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成績達不到鎮平均分,不得參加評優評先”是否合理?

某中心校校長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想出了一個評價方式,他在會上拍板說

:“考試成績達不到鎮平均分,不得參加評優評先!”,在下面參加會議的教師們聽後竊竊私語,有些老教師和年輕的教師則搖頭不語,面露難色。但是,這一評價方式經過校長的強硬推行,沒有人敢有反對的意見。

“考試成績達不到鎮平均分,不得參加評優評先”是否合理?

教育亂像在當下的教育界不可謂不多,令大多數一線教師最為反感的教育亂像即是職稱評定製度和績效工資制度。職稱制度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教育管理模式,評價體系不合理,條件亂七八糟,材料造假,不適合全體教師公平參與等等都成為評職稱的詬病因素。

另外,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量化,用考試成績來衡量也得不到一線教師的認可,諸多類似因素導致一線教師考試成績優異卻始終無法評上高級職稱,那些課都沒上的中高層領導卻很容易評上高級職稱,這怎能不讓一線教師們心裡難以平衡。

教師評優評先到底跟哪些因素有關

一,教學質量與考試成績成正比?

應試教育時代學生的考試成績就是教師的教學質量的體現。學生考試成績優異,就代表教師教學質量高,反之亦然。因此,學生考試成績好的班級的任教教師所取得的一些獎勵或者評優評先上就有一些優勢。

但是,教學質量並不能和學生的考試成績成正比例關係。有些教師教學教得好,管理方便也許比較欠缺,學生成績也會有所差異。其次,生源差異,學校管理方式的差異等等也可以導致學生考試成績的差異,卻不能直接判定教師教學沒水平。

二,素質教育大環境下,教學質量如何評價

素質教育是今後教育理念發展的主流,為了配合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給學生和教師減負就被提了出來,而且減負也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一致認同。教育部甚至命令規定,學生考試成績不得公開排名,不允許教師的評優評先和學生成績掛鉤,甚至取消或者限制中小學生考試次數,範圍等。

如此看來,教育部似乎下定了決心要開展素質教育,學生考試成績和教師評優評先,評職稱的教學成績就脫了鉤,但在一線中小學校特別是在校長這一級就完全變了樣很顯然,減負阻力的根源來源於校長,減負之路很漫長,先過校長這一個坎

如果真的不再以學生考試成績和教師評優評先掛鉤,而且在素質教育大環境下,教學質量如何評價就成為了一個教育上的“博弈論”。在我看來,如果真的摒棄學生考試成績不論,應該從“學校文化建設、教師幸福指數、學生身心健康指數、學校課程設置類型、學校管理理念、教育教學環境、師資條件、不同科目的專業教師配備、學校信息體育藝術的成就等”幾個大類型去做綜合評價。

三,學生考試成績能代表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嗎

經過我300年的教育經驗得知,學生考試成績的好壞和教師的教學水平沒多大關係學生考得好成績離不開以下這些因素:學生本身是天才;學校環境條件的好壞;家長的素質能力和家教水平以及對學生教育的重視程度;教師教學教學水平;教師的人格魅力和管理水平;學生自身的付出等一些因素的影響。

“考試成績達不到鎮平均分,不得參加評優評先”是否合理?

此外,“嚴格的管理”和“題海戰術”,大力補課,強迫壓制學習等等也能讓學生考得好成績。筆者一大學同學,數學專業,其在該市區一鄉村小學教英語仍然能收穫全區第一的好成績,但其代表學校去參加課賽僅得到第四名的成績,按照他的話說“第四名連獎狀都沒有,跟我教學成績得全區第一的名次差距太大”。值得思考的是,在沒參加課賽之前,他還作為教學質量優秀者在教育局組織開展的教學質量分析會做經驗分享。

這足以證明,學生考試成績優異得益於教師認真負責人的教育教學態度和管理水平,卻不能直接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水平的高低。

四,學生考試成績達不到鎮平均分不的參與評優評先,這個規定是否符合科學依據?

教師評優評先,無非是為了評職稱和多拿點績效,因此上公開課,以及課賽,聽課評課,還有學生考得好成績無非是最重要的加分項目。但是,有些教師為了評優,評先,也會通過各種途徑去和權力領導相互勾結取得優勢。

因此,最後只能是根據學生考試成績來判定了。但是,很多教師為了學生考得更好的成績,而不惜叫學生在考試的時候互相串通,或者偷看書,或者在安排座位的時候動手腳等等,監考老師看見了也無可奈何。曾經有一位去別校監考的同事回來說看見其他學生明目張膽的扔字條,給抄看,作為監考教師卻無可奈何。

如果抓他們偷看,那又不想得罪那個學校的教師,畢竟大家都是在一個系統內,抬頭不見低頭見,況且大家都是一個地方的人。而且,就算抓住那些作弊的學生也不能拿他們怎麼樣,反而給自己自找麻煩。從這看,利用學生成績來跟教師評優評先,職稱評定掛鉤也存在相當大的不合理性,也不符合科學依據。

照此看來,最好是取消職稱制度,以及其他亂七八糟的評優評先活動,讓教師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教學的創新方式,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讓素質教育真正能推行下去,少一些折騰,這樣教育才能發展。如果遇到師德不規範的老師,可以直接辭退,這樣就保證了教師隊伍的良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