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聰明人來說,每天都是“讀書日”

世界讀書日

2019.04.23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讓我們再次聚焦閱讀。如今,閱讀已不再僅僅是打開一本書,科技發展,讓閱讀的世界無比寬廣,出現更多可能。

數字化閱讀成主流

對於聰明人來說,每天都是“讀書日”


不久前的2019中國數字閱讀大會上傳來消息——2018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4.32億,人均數字閱讀量達12.4本。中國數字閱讀市場規模已經達到254.5億元,其中,大眾數字閱讀佔比超過九成。

據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國民綜合閱讀率為80.8%,數字化閱讀方式包括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6.2%。

調查還發現,有超過半數的國民傾向於數字化閱讀方式。

“如今,我們已經身處‘一屏萬卷’的數字閱讀時代。”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長馮士新說,數字閱讀作為全媒體時代的新型閱讀方式,從應運而生到蓬勃發展、蔚然成風,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閱讀體驗和精神文化生活。

閱讀,不再只是白紙黑字

對於聰明人來說,每天都是“讀書日”


從木牘、竹簡、縑帛、紙張到數字化載體,閱讀介質的變遷重塑了各個時代的閱讀生態。

翻開一本秦兵馬俑畫冊,屏幕上立即展示各種秦俑立體造型;戴上VR眼鏡閱讀一本關於航天的圖書,宇宙飛船近在眼前;手機端下載APP,機器人開始為孩子朗讀智能繪本……日前在杭州舉辦的第五屆中國數字閱讀大會上,5G、人工智能(AI)、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雲計算等新技術紛紛亮相,充分展現了未來閱讀的無限可能。

業內人士預測,隨著5G技術落地、虛擬技術提升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數字化閱讀將向智慧化方向發展。

對於聰明人來說,每天都是“讀書日”


聽書,也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數字閱讀方式。據知識服務應用得到APP發佈的數據顯示,到今年4月22日,他們為1754本精品圖書製作了導讀產品“每天聽本書”,共生產了877小時的音頻,用戶累計聽書2.72億次。而按傳統閱讀速度,以每本書20萬字計,讀完這些書大約需要1.2萬小時。

名家談閱讀

對於聰明人來說,每天都是“讀書日”


近日,新華網文化頻道採訪了史學家閻崇年、主持人白巖松、網絡文學作家唐家三少、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等名家,從他們的不同視角來解讀閱讀在當下的價值和意義。

閻崇年:讀書貴恆、貴悟、貴行

讀書的態度和類型是多元的,基本可歸納為六種:功利型、勵志型、修身型、休閒型、研究型、治國型。不同讀書的需求、類型、態度和方法,都有可取之長,也有不足之短,不應非此即彼,應該互相借鑑,更應彼此關照。

閻崇年分享了他讀書生活的三條體會:一是讀書貴恆,養成讀書習慣,終生手不釋卷;二是讀書貴悟,要善於思考、讀出頓悟,昇華到新境界;三是讀書貴行,應當既重讀書、又重踐行,亦知亦行,知行合一。

白巖松: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習慣

“我們下大力氣做的閱讀推廣,是針對誰的?”白巖松坦言,閱讀推廣對於成年人來說收效甚微,重點是今天的孩子們能不能養成閱讀習慣?他認為,要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習慣既需要引導,有時候也需要強制。

閱讀的好處是什麼?白巖松說,讀書不僅能讓個人變得更加優秀,也能讓我們的民族更加理性。對個體來說,讀書讓我們得到了樂趣和進步,但最重要的是,讀書還給了我們面對世界的正確態度。

唐家三少:一定要多寫正能量的作品

唐家三少回顧了自己從9歲起開始看長篇小說的閱讀生活,他說他生命中的七分之一是在閱讀中度過的,閱讀帶給他的幸福感無可比擬。

上世紀90年代末,從事互聯網工作的唐家三少敏銳發現了網絡文學選擇性、便利性的優點,網絡閱讀的共享和便捷吸引了他,從2004年投身網絡文學創作的他,15年來幾乎從來沒有斷更過。

他說:“作為一名作家,首先要讓讀者經常看到你的文字,再者一定要多寫正能量的作品。衡量作品是否正能量有一個最簡單的標準,即你自己寫的東西是否敢給自己的孩子看?”他如此表達自己的創作觀。

唐家三少認為,閱讀是當前青少年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問題,他推薦大家讀網絡文學要去正規的文學網站,閱讀年輕、積極、綠色、勵志、向上的作品,這既是他想通過自己的作品傳達的,也是想寄語當代青年朋友的。

魏玉山:閱讀的喜悅與憂傷

魏玉山在接受新華網文化頻道採訪時介紹,2008年至2018年間,我國綜合閱讀率從69.7%增長到80.8%,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從24.5%增長到76.2%,這說明讀者人群在不斷擴大,是閱讀的喜悅。但閱讀普及與發展成果的另一面顯示的是讀書的“憂傷”:在閱讀率不斷攀升的背景下,深度閱讀的人沒有增長。他分享了關於圖書閱讀率、人均讀書量、平均每天讀書時間、家庭平均藏書這幾個指標在10年前和當今的數據——我國國民2007年平均每天讀書時間為61分鐘、2018年這一時間減為19.81分鐘,反映了讀書不容樂觀的狀況。時間都去哪兒了?魏玉山繼續用數據告訴大家,時間到了“手機和互聯網”上了:2009年、2011年、2018年人均每日手機閱讀和互聯網閱讀時長分別為:5.52分鐘、31.34分鐘,13.53分鐘、47.53分鐘,85分鐘、65.12分鐘。

魏玉山提出讀書要廣閱和精讀相結合,迴歸理性態度:不被排行榜左右,不被流行吸引,不被大數據畫像,不被算法設計。

文|根據網絡資訊整理

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