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五位哲學家,五次思想的顫慄

【欣赏】五位哲学家,五次思想的颤栗

哲學的“知”基於“科學”的“知”,但又超越甚至“高於”科學的“知”。

所謂“高於”,不是說哲學的“知識”在“天上”,而是說它是一切無論是天上還是地上的具體知識的“根基”或“基礎”,雖不能成為人人同意的“知識”形態,但卻構成我們一般去求取真知的普遍有效的方法論

人的卓越與高貴,不是天生,不靠出身,而仰賴於我們自身精神品質或靈魂品質的高貴。我們每個人的血液中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哲學的基因,兒童天生就像哲學家。

生活的艱難與困苦,往往把人拖累在為麵包而奮鬥的旅程中,使人壓抑並泯滅其天性中的哲學需要。但,我們是需要自覺認識到哲學的需要並將哲學需要自覺地予以呵護和涵養

1

【欣赏】五位哲学家,五次思想的颤栗

亞里士多德人的本性在於求知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的第一句話是:“每一個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亞里士多德用這一格言來說明哲學的起源。與這句格言相類似的一句格言是:“哲學起源於閒暇和詫異。”

亞里士多德解釋說:人出於本性的求知是為知而知、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動,不服從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學問。

哲學的思辨最初表現為“詫異”,詫異就是好奇心。最早的哲學家出於追根問底、知其所然的好奇心,對眼前的一些現象,如日月星辰、颳風下雨等,感到詫異,然後一點點地推進,提出關於宇宙起源和萬物本源的哲學問題。

從事哲學活動還必須有“閒暇

”。設想,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在為生計而奔波,哪還會有時間去“詫異”?在古希臘,哲學家多為貴族,他們不必為生計操勞,因此才能從事純思辨活動

海德格爾也說,如果非要追問哲學的用途,我寧願說:哲學無用

但求知是人的本性,人類不會先衡量一門學問是否有用再去決定是否繼續思考下去。同樣,哲學也不會因為“有用”和“無用”而被人類有所取捨,實際上,你每時每刻都生活在哲學之中,人說到底就是“哲學的”存在。所以說,哲學永遠不會消亡,因為人不能否定自己的本性。

2

【欣赏】五位哲学家,五次思想的颤栗

芝諾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

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芝諾是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有一個故事:一次,一位學生問芝諾:“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呢?”

芝諾順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並指著這兩個圓圈說:“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們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們多。這兩個圓圈的外面就是你們和我無知的部分。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接觸的無知的範圍也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在這個哲學故事中,芝諾把知識比做圓圈,生動地揭示了有知與無知的辯證關係。

一個人有了一定的知識,接觸和思考的問題越多,就越覺得有許多問題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相反,一個人缺乏知識,發現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低,就越覺得自己知識充足。

3

【欣赏】五位哲学家,五次思想的颤栗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赫拉克利特,辯證法的奠基人,他認為,火是萬物的本源,整個世界,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永不停息燃燒著的火焰。由此,他得出了“萬物皆流,無物常住”的結論。

河水川流不息,當人們第二次原地踏入這條河時,碰到的水流已不是原來的水流了。因為萬物皆變,此河流已經不是彼河流了。不錯,一切都在變化,很多事情根本無法回到過去,與其對著逝去的河流空自悲切,還不如珍惜現在,把握現在。

我們很少想到我們有什麼,可是總想到我們缺什麼。”叔本華的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質。

4

【欣赏】五位哲学家,五次思想的颤栗

波普爾

如果我們過於爽快地承認失敗,

就可能使自己發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於正確

波普爾是20世紀著名的科技哲學家。他對歸納法發出了質疑。

  • 休謨曾提出,我們見到太陽每天都會升起,但並不能確定太陽明天也會照樣升起。

  • 波普爾說,既然無法證明太陽明天會升起來,那麼我們只能假設一條理論,認為太陽會升起。如果太陽第二天沒有升起,那麼這條理論就是錯誤的。然而,直到太陽不升起的那一天之前,這條理論仍不能被證偽(證明是假的)

  • 波普爾由此推出科學理論的劃分標準:若某理論可被證偽,這理論即是科學的

因此,只需要一隻黑天鵝就足以推翻“凡天鵝都是白的”這一結論。於是,波普爾從歸納法的不可靠性,得出了科學的可貴性:科學知識不等於真理,科學知識只是猜想

科學的特點就是它可以被證偽,科學正是因為能夠被不斷證偽而不斷髮展。惟有科學能夠通過不斷證偽而步步逼近真理,而科學家真正的使命也就在於努力去證偽自己的理論,而不是設法最終證實它,因為真理只能不斷逼近,而不能最終達到

5

【欣赏】五位哲学家,五次思想的颤栗

畢達哥拉斯和諧就是一切

畢達哥拉斯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和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非常重視數學,認為數是世界的本源,企圖用數解釋一切

因為,有了數,才有幾何學上的點,有了點才有線面和立體,有了立體才有火、氣、水、土這四種元素,從而構成萬物,所以數在物之先。

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和規律都是由數決定的,都必須服從“數的和諧”,即服從數的關係。數學研究在他那裡並不是或主要不是解決衣、食、住、行的手段,而是探索“宇宙的本源”這一超感官對象的有效途徑。

可見,對現實生活最有功利價值的科學,起初並不產生於功利慾求本身。

【欣赏】五位哲学家,五次思想的颤栗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歡迎來稿】

編 輯:張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