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什麼反對孔子的仁義?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不應該是反對,而是反動,即把思路往相反的方向走,獨闢蹊徑也。

孔子吾從周,所以想治病救人,開的藥方自然是驗方,無非是進行量或性的調整,三皇五帝那麼偉大,文功武治可為世則,世之亂猶病人不遵醫囑也。

老子以為世界好好的,自耕自織自護自衛,雞犬相聞也是雞犬聞(汝聞我聞無差別),老死不相往來(來往照樣生死),聖呀智呀都不過沽名釣譽,徒增煩惱耳。

孔子以為可治,老子以為不治。



我是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有人從道德經開篇的兩句話:“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就一口認定老子是反對仁的。那我只能說你真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我們可以看看老子認為什麼是仁,我們先看看道德經中老子怎麼說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有以為。下德有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一般認為老子的這段話意思是,上德是按照道的法則去辦事,有德行而不帶有任何目的,下德是按照德的標準去辦事,而標榜自己是有得的人。簡單來說就是有名無實。而仁義禮也都是這個意思。

但我的理解卻是:做事不要刻意,如果刻意了就落了下乘,要遵從內心。內心是什麼?當然每個人的內心都不同,但是聖人的內心就是道。就像第一句話所說的,上乘的道德是遵從內心,不用刻意所作所為就符合道德。下乘的德是刻意的讓自己所作所為都符合所謂的道德,其實這樣已經是失德了。有一句很好理解的話可以做個對比,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雖然老子不是這個意思,但是可以作為對比去理解。


道德經是很難理解的一部書,因為道德經是一部哲學書,而不是簡單的敘事或者描景。哲學這玩意就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的東西。所以只翻譯一個德,在類比前面德後,仁,義,禮就很好理解了。

老子認為在失道後,就要用德了,就要用仁了,而失仁後就要用義了,而仁義都失去了,就要用禮來約束了,如果連禮都崩潰了那就天下大亂了。禮是什麼?是規矩,就是如果你不遵守就強迫你遵守。就是所謂的: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禮已經是最後的底線了,說明這個時候忠信已經非常淡薄了。這就是所謂的:“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老子認為德是人擁有遵從自然法而做事的品質,而仁是有這種品質的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而刻意的標榜自己的仁義,那是假的,就像天地生萬物,並不會表現出對誰有便愛,也不會對誰有厭惡,它只是按照自己自然規律該有洪水就有洪水,該有雨露就有雨露。聖人也是按照社會律法,對待任何人也是按照自然法則,該懲罰的懲罰,該賞的賞賜。

那麼問題來了,聖人並不是像割韭菜一樣,一茬又一茬的出現,實際上按照老子的標準甚至連一個聖人都沒出現過。沒有一絲感情的人,那只有天地了。



所以老子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操作起來實在是困難啊,從這點來看老子實際上是理想主義者,但是孔子就相對現實多了。你不需要是個聖人,你只要表現的像一個聖人就好。而仁是聖人表現,那麼給你規定好哪些是仁,哪些是不仁,這樣操作性就很強了。實際上這還是老子認為的不仁,但是對於人來說你已經不能要求的更多了。雖然操作性強了,但是也有很多副作用,那就是太多人表裡不一,這就是我通常所說的假仁假義。

所以老子所並非反對仁,而是老子認為的仁和孔子認為的仁根本就是不同的。老子太理想,孔子很現實,但是想法很理想,大多數人都只能做到在人前表現的像聖人,但是在人後表現的很小人。


漁耕樵讀


老子為何要批判孔子的仁義?

因為孔子講的是小仁小義。他的仁義是假的,是用來欺騙和愚弄民眾的。他的仁義就好像是魚餌一樣把民眾釣起來。

所以老子說:故大道廢,安有仁義,智慧出安有大偽,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有貞臣。

老子講道,上下愚賢都是一樣。整個社會渾然一體,沒有等級之分。

但是孔子和老子相反,他是非要給你分出一個封建等級。他的仁義就是給統治者用的,核心思想是克己復禮。但是實際操作中,要下面克己,上面復禮。你越是往上爬,上面風景就越好。

這就破壞了道家的大道!

所以老子說:故大道廢安有仁義?

