況,事實上始終都處於一個相對比較尷尬的境地。雖然“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的口號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喊,但是在經濟利益面前,絕大多數地方執政者還是選擇犧牲環境換取利益。

中國城市生態環境的嚴峻,可以從這些年城市極端天氣越來越多中發現端倪。無論是屢屢打破實力極致的高溫,還是鋪天蓋地的風沙霧霾,都在拷問著中國城市經濟發展方式與地方執政者的良心。

那麼在中國城市生態環境整體不如人意的大背景下,哪些城市的生態情況,相對而言是更為宜居的呢?此前有較多的民間平臺進行過相關榜單的發佈,但是普遍缺少公信力。

直到近日,伴隨著中國工程院旗下生態文明建設重大諮詢研究項目組發佈的《生態文明建設若干戰略問題研究》(二期)報告中,對於目前階段中國省市生態環境情況進行了相對官方的研究評定。

按照報告發布方負責人的說法:生態文明指數(ECC)是以全國地級市及以上城市為單元,採用綜合加權指數法評估市生態文明指數,以各市生態文明指數平均值計算省和國家生態文明指數。

在等級劃分上,得分80分以上為優秀(整體上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70分至80分為良好(整體上能達到國家良好水平);60分至70分為一般(整體上能達到國家達標水平);小於60分為較差(整體上未能達到國家達標水平)。

具體評估指標包括生境質量指數、環境空氣質量、地表水環境質量、人均GDP、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單位建設用地GDP、主要水汙染物排放強度、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強度、單位農作物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城鎮化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居民收入比、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城市生活汙水處理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自然保護區面積佔比共17項指標。

按照以上評測標準,最終得出現階段生態文明指數(ECC)前三名的省份依次為:福建、浙江、重慶

前十名的地級市依次為廈門、杭州、珠海、廣州、長沙、三亞、惠州、海口、黃山、大連。


中國工程院發佈最新中國省市環境指數排行,前十城市南方獨佔九城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到,現階段整體的中國生態文明指數處於一般水平到良好水平的交界點(ECC指數為69.96)。

其中,在綠色環境、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三項指數上,都尚且處於一般水平,只有在綠色設施一項指數上,達到了良好的標準。這說明現階段中國整體的生態保護工作,更多還是聚焦在硬件指標任務的完成上(基建),但是實際的生態軟實力還依舊較為不足。

ECC排名前三的省份依次為福建、浙江和重慶。其中按照標準,僅有福建一省的生態文明指數超過了80分的優秀門檻。其餘浙江與重慶兩地,雖然ECC指數已經位列全國省份第二三位,但是整體生態環境也僅有良好級別。由此可見,中國省份生態環境情況的嚴峻程度。

具體到城市來看,區域間生態環境情況的巨大差異更加突出:ECC指數前十的城市中,南方城市上榜9城,北方城市僅上榜1城,且排名正好處於榜單第10位,距離北方城市“全軍覆沒”僅一步之遙。

在ECC指數前十城市中,廈門和杭州兩城得分均超過了80分,是全國唯二生態環境踏入優秀門檻的城市。這也和上文中福建、浙江兩省ECC指數全國前二相呼應。


中國工程院發佈最新中國省市環境指數排行,前十城市南方獨佔九城


廣東省城市雖然排名稍靠後,但是生態環境前十城市中,廣東一省即上榜3城(珠海、廣州、惠州)。再結合廣東省常年位居中國經濟體量第一省的客觀背景,在經濟環境雙贏這件事上,廣東無疑是中國省份中的最大贏家。

在過去的很多年間,廣東省常住人口增量均位列全國省份第一位(2018年常住人口增加177萬)。經濟的發達固然是巨大的吸引力,但生態環境的突出同樣是許多“北雁南飛”的重要因素。

同時我也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ECC指數前十的城市中,除了三亞、海口、黃山三城是比較典型的旅遊生態類城市,其餘七城均是經濟強市。

在過去的較長時間內,國內始終有一種觀點認為發展經濟一定要犧牲環境,但從這份報告的研究成果來看,經濟與環境並非是“魚和熊掌”。這點我們參考世界上諸多的發達國家生態環境情況,都可以得到驗證。

而真正讓“魚和熊掌”能夠兼得的不二法門,正是產業結構的優化。上述十城中,除去三亞、海口、黃山旅遊生態三城,其餘三城在產業結構上都處於國內城市的領先水平。這一點,大家可以從往期關於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城市排名的推文中進行了解。

保護環境需要城市財政真金白銀地持續投入,科學治理是環境逐步向好的重要前提。城市的經濟落後,不但不是城市生態環境優越的必要前提,未來還可能是城市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的主要動因。

ECC指數前五的城市,廈門、杭州、珠海、廣州、長沙,2018年各自的常住人口增量分別為:10萬、33.8萬、12.57萬、40.6萬、27.29萬。

在全國新生人口和流動人口體量雙雙下滑的宏觀背景下,以上城市的人口流入情況足可謂亮眼。生態環境優越的經濟強市在未來的人口爭奪戰中,毫無疑問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