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1季度地質勘查行業形勢分析:市場發展勢頭不容樂觀

本文原刊於《中國國土資源經濟》

供稿單位: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產業經濟研究所


01

國內外地質勘查行業形勢

全球地質勘查活動指數連續回落。2016—2017年,全球經濟緩慢復甦,礦業形勢出現好轉,全球地質勘查活動指數波動上揚。2018年,全球地質勘查活動指數大幅波動,年均值為89點。2019年1月和2月,全球地質勘查活動指數連續回落,分別為76點和64點。1—2月,重要鑽探公告數量同比減少14%,新增資源價值僅為2018年同期的13%,初級和中級勘查公司完成融資金額同比減少86%。總體來看,2019年年初的全球地質勘查市場發展勢頭不容樂觀(見圖1)。

2019年第1季度地質勘查行業形勢分析:市場發展勢頭不容樂觀

圖1 全球地質勘查活動指數變化情況(數據來源:標普全球市場情報)

重要鑽探公告數量同比減少14%,新增資源價值僅為2018年同期的13%。2019年1月和2月,全球鑽探活動公告數量分別為259項和201項,同比減少5%和24%。2019年1月和2月,全球新增資源公告數分別為2項和7項,總價值分別為3億美元和85億美元,僅為2018年同期的0.6%和49%(見圖2)。

2019年第1季度地質勘查行業形勢分析:市場發展勢頭不容樂觀

圖2 新增資源公告數變化情況(數據來源:標普全球市場情報)

完成融資金額同比減少86%。2019年1—2月,初級和中級勘查公司完成融資額度2.46億美元,比2018年1—2月融資額減少86%。從不同礦種來看,1月和2月,金礦完成融資105項共1.3億美元,佔比53%;賤金屬(銅,鎳,鉛,鋅,銀,鉑族金屬,鉬和鈷)完成融資57項共0.81億美元,佔比33%;特殊金屬(石墨,鋰,鈮,稀土金屬,鉭,鈦,鎢和鈾)完成融資41項共0.35億美元,佔比14%(見圖3)。

2019年第1季度地質勘查行業形勢分析:市場發展勢頭不容樂觀

圖3 初級和中級勘查公司融資情況(數據來源:標普全球市場情報)

我國地質勘查活動指數回到2006年水平。2016年,雖然探礦權出讓收益大幅提升,但我國勘查投入、勘查人員數量等下滑明顯,直接導致勘查活動指數下降,比2009年高峰時期下降50%。2017年,我國地質勘查投入下降20%,探礦權出讓收益降幅達80%,中國地質勘查活動指數進一步減少。2018年,全國地質勘查投入資金174億元,同比下降12.4%;探礦權出讓收益同比下降70%,鑽探工作量同比下降10%,中國地質勘查活動指數回到2006年水平(見圖4)。

2019年第1季度地質勘查行業形勢分析:市場發展勢頭不容樂觀

圖4 我國地質勘查活動指數變化

02、地勘單位產業轉型發展經驗

(一)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院夯實城市地質工作的經驗做法

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院(原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以下簡稱原北京地勘局))是北京市國有地勘單位。2015年,原北京地勘局已完成了事業單位分類,局機關等5家單位劃入公益一類,地熱院等5家單位劃入公益二類,另有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總公司,為局下屬的綜合性地勘企業。2018年12月,北京市編委將原北京地勘局由市政府管理調整為市規劃自然委管理,機構規格調整為副局級。2019年2月,將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更名為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院(以下簡稱北京地勘院)。近年來,北京地勘院根據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認真梳理地質工作需求,在城市地質工作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發揮地質工作技術優勢,系統開展北京市重大地質問題戰略研究,將地質工作全面切入全市規劃各個領域。編制完成《北京市總體規劃修編地質支撐體系研究報告》和19張北京市城市地質系列圖件,提交市規劃委參考使用。在北京市總體規劃中編制完成七項專題研究任務,分別提交市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局、城市管理委、農業農村局、水務局、應急管理局、住房城鄉建設委等部門參考使用。

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發佈《支撐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地質調查實施方案(2016—2020年)》。支撐北京市三大攻堅戰順利推進,參與完成嚴控地下水超採等重點任務,出臺《北京市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方案》。支撐北京市全面深化改革任務實施,重點新建區域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圍繞城市建設重大需求,實施“戰略性資源安全保障工程、地質環境安全保障工程和地質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平臺”戰略。

(二)寧夏地質局推進地質工作上新臺階的經驗做法

寧夏地質局2015年完成分類改革,其中局機關和下屬9個二級單位為公益一類、2個二級單位為公益二類。2018年4月寧夏編委調整煤田地質局由地質局管理,並更名為煤炭地質局。2019年年初,寧夏地質局調整為由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負責管理。寧夏地質局主要開展地方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服務支撐自治區發展定位逐漸顯現。

深度參與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編制《寧夏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實施方案》,為寧夏“生態立區”戰略提供地質頂層設計。開展賀蘭山、六盤山等自然保護區地質環境與生態保護研究,為構築西北生態安全屏障提供地質依據。實施地質災害治理及隱患排查項目,為全區生態建設提供基礎數據。

重視扶貧攻堅任務,在自治區“五縣一片”深度貧困地區,開展水文地質調查評價及鄉村飲水安全勘查找水,保障鄉村飲水安全。實施土地質量調查與評價項目,在賀蘭山東麓葡萄長廊和石嘴山惠農一帶發現大片富硒土地,培育特色農業產業。啟動旅遊資源地質調查,編制《地質旅遊資源調查工作方案》,推動貧困地區群眾依託旅遊業脫貧致富。

以寧夏地質博物館為平臺,打造寧夏地學科普品牌。編制出臺加強寧夏地質科普工作指導意見,打造“流動地質博物館”、寶玉石節、寧夏地質演化4D影片等地質文化品牌,2018年接待遊客超過7萬人次,形成地質“大科普”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