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是怎樣的?

謝欣桐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中國思想史上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文化事件:孔子問禮於老子。據說當年孔子為了學習周禮,專程前往周朝的都城,並在那裡向老子請教。這兩位中華文明的古聖先賢親切會面,友好交流,老子親切地教誨孔子,而孔子則給予老子極高的評價,將他比作龍,稱為神人。

但是,歷來也有很多學者對這個故事提出了質疑,那麼此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這個故事主要有兩個來源:《史記》與《孔子家語》。司馬遷在《史記》的《孔子世家》、《老子韓非列傳》中均描寫了孔子在周國會見老子,接受老子教誨的故事。《孔子家語》中的記載與《史記·孔子世家》類似,記載了孔子前往周國學禮,到了都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訪老子。

除了這兩本書之外,另一本先秦道家經典《莊子》中也記載了孔子見老子的事。不過《莊子》這部書總是喜歡用寓言來闡發自己的思想,書中描寫的孔子大談道家學說,儼然是一位道家人物,而不是儒家創始人。《莊子》寫孔子向老子請教的也不是禮,而是道。因此,居士我認為,《莊子》中記載的孔子向老子問道的故事,是莊子的一個寓言,不足以被我們採信。

那麼,《史記》與《孔子家語》中的記載真實可信嗎?居士我認為,這兩本著作的記載都不一定可靠。

《史記》當然是一部偉大的史書,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的價值是任何人都無法否定的。但是《史記》這本書並非毫無錯訛,特別是在涉及歷史久遠的事件時,《史記》的記載就不那麼可靠了。在司馬遷的時代,其實人們已經不能夠確定老子的生平事蹟了,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了三位可能是老子的人:老聃、老萊子和太史儋。雖然司馬遷對於老聃的記載最為詳細,但也沒排除老萊子和太史儋是老子的可能性。所以,《史記》中“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的可靠性是值得懷疑的。

《孔子家語》顧名思義,是孔子家族、孔子的後世子孫蒐集整理的有關孔子的文獻資料。因為《孔子家語》並不是第一手資料,所以其可靠性並不太高。自古以來就有學者認為,流傳的《孔子家語》中的大部分內容是漢末王肅偽造的,因為《漢書·藝文志》記載《孔子家語》共二十七卷(一般一卷即是一篇),而王肅註解的《孔子家語》卻有四十四篇之多!更耐人尋味的是,拿出四十四篇《孔子家語》的人是孔子的二十二世孫孔猛,而孔猛正是王肅的學生。

當時王肅對鄭玄的經注不滿,而他所作的註釋故意標新立異,反對鄭玄的說法。在兩種學說相持不下之時,王肅“巧合地”從孔猛那裡得到《孔子家語》,而書中的內容又“巧合地”跟王肅的說法完全符合,這種巧合使得《孔子家語》的真實性受到了極大的質疑。

記錄孔子言行最為權威的典籍是《論語》。《論語》中確實記載了孔子去周國學習禮的經歷,卻沒有一個字提到老子。《論語》是孔子弟子親自記錄的孔子言行,真實性不必懷疑。如果孔子真的見過老子,還對老子評價如此之高,那麼《論語》中是不會缺失這一重要事件的。

看來,孔子見老子之事更像是一個傳說故事。不過,\t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錢穆先生則提出了另一個有趣的觀點:孔子確實見過老子,不過不是老聃,而是老萊子。錢穆先生認為,這件事在《論語》與《莊子》中均有記載,可以相互印證。

《論語·衛靈公》中說,在孔子周遊列國的旅途中,有一次子路與大部隊走散了,他在尋找孔子一行人的過程中,看到路上有一老者挑著耘田的工具(荷蓧丈人)。子路便詢問這位老者,問他有沒有見過夫子(老師,也就是指孔子),老者毫不留情地諷刺孔子,他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誰是夫子啊?”說完便開始耘地鋤草。不過老者心地還是很善良的,他見子路迷路無處可去,便在幹完活後把他領到家裡殺雞招待,留他住了一宿。第二天,子路找到了孔子,向孔子訴說了遇到老者的經歷。孔子說這老者是位隱士,讓子路再回去尋訪他。當子路返回老者家中時,發現老者已經出門,因此沒能遇上。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錢穆先生認為,論語裡記載的這位荷蓧丈人,其實就是《莊子》與《史記》中提起過的老萊子。因為“萊”字意為“鋤草”,所以“老萊子”的字面意思是“鋤草的老人”,錢穆先生據此猜測,“老萊子”不是一個真實的姓名,而是指稱《論語》中這位挑著耘田工具的老者,也就是荷蓧丈人。孔子認為這鋤草老漢是個隱士,而先秦時代很多道家人物,包括老萊子在內,都是隱士,所以荷蓧丈人和老萊子的身份是相符的。