實行老子的道,每個人自己的勞動供給足以養活自己和家人,勞有所得,每個人都富足滿意。

而儒家就是告訴你,這田是他儒家的,這山是他的,這河也是他們的。然後你在他們的土地上勞動需要交租,他們拆了你的屋,牽走你的牛,拿走你勞作一年的收穫。這個時候你勞無所得,家破人亡,倒在路邊奄奄一息就快要餓死了。他就從你創造出來的財富里拿出來百分之一給你吃,讓你不至於餓死。這個就是他們所謂的仁義!

這個真的是仁義嗎?當然不是!

但是他問你你吃了他的餅,幸福不幸福?他仁義不仁義?你感激不感激?你敢說不幸福,不感激嗎?你是不是想最後的一塊餅也沒得吃,想餓死?

故大道廢安有仁義。意思就是說他們是無德無恥之舉,哪裡是什麼仁義。

如大道存又安有仁義?如果人人都不違背大道,不奪不取,那麼人人都慷慨富足,那誰還需要施捨,又哪裡還需要仁義?

所以道家是諷刺儒家,專門廢棄大道而賣弄假仁假義。

他們說要致富先修路,然後就通過這條路把你們的財富源源不斷的拉走。給你修幾個側鎖,說這是改善了農村的環境。

所以儒家的仁義就好像魚餌一樣,就是為了把你釣起來,最後所有的一切都被他掠奪走!

所以老子說儒家的智慧出有大偽!

儒家的人說著仁義,說著關愛百姓,說著君為輕民為重。說著要讓人民幸福安康,說話言語非常的好聽,像是有大智慧的樣子。但是他們收刮百姓財貨的時候,可是一點都不客氣,錙銖必較。無論鉅細,全部拿走,全部集中起來!而等到要他們拿出來的時候,就各種問題各種推託,無論如何都不情願了,哪怕拿出一點點都像是割肉一樣的難過。

六親不和安有孝慈。他們不停的勞役百姓,不是修長城,就是建馳道,不是修行宮就是打南越。外出打工,離家萬里,勞無所得,無家可歸!不見家人,不能照顧,不知情況。電話聯繫,只能無語哽咽,說好好好,孩兒在外打工,一切都好!這裡的人很好!城市很好!老闆也很好!生活也很好!好你媽賣批!

所以老子以大眾之仁,以為仁義。大眾之智慧,以為智慧。

而儒家以君主的施捨以為仁義,君主的指示,以為智慧。這本來就是一種虛偽!


繁花若雪風自搖


老子與孔子是春秋時期最著名的兩位大神級的人物,後來一位被奉為道教祖師,一位成為了萬世師表。

老子比孔子大二十多歲,孔子聽說老子博古通今,曾經三次問道於老子,學習態度很端正。老子見到小孔很高興,倆人相見恨晚,秉燭夜談,孔子受益匪淺。回到魯國後,弟子們讓老師談談對老子的訪談感想,孔子感慨萬千的說:老子是人中之龍,太了不起了。比起他我就像是瓦罐裡的一隻飛蟲啊。看來聖人就是有境界,太謙虛了。

話說回來,當時老子還未出關,當然沒有道德經,孔子沒死,也沒有論語。但兩人對世界和社會的認知已經有了巨大的差距和分歧。

首先,老子已經具備了相當完整的世界觀,形成了辯證思想和辯證理論系統。而孔子在這方面是空白,對自然、宇宙沒有完整的認識,且缺少辯證思維。由此可見,在哲學領域,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豐富性與孔子在哲學理論上的欠缺,相形懸殊,有云泥之別。

其次,他們對社會的理解和人生觀不同。老子主張按照人的客觀自然屬性來建立人類社會,孔子主張按照人的主觀法定模式來建立人類社會。老子是用客觀平等的眼光看待人、自然和社會事物,在老子的世界裡人類理想社會應是建立在自然無為和人人平等的基礎上。而在孔子的世界裡,人類社會是建立在金字塔形階級制度基礎上的,人人不平等。王者和聖賢治理天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王者愛人並制定法律、分別善惡。賢臣忠心不二,仁義禮智信,維護王權一統。天下人則都是順民,人人認命,不犯上不作亂。順應朝廷者,生之納之,否則能教化則教化、不能教化則殺之,以絕其類。

後來,老子聽說孔子到處推銷他的仁義,就對人說:沒有什麼比仁義對人的禍亂更為厲害的了。要想讓天下不至於喪失淳厚質樸的本性,就該任由風起風落、自然而然地行動,一切都順應自然規律行事。何必那麼賣力地去宣揚仁義,好像是敲著鼓去追趕逃亡的人一樣呢?(《莊子·外篇·天運》)

