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長清】沙河辛村民自發成立“扶貧幫困基金會”

【德耀长清】沙河辛村民自发成立“扶贫帮困基金会”

道德是可以傳承、正能量是可以擴散的。從雷鋒同志的好戰友、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劉成德的老家長清區歸德街道薛莊村駕車10分鐘就是街道駐地沙河辛村。

據村史記載,這個村莊以往常年遭黃河水災,村民房屋、土地時有沖毀,連年修整非常辛苦,故名辛莊。又因位於南大沙河南岸,更名沙河辛。然而歷史上的窮苦並沒有讓這個村的精神文明匱乏,這個村的30餘名企業家村民發起成立了村莊裡的“扶貧幫困愛心基金會”。“基金會”成立第一年,募集資金就達到120多萬元人民幣。從2016年成立到現在,這個“基金會”已經給400多名村民送去了幫助。

一個村莊是如何辦起“基金會”,還運作了三年之久?在這個“基金會”誕生的背後,牽引出的是一個群體和一份情愫。

鄉愁牽引企業家村民成立“基金會”

【德耀长清】沙河辛村民自发成立“扶贫帮困基金会”

莊鵬(右一)代表“基金會”捐款5萬元。

“倉廩實而知禮節”似乎更能交代沙河辛村“扶貧幫困愛心基金會”成立的背景。該村目前是長清區歸德街道最大的行政村,村裡常住人口2300人。村子不小,村內的企業也不少,大大小小有十幾家。企業多、項目多,村內土地基本上全部流轉出去。村裡青壯年大都在外地經商、務工。近幾年,粗算下來,村民中在外闖蕩的企業家就已經達到40多人。先富起來的村民不忘回饋鄉里,每當過年過節,村裡的老人們除了能收到兒女的孝敬,還能收到這些在外闖蕩的企業家後生們的禮品。因公益反哺潤桑梓,這個村流傳著一段又一段佳話。“扶貧幫困愛心基金會”只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

事實上,沙河辛村的“扶貧幫困愛心基金會”是在2016年12月由村裡的30名企業家村民率先發起,其資金來源主要是這些企業家村民的捐款。這些企業家為什麼要把慈善當做一份事業來做呢?記者從該“基金會”發起人莊鵬那裡找到了答案。

【德耀长清】沙河辛村民自发成立“扶贫帮困基金会”

村“兩委”和“基金會”為劉敏組織捐款。

1983年出生的莊鵬,現任沙河辛村黨支部書記,同時也是山東銀湖高速公路服務區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自從2018年當上村黨支部書記,他便辭去了“基金會”理事會會長的職務。10餘年的創業經歷,公司目前已經穩定運營30多個服務區的規模給莊鵬最深刻的體會就是“人是需要幫助的”。“我們做企業的,每一個項目都需要團隊和夥伴的幫助才能順利運營,所以說企業發展以後,我就考慮這個事情,對社會、對朋友、對關心過我們的人,比如父老鄉親,應該為他們做點什麼。”莊鵬說。

促成“基金會”成立的動因中,企業家們的人生經歷固然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則是故土難離,鄉愁牽引,老家的發展始終牽動著他們這些企業家的心。所以,當2016年村廣場建成,村幹部給莊鵬打電話通知這個喜訊的時候,莊鵬立即聯繫了20多名一起在外幹企業的老鄉。他談到辦“基金會”的想法,得到了老鄉們的熱情呼應,沙河辛村“扶貧幫困愛心基金會”就這樣應運而生。

扶貧幫困“草根公益”助愛流淌

【德耀长清】沙河辛村民自发成立“扶贫帮困基金会”

受助村民給“基金會”送錦旗

“基金會”成立第一年就獲得企業家捐款120餘萬元。近三年來,該“基金會”為癌症患者送去醫療費,給貧困學生髮放助學金,為生活困難老人發生活補助,總共累計發放了近30萬元善款,幫助了400多名村民。說起這個“基金會”的成績,現任會長劉殿波言語中難掩激動。

