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讀書無用,關鍵是你是否具備使學習有用的能力

讀書有沒有用,是老問題。

別再說讀書無用,關鍵是你是否具備使學習有用的能力

很多人批駁“讀書無用論”,但都沒有批到本質。讀書無用論的本質是,學習者不具備使學習有用的能力。最明顯的是,仍然有太多人沒有對“讀書”進行分類。

熟讀唐詩三百首,但我依舊牙疼,所以讀書無用;研讀高等數學,但我還是不幸福,所以讀書無用;讀過托爾斯泰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但領導還是不喜歡我,所以讀書無用;讀了MBA(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但月薪還是不到一萬元,所以讀書無用。

有的書是“顏如玉”,有的書是“黃金屋”。你在“黃金屋”裡細細找了3圈,說根本沒有“顏如玉”,你很失望。這不是書的問題,這是緣木求魚。就像你向皮膚科醫生諮詢了一天,然後抱怨你兒子的感冒一點兒沒好。

讀數理化可以益智,讀文史哲可以怡情,讀本科課程可以訓練思維方式,讀研究生課程能掌握科學方法。有些書是為了興趣而讀;有些書是為了拿到證書而讀,適合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

如果不會燒菜,那就去讀菜譜;如果總是跟人鬧彆扭,那就去讀與溝通相關的書;如果買不起房,那可以去創業,同時讀讀“如何經營一家飯店?”“如何做好市場?”“怎樣服務好客戶?”這一類的書。有些書讀來是為了解決問題或者提升能力,我們稱之為“致用類閱讀”。

別再說讀書無用,關鍵是你是否具備使學習有用的能力

所以,讀書之前應該先確認自己的目的,然後選擇不同的書,並使用不同的讀法。比如,致用類圖書就不用在乎是否讀完,是否理清了作者的邏輯、知識脈絡,而應該拆為己用,聯繫個人經驗加以運用(至於原書的體系,並不重要。讀致用類閱讀的關鍵是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而小說或詩集,正讀或跳讀都無所謂,懂或不懂也無影響,沉浸其中,物我兩忘,一個閒適的下午就這樣消磨過去,比看電影開心,比旅遊成本低,本身就是無用之用,又關乎什麼“讀書無用論”!

古代有人生病了,不論啥病——頭疼了、手斷了、消化不良了——都送到醫館,找同一個大夫用同一套“望聞問切”來瞧病。現代醫院就不是這樣,你到醫院一層大廳的諮詢臺詢問“我要看病,哪個醫生最厲害”,對方一定不是直接回答你的問題,而是先問你的症狀。

從全科到分科,從籠而統之到分門別類,這是一門學問進化的必然。

讀書和學習也是。想想看,為了通過考試而讀的書,為了消磨時間而讀的書,為了博聞強識而讀的書,為了解決問題而讀的書……怎麼可能用一樣的閱讀方法?

當發現讀書無用時,有人因此嘲笑學習,有人因此指責讀書這件事,還有人抱怨內容太晦澀、太淺顯、翻譯質量太差。這些問題也許客觀存在,但這些指責和抱怨忽略了最需要對學習結果負責的人——學習者本人。

別再說讀書無用,關鍵是你是否具備使學習有用的能力

讀書有用還是無用,關鍵在於學習者是否具備使學習有用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