孔子聽沒聽見老子關於仁義的批評不太清楚,他仍然一直在努力地宣傳仁義的思想。當時,魯國有一道法律,就是魯國人在外國贖回被賣為奴隸的同胞,國家就會給與重獎。這道法律執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鄉的魯國人因此得救,重返故國。子貢是個很有錢的商人,他贖回來很多同胞,但卻拒絕國家的獎勵,因為他認為不需要這筆錢,心甘情願為國分憂。孔子知道後卻大罵子貢,說他此舉傷天害理,禍害了無數落難的魯國同胞。孔子說:你的所作所為,看似高風亮節,為自己贏得了更高的讚揚,但同時也拔高了大家對仁義的要求。以後那些贖人之後向國家要錢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稱讚,甚至可能會被國人嘲笑,責問他們為什麼不像子貢一樣為國分憂。因此,因為你的所作所為,很多人就會對落難的同胞視而不見,更多國人將流落他鄉。

孔子大罵子貢,但他卻沒有問問自己,正是因為他到處宣揚仁義,才會造成這種畸形現象的產生。如果魯國人都是出於本心救助落難的同胞,那贖人之後要或不要國家的補助,又有什麼關係呢?並不會有損他們救人的本意。但孔子卻為這救人的行為附加上了仁義,並讓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種仁義之舉。於是人們的本心變了,只是出於追求仁義的目的才去幫助同胞。因此,當這種行為不能再讓他們得到仁義的榮譽名號時,哪怕是對同胞有再造之恩,他們也不會去做了。

正是因為孔子的仁義,結果卻培養了人們的功利心。所以老子才說孔子宣揚仁義的行為,是在人間播糠揚塵迷亂人眼,這就是老子為什麼要反對孔子的仁的原因。


盛世南迦


胡說八道,老子誰也不會反對,說孔子鄙視種田的可以說老子鄙視誰就不可信了,道是萬物之根本,宇宙是某種物質形成的,而這種物質我不知道是什麼,所以稱它為道(中國有很多人說明白道,其實不然,大多數人是不明白道的,很多人對道的解是道士,封神,西遊上的神仙)道是宇宙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從無到有而且迴歸於無,所有這些就是道,人們還有一個誤解,我更正一下,道學不是神學,而且道學應該是唯物和反神學的,道士,仙佛,不過是統治階級虛化出來麻痺統治普通百姓用的,我解釋一下:你們所信奉的天堂,地獄,惡魔,神佛,這些都是矛盾的對立面,也就是物的兩級,物,即是萬物,人有善惡面,地球也有兩級,道的解釋是存在既合理,如果沒有了壞人,也就沒有好人,沒有地獄,也就不會有天堂,沒有死,也就不會有生,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有這個前提上的,那麼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無,沒有好人,也就沒有壞人,沒有天堂,也就沒有地獄,沒有生,也沒有死,道迴歸於無,這是道的最終歸宿,但無不是道的結束,而是新的開始,無中生有,道生一……萬物皆為道,理解了道是宇宙萬物的統稱就明白道根本不是某一家的事物,或是一些人收攬信眾迷惑世人的手段,又或是統治階級用來愚化世人,以便於統治的工具,而悟道者,清心寡慾,與世無爭,會遵循道的規律,不爭既是爭,可能很難理解,用墨菲定律說越是你想得到的越得不到,越是你害怕發生的越會發生,不要刻意去爭,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禍相依,你不爭,是唯遵循道之規律,不為刻意去得,也就不會失去什麼,這就是無為(不是叫你什麼都不做,而是不與萬物對立)無為者,不入因果,不入善惡,無神也無佛(沒有天堂,沒有地獄,沒有神仙,佛魔,)所以真正名道之士是不相信神鬼之說的,宗教之士,導人迷信,曲解道學。


