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型人格障礙:面對這樣的父母,一定很累吧!

邊緣型人格障礙:面對這樣的父母,一定很累吧!

酸會損傷任何與之接觸的物體,更能破壞存放自身的容器。而憤怒,如同酸一般,就是這樣一種既傷人更傷己的東西。

——馬克·吐溫

壹 情感吸血鬼

如果不知道邊緣型人格障礙,有些人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他從小生活的家庭是多麼的不正常。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伯恩斯坦給這類人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情感吸血鬼”,他說:“他們吸的不是你的血,而是你的情感力量”。

“在讀研究生期間,我就理解了這一本質的區別:使自己發狂的人患的是神經症或是精神失常,使別人發狂的人患的卻是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面對這樣的父母,一定很累吧!


成年子女在第一次讀到這種疾病的詳細描述時,往往都會淚流滿面,這並非難過,也非感動,只是給自己愛恨交織、極不穩定的童年一個定義,一種確認。

“我一直以為都是我做的不夠好”;

“我就意識到肯定有什麼不對,但我沒辦法確切指出是哪裡不對”;

“我只知道這種生活,我還以為這就是正常的”;

“小時候,我如履薄冰,但我不知道其他孩子的生活並不是這樣”。

貳 我們的界線就是受我控制

邊緣型人格障礙父母最突出的特點是界線會隨意的變動,經常是在過分強烈和過分虛弱間搖擺。

他們並不承認子女是獨立的個體,而將他們看作是自己的延伸,如果他們感覺到子女有自己的界線,情緒的洪流就會傾瀉下來,這是他們控制孩子的法寶。

邊緣型人格障礙:面對這樣的父母,一定很累吧!

1991年,克雷斯曼和斯特勞斯著在他們的書中《我恨你——別離開我》中精確的描述了這種情況, 在他們的訪問中,很多曾生活在這種家庭中的成年女子都表示,他們成長在一種令人迷惑又不可預知的氛圍中,他們永遠不知道會被稱讚還是會被責備,他們思考的最多的事情是怎樣得到父母的認可。

有時候,父母會表現的很“理智”,很多人回憶說,這段日子他們與父母的交往還比較正常,在那段時間,父母可能會鼓勵子女發展自我,但不久之後,他們就又會對此表現出極端的憤怒,他們的不滿也可能以更加隱秘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暗中破壞或是無故冷漠。

瑪麗今年50多歲,她還記得自己的父母有時候會鼓勵她多出去玩,母親會冷酷地說,“你怎麼沒有朋友呢?你需要加把勁兒。”

邊緣型人格障礙:面對這樣的父母,一定很累吧!

瑪麗在15~16歲的時候和中學裡的幾個女同學成為了好友。每次她在其中一個朋友家過夜,她的母親就會指責她說謊,說她以在朋友家過夜為藉口以便“和那些跟你攪在一起的小娼婦們在外面約會男人”。她的母親也拒絕開車送她去朋友家或者接她回來。“既然他們那麼喜歡你,就讓他們給你當司機吧。”

瑪麗至今都無法理解母親自相矛盾的行為:“做了,受責備;不做,也受責備。我真希望她把嘴閉緊,不要就交朋友的事發表一個字的看法。

邊緣型人格障礙:面對這樣的父母,一定很累吧!

她實際上並不希望我交朋友,她把他們當作是對於我們母女關係的威脅,儘管有時候她也清楚,一個‘“好媽媽”應當鼓勵女兒交朋友。但是,先指責我不交朋友然後又讓維持友誼成為不可能的事,這實在是太殘忍了。我瞭解有關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知識,但我是她女兒啊,已經過去30多年了,至今我都無法真正理解。”

叄 我不想讓自己錯,所以你必須錯

麗薩回憶說:我知道媽媽是擔心我的安全,但是當我跟她說,我是因為鞋子破了才導致回家晚了,我需要一雙新鞋的時候,她的表現就會很奇怪。她會突然暴怒:“你怎麼這麼自私,你沒看見我很節省嗎?”

“這讓我太害怕了,我會覺得是我錯了,不敢再跟她提任何要求。”

邊緣型人格障礙:面對這樣的父母,一定很累吧!

也許,媽媽並不是在埋怨孩子的自私,一方面因為孩子回來得晚自己很擔心,另一方面是在表達自己很累了,不想去買鞋。

但這樣的想法會讓她覺得自己很自私,她完全不能接受自己這樣,因此就要歸結為孩子很自私,讓她很生氣,是孩子的錯誤導致這樣的結果。

子女如果總是面對這樣的狀態,就開始積累不健康的內疚感,天平開始失去平衡,一端是在保護邊緣型人格障礙父母,另一端是在保護自己。

肆 靈魂拷問:我該怎麼辦?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或許我們沒有足夠的力量去保護自己,只能讓自己在父母的“狂轟濫炸”中瑟瑟發抖,而現在,我們已經是成年人,我們有自己的思想和力量去面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父母,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父母,那我們可以去建立自己的界線,至少讓自己活得舒服一點。

不論父母如何用言語說這是我們的問題,我們都需要就事論事的思考,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如果沒有,那麼父母的情緒就與我們無關。

邊緣型人格障礙:面對這樣的父母,一定很累吧!

在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父母的相處中,理清與父母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向父母申明自己的需求和界線非常重要,父母的情緒什麼時候會崩潰和爆發是無法預測的,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在父母情緒爆發的時候離開狀況發生的地方。

界線是自我與他人的交界線,也是我們保護自己不被傷害最後的底線。

Psy | 高小鬧鬧

參考文獻

[1]郭慧榮,肖澤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概念及臨床表現[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3(4):228-229

[2]金伯利.羅斯,弗雷德.弗蘭德曼.與內心的小孩對話:如何治癒你的童年創傷[M].王小亮,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7—22.

[3]楊燦,施琪嘉.大學生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親附類型及其父母養育方式的研究[J].上海精神醫學,2006(6):327-332.

[4]程輝,黃悅勤.人格障礙的遺傳度幾父母之間的交互作用[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10(8):585-587.

[5]侯逸華.邊緣型人格障礙人群對子女行為影響及其干預對策初探.教育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