在先秦時代的著作中,如果寫到一個不知名姓的人,往往會根據當時的情景給他取一個相關的稱呼。有一天,孔子在楚國的街上坐著車,當地的一名狂士迎著孔子的車走過來,嘴裡還唱著歌諷刺孔子。孔子一聽,這個人很有水平,於是下車想與他交談,此人卻遠遠避開了。《論語》中記載此人叫做“接輿”,顯然這也是個虛構的稱呼,因為“輿”就是車,“接輿”就是“迎著車走來”,指的正是這位狂士的行為。

所以,錢穆先生將“老萊子”和“荷蓧丈人”等同起來,也算合情合理。

《莊子》一書中也記載了孔子見老萊子的故事,可以同《論語》中這個荷蓧丈人的故事相互印證。《莊子·外物》中說,一天老萊子的弟子出去砍柴,遇到了孔子。老萊子聽說此事後,便讓弟子把孔子喊來,很不客氣地將孔子訓斥了一頓,他說,孔子的學說會變成萬世的禍害:

夫不忍一世之傷,而驁萬世之患,抑固窶邪,亡其略有弗及邪?及惠以歡而驁,終身之醜,中民之行進焉耳,相引以名,相結以隱。與其譽堯而非桀,不若兩忘而閉其所譽。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

《論語》中的荷蓧丈人,與《莊子》中的老萊子,對於孔子的態度是一致的,他們都不認同孔子的學說,都對孔子進行了諷刺。

因此,錢穆先生認為,《莊子》中描寫的孔子見老萊子的事情,很可能就是以子路見荷蓧丈人之事而創造的。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了三個可能是老子的人:老聃、老萊子和太史儋。在戰國末年到漢初這段時間裡,人們已經分不清老聃與老萊子,也許他們因此將孔子弟子子路見荷蓧丈人(也就是老萊子)的故事,漸漸同孔子去周國學禮的故事混淆起來,變成了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當然了,由於史料的缺失,錢穆先生的這一說法也只是一種推測而已,缺乏確鑿的證據。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查看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


南宮敬叔對魯國君說,我想與孔子去周地問禮。

魯君就給他們準備了一輛車,兩匹馬,還有一個僕人跟隨服務。

到了周地,兩個人見到了在周王室圖書館任館長的智者老子,相談甚歡。

臨別的時候,老子對孔子說,我聽說為友人送行,有錢人喜歡送給別人錢財,賢德的人則喜歡送給別人金石良言。我官不大,也沒有錢財,我既然負了一個仁者的虛名,所以願意送給您幾句臨別贈言:世界上有很多人,很聰明,也能夠深思明察,但卻常遭到厄運,甚至幾乎葬送性命,都是因為喜歡多嘴多舌好議論別人;有些人學問淵博,見多識廣,但卻常常危難加身,都是由於喜歡揭發別人的短處,讓人難堪。做人子女的都應該心存父母,不能只想到自己;做臣子的應該時時處處想著君主,不能只顧及自身利益。

孔子從周地返回魯國後,學問日深,影響日大,投師到他門下的弟子也日益增多。

從老子給孔子的臨別贈言看,老子的觀點與孔子《論語》中的觀點大致相似,有生活感悟,有世態人情,有人生哲理,都很有深度,很有溫度,並不是印象中的不食人間煙火,超脫厭世。

老莊哲學與孔子哲學其實是相通的。

《世說新語》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三國孔融十歲時隨父親來到洛陽,當時司隸校尉李元禮是當代名士,每天府中都高朋滿座。

李元禮也高傲得很,沒有才能和名氣的人一概不接見。

孔融想見李元禮,他來到李府門前,對守門的門衛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麻煩給我通報一下。

李元禮聽說是自己的親戚來了,連忙讓人接進府中。

坐下後,元禮望著眼前這個十歲的小大人兒覺得挺好玩兒,就問他,你說你與我是親戚,咱倆到底是啥親戚呀?

孔融不慌不忙,說,當年我的先祖孔子曾經到周室拜見過您的先祖李耳,有一段師生之誼,說起來我們兩家還是通家之好呢!