神之國度5


我談談個人對老子的"道德"與孔子的"仁義″理解。總體來說,老子的《道德經》的核心是道,道法自然。然後行道而成德。以德行天下,立大業,成大事。孔子的"仁義思想"與"禮教"政治是把老子思想與中國社會相結合的偉大實踐的產物。老子《道德經》的大智慧超凡脫俗而高深幽蘭,凡夫俗子很難心領神會,得道成仙。在中國社會實踐中很難直接操作。孔子以老子的《道德經》及《易經》為藍本,以天道大德為指南,結合春秋大時代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社會大局,推出了老子思想的可操作可普及可適用的國情化社會化版本《三字經》,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逐漸形成。通過禮儀和教育,把老子《道德經》通俗化,民俗化,日常化。是對老子思想的繼承、弘揚和發展。孔子認為,人性的本源是善美的,但是這種本能會隨著境遇的變化而質變的。如果不及時學習和修行,會發生不確定性變化的。苟不學會變壞。惡習形成,積習難改,終會養虎為患,貽害無窮。所以因地制宜,設教興學。發乎情,止乎禮,設立公共禮儀。形成封建禮教。把人性規範於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封建宗法社會管理體系。儒家思想就通過教育代代相代。

孔子思想,儒家學說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首先治國藍本,是因為其中庸之道符合穩定社會安定民心,能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孔子思想被後世逐漸演變成為麻醉老百維護貴族利益的精神工具,孔子思想被假仁假義假慈悲的偽君子們肆意歪曲為欺壓百姓愚弄人民的政治幫兇!孔子思想本義沒錯,錯在有人跳出孔子思想,反制其身,危害人民和社會。這就是孔子思想的最大的侷限性。你用層層枷鎖框框人性時,那些勢利小人偽君子反而跳出你的思想不受約束,反而假仁假義假正經假君子們瘋狂地利用這把枷鎖鎖住人們的靈性和創造性,殘害人民的生活,阻礙社會進步。所以在社會大變革時,成為阻礙社會進步,人民批判的對象。從今天來看,孔子的社會道德實踐,依然有他的侷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我們都知道,人性始終處於不確實狀態。人有自私自利的一面,也有大公無私的一面。人性的不確實性決定了人性的兩面性和可塑性。至於什麼時候向那一面轉,完全取決於當時的境遇和境界。所以,個人學習修行與社會價值觀人民信仰必須無縫接軌,有序合成,天然一體。教育的方向就成為人民思想的導航利器。人品修行取決於先進文明的社會政治制度及其良好的社會風氣人文環境。即便是今天社會主義中國,也在不斷探索和發展中,共產主義未來社會,才是人的崇高思想與高尚情操的完美統一於大智慧文明的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大同世界。

老子《道德經》實際上是人們從對大自然運行的規律性認識中解悟出人性的運動規律。由天道而天性,由天道而人道,由天性而人性。從而,人性依天道而德行天下。這便是天人合一的人性論。人只有到達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無欲則剛,內聖外王。少私寡慾,清靜無為。無為而為,則無所不為。無名利心,則天下無敵。與世無爭,與日月同輝,與天地齊壽,都齊天大聖人了,誰與我爭鋒?老子大道是大智慧,天地大境界。人來自自於天地,是宇宙之精華,生命之精靈,為何要囿於紅塵世俗夫成見!人性應幡然醒悟會和於天道人倫。

老子是站在宇宙高維度認識本能人性和生命意義。人的作為順其自然,但不是趨炎附勢或隨波逐流,更不是退回原始本能野性向叢林法創。人的德與行遵呼心從乎道自然而然。無為而為!有人說,無為就是不作為,那無為又要去為什麼?其實無為而為,就是不要為追求那種刻意的結果而去違揹人性天道去強行的做事。這樣會產生名利心功利慾望,讓人受利益驅動成為獲取物質利益的工具,這樣心性會失去質樸的道和純真的美。你把人做到完美把事做到極致,你就獲得意外的成功。不傷心德,不傷身體,順乎天道人性,快樂而為。其實大道,就是把人生和事業當做玩一個快樂遊戲,沉迷無為。星星一眨眼,人間數十年。這是一種不畏浮雲遮斷眼,不屑功名利祿蝕我心,寧靜致遠,大智慧大運道的一種人生境界。為什能天下無敵,本身已經強無對手了,依然以和為貴,都是朋友了。那還有什麼敵人?

