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陰縣“五色扶貧”奔富路

山陰縣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脫貧攻堅、善做善成”的扶貧宗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認真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工作要求,緊緊圍繞紅色黨建、綠色生態、金色農業、白色乳業、黑色煤炭“五色扶貧”工作思路,團結和帶領廣大幹部群眾狠抓作風、強抓落實、真抓實幹,兌現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莊嚴承諾,筆酣墨飽地抒寫脫貧攻堅、決勝小康的“山陰答卷”。

“紅色黨建”激活內生動力

全縣將脫貧攻堅定位為最大的一項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堅持以黨建帶扶貧、以扶貧促黨建,不斷激活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秉承黨建強、發展強的幫扶理念,嚴格落實“一把手負總責,三級書記一起抓”的工作制度,緊盯脫貧攻堅任務清單,壓實責任,堅持每月深入所包鄉鎮、村不少於2次,組織召開脫貧攻堅調度會,指導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建立完善村級脫貧攻堅組織體系,逐戶建立脫貧工作臺賬,幫助貧困戶制定符合實際的脫貧規劃,協調解決存在的困難,確保貧困戶可持續、穩定脫貧。

開展“黨建+”幫扶脫貧工作,投入專項資金,在下喇叭鄉織女泉村進行了以打造原生態石牆、石路、石窯為特色的“石頭村黨建+脫貧文化陣地”建設。在吳馬營鄉黃草梁村,修建了籬笆牆、土板牆、石頭牆3種類型的大型牆體黨建+脫貧文化彩圖。在岱嶽鎮北王莊村,成立了“紅色黨旗、助力脫貧”文化陣地,將歷任村支書的脫貧工作成績通過展板在文化廣場展示。在玉井鎮東莊村,八路軍120師358旅司令部舊址的所在地,簇新的大禮堂、文化活動室及文化照壁,均成了紅色脫貧的重要陣地,不斷將紅色革命精神轉化為紅色脫貧動能。

在黨建帶動脫貧工作精神的感召與激勵下,全縣返鄉創業發展、能人帶動發展、群眾自覺發展已形成氛圍。據悉,2018年全縣脫貧成果顯著,退出貧困人口154戶343人,貧困發生率為0.009%,圓滿完成了年度減貧任務,並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

“綠色生態”打造宜居環境

全縣堅持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補齊環保短板,解決生態難題,在打造宜居環境的脫貧路上,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脫貧攻堅“雙贏”。

脫貧攻堅,生態宜居是關鍵,山陰縣就是朔州市深入推進生態振興的一個縮影。以產業扶貧、退耕扶貧、管護扶貧、造林扶貧為主要抓手,組建了23家造林扶貧專業合作社,成立了26個由扶貧人員組成的綠化專業隊,為貧困人口提供了70多個造林地管護崗位。按照“兩山兩區”生態綠化佈局,實施綠水、青山、藍天、淨土“四大行動”,不斷推進“西山生態林、南山經濟林、川區防護林、城區景觀林”生態綠化工程,完成整體營造林5萬畝。紮實開展桑乾河“清河行動”,投資1.8億元實施“七大攻堅戰”23類、34項治理修復任務;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工程”,完成集中供熱改造戶38戶、“煤改氣”4078戶,與採煤沉陷區簽訂搬遷協議2058戶,讓綠色成為了山陰縣最鮮明的底色。

“金色農業”引領產業振興

全縣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實施“一村一品一主體”和“8311”產業扶貧項目,構建“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特色產業體系,努力實現“經營主體不漏村、產業扶貧不漏戶、精準脫貧不漏人”,以農業引領全縣產業振興。

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按照“調優結構,以畜定草,草畜結合,以草促牧,以牧富民”的發展思路,緊抓糧改飼試點縣和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結構調整先行區的政策機遇,大力實施雜糧、牧草、蔬菜、中藥材四大產業振興工程,種植雜糧25萬畝,優質牧草20萬畝,特色露地蔬菜3.8萬畝,中藥材種植5000畝,滲水地膜穀子6萬畝。加大對有機旱作農業連片規模種植基地的扶持力度,重點建設合盛堡黃花梁富硒有機旱作農業種植基地、七里溝旱地穀子種植基地等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支持“雁門香”、“塞外火山土”富硒小米品牌的註冊上市,助力“中國富硒小米之鄉”申報成功;扶持鑫霏農業、惠牧源聯合社、朔煤燕麥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種植戶的生產銷售無縫隙對接。因地制宜,實施退耕還中藥材工程。以市場為導向,選擇適宜的設施蔬菜類型及特色蔬菜產品,實現農產品就地轉化、就地增值,切實增加貧困戶收入。

“白色乳業”創新脫貧模式

全縣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百企千村產業扶貧號召,設立扶貧週轉資金,改進資產收益模式,創新幫扶脫貧思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強大帶動作用,以古城乳業集團有限公司和泰和牧業合作社為基地,採取“公司+合作社(養殖園區、種草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成立了農牧一體、互助合作、良性循環的現代化農業綜合園區,走出了一條“園區牧場化、種養機械化、農牧一體化”的特色現代農牧業發展之路和基地農戶脫貧致富之路。

充分發揮先鋒企業的帶動作用,全力推進國家“糧改飼”試點落地,以合同保護價訂單收購基地農戶種植的優質牧草,帶動基地農戶戶均增收。根據建檔立卡貧困村的實際情況,在專家教授專業指導下,統一引進燕麥良種,簽訂《產業扶貧基地燕麥收購協議》,嘗試發展飼料用燕麥種植。按10%保底分紅的方式,吸收四個鄉鎮的專項扶貧資金,用於生產線項目建設,向貧困人口支付股息紅利。從各村抽調34名貧困勞動力成立了山陰縣朋齊衛生清潔隊,定期提供垃圾清運服務,由公司每年支付勞動報酬。主動為基地內有意向發展奶牛養殖、收草種植的貧困戶每戶提供5萬元的扶貧貸款的幫扶措施,幫助貧困戶實現年增收。

“黑色煤炭”助力村容改善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全縣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抓手,大力實施助力脫貧攻堅,改善人居環境民生工程。縣8家煤炭企業按照“五化”(綠化、美化、硬化、亮化、文化)創建標準,主動提供助力資金,為改善村容村貌、戶容戶貌捐款1650萬元,對各村莊主要道路兩側牆體進行粉刷美化的同時,刷寫了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文明創建、脫貧攻堅等內容的文化宣傳牆,繪製牆畫,書寫牆體標語,完成5座垃圾轉運站建設項目。助力實施2019年“四好農村路”縣鄉公路改造項目,完成建制村改造135公里,養護提質改造142公里。實施農村飲用水氟超標集中連片改水工程,實現供水入戶和水量計量全覆蓋。新建及改造10千伏北郭線1條35.2公里,改造張家堡等7個村配電網。繼續實施建設村內汙水管網鋪設及配套相應的汙水處理設備為主的農村生活汙水綜合利用一期工程,不斷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體現當代優秀企業的社會擔當。

全縣按照“已脫貧的要鞏固、未脫貧的要攻堅、整體上要提升”的工作思路,大力實施“五色扶貧”工程,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上再給力,在補齊短板問題上再用功,在建立長效機制上再突破,在貧困村提質上再加勁,在扶貧政策保障上再跟進,高標準、高質量引領全縣貧困農民同步進入小康社會。

(文 呂建全 武麗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