李元禮與眾賓客對孔融的回答無不稱奇,這孩子太聰明瞭。

另外,老子告訴孔子的兩句話,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實在是老於世故之語。

在專制獨裁社會里,比別人看問題看得透徹又忍不住好發議論或者揭露別人之惡者,下場都極悲慘。三國楊修、孔融都是典型例子。

什麼時候老子這兩句話沒有效驗了,人們再不會為鹽論獲罪了,也就是真正法芝社會到來的標誌。


梅軒讀史記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了兩個不同的“老子”,都是楚人。

一是“楚苦縣歷鄉里仁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之史也”,“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的老子。

二是“或曰:老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的老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了孔子問孔於老子,“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古骨皆朽矣,獨其言在耳。,,,,”。孔子回去,對學生曰:“,,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問題在於,孔子問禮於老子,此老子究竟是哪一個老子?是寫上下篇《道德經》五千言的老子?還是“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的老子?

顯然,與孔子同時的老子,孔子才能問禮於老子。

而寫《道德經》的老子,《史記》並沒有有“與孔子同時雲”之說,也就是說,孔子問禮的老子,不是寫《道德經》的老子。

顯然,“與孔子同時”的老子,是著書十五篇的老子。

不過,《史記》的“或曰”,說的比較含糊,畢竟司馬遷離孔子與老子同時之時已有五百年了,且沒有確鑿的文字記載。


有話少說


從《史記·老子列傳》來看,關於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述很簡單,但莊子在他的《天運》一文中,其記述又太龐雜,大體意思是:

孔子前往周都,專程與老子探討禮制方面的國學,並極力宣揚自己開創的仁義理念。老子說:“你所詢問的禮教,倡導它的人及其留下的典籍,就像他的骨頭一樣,都已經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論我還記得,也無非是 君子時來運轉就駕豪車做官為宦,時乖運蹇就蓬草般隨風倒垛……如果希望天下不至於喪失本來的質樸,你完全可以依風而行,執德而闕,又何必像打著鼓去找迷失的孩子般,急匆匆地吹捧仁義呢? 白天鵝不是天天洗才白,烏鴉不是天天染才黑……黑色和白色的本質一樣,不值得分辨;聲譽和榮寵都屬過往雲煙,沒有必要張揚………溪水乾涸了,魚兒依偎著彼此 靠唾沫相互溼潤,又哪如暢遊江湖彼此相忘……我聽說,越是善於經營的富商,越像沒有什麼儲藏的貨物;越是德望高大的君子,越像天然一副愚拙的模樣。(所以希望你),放棄自己的驕氣和過多的慾念,放棄自己做作的神態和過份的志向,這些對您將來都是沒什麼好處。我能告訴您的,也就這些罷了”。

……孔子見過老子之後,一連三天 一言不發。弟子們試探著問他:“先生聽老聃說了什麼?您對他有什麼規勸嗎……?”。孔子對他們說:“鳥,我懂得它能飛;魚,我懂得它能遊;獸,我懂得它能跑。我何嘗不明白,對於會飛的鳥可以用弓箭去射它,會遊的魚可以用繩絲去釣它,會跑的獸可以用網罟去捕它。但是,我見到的老聃大概是龍!他散開來則成文釆,合起來則乘駕雲霧而翱翔在陰陽之間。我的嘴一直張著沒有合攏,哪能對他有什麼規勸啊!”……

想了解更多“子見老子”的故事,可以看《莊子·天運》等古文


來取笑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有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不以為然,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云云。

孔子叫老子批評了一頓,回去告訴弟子,吾今日見老子,猶見龍邪。

結果麻煩了,世之學老子者皆絀儒學,儒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


趙日金141


孔子問禮與老子,不專心聽講,也許由於底子太差,聽不懂,卻想著如何控制老孑,這也許反映出人有原始想控制奴役別人的想法,這種想法成為儒家在後來國家正常管理中參進了這種人原始奴役別人的思想,也是儒家詬病所在,缺對人性,管理者人性的客觀認識。

老孑罵孔孑的內容,也反應出孔子還沒佔在完全客觀理性的角度,科學看待問題。


中上行


聖人於聖人之間演了一出道和道的戲,各說個道,看似兩個人的觀點不同分歧很大,實則是讓學道者得到不一樣的答案。從中悟道隱藏的道理。


歸來雲朵


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孔子問禮於老子不過是對自己的懷疑和想得到肯定而已。


誠信有度22


道德高尚的人,當然願意找道德高尚的人交談,有共同語言。


張學紅871


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在《史記》、《莊子》、《禮記》中都有記載,有各種不同的版本,有興趣的可以去查閱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