"無為而為″其實非常樸素的大智慧生存法則。功夫在其內而不在其外。內聖才能外王。這是"道"的精髓。太陽,照耀山河大地,太陽的億萬分之一的光和熱,育化了萬物生靈,演化出地球人類文明。你說它是有意而為還是無為而為?太陽相對我們自私的人來說太偉大了,不因為草小而不照耀不讓它生存,不因為樹高而讓它獨霸蒼穹蔭天蔽日而不讓其它生命繁衍生息。它對待萬物生命是公平的。太陽,燃燒自己,育化生命,感化智慧。點亮人類文明。太陽,並不因為你愛它,它多給你一份光,也並不因為你恨它,它少給你一份熱。大愛無疆,大公無私。這就是宇宙天道的精神。

人類智慧的渺小侷限了人類文明的視野,人類那點小自私小心眼瞬間被大宇宙精神秒殺了。所以,人心無私天地寬,才能不受困於世俗雜念紛繞,與天地齊聖域,永恆於宇宙天地大境界,發光發熱發愛心,成事成業成大道!在道的視野裡,人性是向天地開放,並指向天地境界。世間事無為而為,才能大有作為。人人齊聖域了,都成了得道大仙,世外高人。這個社會就不用管了,天地人為一體。我就是天,我就是地,我就是王。普天之下,王道樂土。當然這樣說,可能有人認為道太高了,高不可攀,心不可領,神不可會。

其實,掃地也可以成仙,關健是你怎麼去想。你不要去為了所謂的成功而刻意去打造成功!成功不是刻意打造出來的!而是真心做出來,不去想能否成功,盡心盡力去做,重點放在靜心修行和盡心做事。鐵棍磨成針,功到自然成!也是一種成功之道,成仙之道。無心插柳,不經意間成功了。心不受虧,德不受隕,愛不受限。一心一意,無為而為,得道多助,不用自求,水到渠成,自然成功了。為追求功名刻意而為,反而離道越遠,欲速則不達。共於心計,精於算計,必然失道寡助,眾叛親離,墜於無間道而妖惑世道,蠱惑人心。自然為天地所不容而誅之。

綜上所述。老子的思想太美好,常人難以得道成業。孔子對老子思想的弘揚和實踐也有很大的侷限性,過於低估黑暗人性的力量,片面誇大博愛的力量,過望仁政於統治階級,過分克制人性於禮教禁錮之中。孔子儒學反而成為權貴利益階層黑暗人性手中斬殺弱勢群體善良人性的一把屠刀。兩千多年來,滿嘴仁義道德的偽君子真小人們戴著聖人的面俱,打著聖人的名號,幹著強盜吃人的勾當!人民深受其害,民族深受其難。封建王朝一茬換一茬,統治階級吃人本沒變。但是天道大義的思想一直流淌在民族的血液裡,老子與孔子思想的精神融合在中國傳文化的傳統裡。替天行道,這種推翻無道統治階級的天道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大難不死,從低谷走向輝煌的進步力量。今天又要接受大時代之挑戰和洗禮。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檢驗下,去除其糙粕,繼承其精華,肩負人類命共同體大任,在實現中國夢偉大實踐中,中國智慧大放光彩造福人類新文明。把無為而為,以和為貴,天下為公,為人民服務的偉大思想統一於天地境界下大同世界的同一信仰下,自覺踐行於新文明新人類的大智慧時代吧!






送你一個長安


老子與孔子首先都是傳承中華上古文化的大學者。老子是周王室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孔子也是從魯國國家圖書館學習到許多知識(當時許多承載歷史和文化的竹簡已經在戰亂中散失,周王室在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時期,國都也被犬戎侵佔破壞)。甚至諸侯相互燒燬宗廟和文化歷史書籍倉庫作為戰功)。當時春秋時期,周王室徹底衰弱,諸侯間戰爭頻繁,各路諸侯只重霸業征戰,對三皇五帝傳承的文化典籍無人重視。老子與孔子都學習了上古傳承的豐富知識,但各有擅長和側重點。

簡而言之,孔子注重各層次禮制形式,認為一定要規範到位才是一切根本。而老子認為人之自然天性本來就好,該怎樣就怎樣,不必要太多的修飾和做作,自然才是美。

兩位大家的一席話傳頌千秋,作為儒家與道家的創始人奠定了幾千年儒學和道學的前進方向。孔子雖對老子的理論並不認可,但還是十分敬佩老子學問之浩翰如同"神龍見首不見尾!"老子當然知道孔子的學問重要性,但對孔子的評價是不合時宜,認為在戰亂中講仁義道德是迂腐。

孔子周遊列國遊說三代之治和仁義,歷經多年挫折和失意,又通過老年時專心研究易經,其實孔子同老子的思想已經接近許多!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中華上古文明的傳承作出了巨大貢獻!

老子和孔子都非常偉大!如果不是老子與孔子,中華民族的上古文明史可能就是一片空白,就會如同現在印度一樣對本民族文明歷史一片空白,只能通過中國的史書或大唐高僧的西行記才知道自己曾經的輝煌!











雲靈尋道


簡單地說,老子認為孔子的仁是失道之後的東西,是不可取的。

老子說“道法自然”,認為道是一種自動自發的自然機制,會使所在的系統整體向好向前發展。人順著“道”來處理問題,就是以生態系統的觀念,遵循客觀規律,就可以做到“無為而無不為”了。

舉例來說。種豆得豆,是一種自然的機制在豆的生態系統起作用的必然結果。當然,現在的豆不是完全的自然生態了。但是,我們還是要儘量地讓豆生長在類似的自然生態裡,使其不失於“豆之道”。

但是,現在人們為了提高豆的產量、加快豆的收成速度、改善豆的品相等等,使其逃離自然生態,種植到溫室裡、大棚裡,甚至是無土壤種植。這就是豆“失道”了!“失道”後的豆,自然是問題多多。於是,人們做的事情就是,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生產激素、反季節技術、溫室技術、基因改良技術等手段。而且與此同時,人們往往標榜自己這樣做的原因是出於對豆的良善用心,是對豆的愛護、幫助、改良、促進等等,這就相當於孔子所說的“仁”了。可以看出,仁是良善的品德,沒有人要反對。但是,孔子的仁在老子看來,是一種妄圖代替“道”的主觀的良好願望,是一種妄顧“道”的制約作用的對人對己的要求,一點也不符合實際,甚至是破壞了客觀的系統機制,所得結果必然是適得其反的。現在,幾乎所有人都有共識,現代農業科技種植出來的東西已開始不受歡迎,而相應的是“自然生態、環保有機”等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簡單地說,孔子的仁就是他為了方便自己欣賞(慾望)而把一株野花移植到花盆裡(失道)加以悉心呵護栽培(仁)。而老子反對的就是這種為了自己的“慾望”所做的“失道”作為及之後實施的“仁法”。注意,說老子反對“仁”,其實是指反對包括“仁”在內的三種東西:私慾、失道和仁法。

再舉一個人類的例子。有的家長溺愛孩子,把孩子呵護得面面俱到,無微不至,甚至是把孩子的生活、學習和成長都由家長代替和設計了。這是典型的儒家式家長的做法,確實是對孩子夠仁愛的。但是,現在,很多家長也已經意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從根本上說,它違背了“親子之道”,這種做法束縛了孩子的天性,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否定了孩子的生命力,剝奪了孩子自主成長的機會等等,顯然是“失道”的,再怎麼說對孩子的“愛”,都只能是質變為“傷害”了。這當然是要大力反對的。


郭三滿


有什麼樣的社會形態,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社會文化。

社會形態所包含的大公即是大道。大道失,爾後講德;

德再失,爾後才講仁、義、禮、智、信;

仁、義、禮、智、信再失,最後只能講法;

法不責眾那天,新一輪週期定率又重來。

上等治國者,重視社會形態。

下等治國者,重視社會道德。

下下等治國者,重視社會法律。

千百年來所有的帝王將相,能做到上等治國者,有幾人?唯有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毛主席的哲學思想與《道德經》、《易經》中的哲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可惜,可惜,太可惜,不是統治者不懂,是由於統治者自身的私慾無法拋棄掉,故裝不懂,或歪曲理解,或天云云,地云云,胡吹亂侃搞得似懂非懂。

為實現自身的私慾,儒學便是他們愚民最好的偽裝工具,這便是老子的"以巧治國,必亡國。"的道理。這也是老子反對孔子仁義理由的哲理所在。


1線天53


老子之所以會反對孔子的仁義,有兩個根本原因:

其一:孔子和老子對社會矛盾的認知不同。

儒家認為當時社會的病根是缺愛,所以要施行仁愛。然而道家認為社會的病根是總有人在瞎折騰,所以要停止折騰,要無為而治。這是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分歧,也是老子反對孔子仁愛的根本原因。

其二:孔子和老子關注的焦點不同。

儒家關注的焦點是社會,道家關注的是人生。

儒家把力量集中在解決社會問題上,倡導仁愛,大家彼此愛護,社會就好了。道家把力量集中在解決個人問題上,倡導清心寡慾,每個人把自己做好了,社會自然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