作為“基金會”成員之一,劉殿波對這個“草根公益組織”有著深厚的感情。“在這個純公益的事業中,大傢伙都不圖回報。”他接著說,為了讓會員們更安心,“基金會”資金由專人管理,資金使用規範透明,每一筆捐助都需要受助村民寫申請報小組長,然後小組長將情況報送到村“兩委”和“基金會”,並且需要上會一起研究,最終需要由會長、村黨支部書記共同簽字才能生效。村裡每年還會召開財務公開會議,列出基金使用明細對賬單,發到每個會員單位,讓每個捐款者都清楚自己的善款被用到了什麼地方。

【德耀长清】沙河辛村民自发成立“扶贫帮困基金会”

2016年12月,愛心基金會成立

“都是一個村的鄉親,小時候都認識甚至熟悉。本來就有一份鄉情在那。曾經一個患病老鄉因收到受助款得到及時醫治,見到他時,他那種又重新燃起希望的目光讓我非常受觸動,也讓我感覺到了做這件事的意義所在。”“基金會”成員李德強這樣描述自己加入“基金會”的初衷。李德強指著村“兩委”辦公室裡的一面錦旗,講起了它的來頭:一位村民患胃癌,前些日子進行了手術治療,家庭經濟越發捉襟見肘。“基金會”瞭解情況後救助了他2000元錢。為表達感激之情,這位村民還特意製作了錦旗送來,以表達謝意。

李德強在外做防護器材生意,近兩年受原材料價格影響,利潤空間縮減嚴重,但他依然加入了捐款的行列,“我的企業雖然資金並不是很寬裕,但是我們總還吃得飽穿得暖,比我困難的人那麼多,我拿點錢出來幫助他們也算不了什麼。最關鍵的,我相信其他老闆肯定更不會落後,這個慈善事業才會越做越大。”

崇德向善鄉風傳承滋潤村民心田

【德耀长清】沙河辛村民自发成立“扶贫帮困基金会”

沙河辛村的善行義舉,正如村中的古槐一樣不停萌發

愛心在這個村莊裡湧動。在沙河辛村,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扶弱濟困的慈善行列中來。

19歲的村民劉敏2018年1月初查出患有惡性細胞淋巴瘤,昂貴的醫療費用讓這個原本就不幸的單身家庭蒙上了一層陰影,母女倆整日淚流滿面。獲知情況後,村“兩委”和“扶貧幫困愛心基金會”決定對這個家庭進行救助。“基金會”代表拿出5萬元交到劉敏母親的手中。而在村“兩委”舉行的募捐活動中,村民們也你200、我500進行了捐款,僅村民捐款就達到4.9萬元。

莊鵬也做起表率。從去年開始,村內66歲以上的300多位老人過生日時就會收到莊鵬的生日禮物——一個生日蛋糕和一個百元紅包。而雖然幹著村黨支部書記的活,莊鵬自上任以來卻一分錢工資沒往自己腰包裡拿。他把自己的工資全部用作村裡的公共事務支出。

得益於村民企業家與鄉親們形成的合力,“基金會”公益的種子播撒在了沙河辛的村裡鄉間。三年來,“基金會”已先後為全村65歲以上老人、困難戶、退休幹部、困難黨員、好媳婦、好婆婆等400餘人次發放過節禮品及榮譽證書,為村裡營造崇德向善之風。而這個村莊也因為其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出色表現先後被評為“濟南市出彩人家示範村”、“濟南市四德工程建設示範點”、“濟南市文明一條街建設示範村鎮”和“全省民主法治示範村”。

不止在沙河辛村,更多時候,扶貧幫困這件事並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就像沙河辛村邊那棵傳說已經上千年的古槐,靜靜地生長在那裡。多少年來,樹幹沒有看似明顯的成長,但每到春天就伸展出來的綠葉卻不斷將養分汩汩地送往根部,這才有了古槐的千年生機。從外部看,一個村莊的“基金會”看似沒有多大影響力,但卻解決了許多村民迫在眉睫的事,澆灌了農田,也滋潤了心田。在採訪的最後,莊鵬和劉殿波表示,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接過扶貧幫困的接力棒,讓公益反哺潤桑梓的故事繼續下去……

記者手記:

“凡人善舉”是一盞燈,卻可以照亮一大片。

沙河辛村企業家村民們自發成立的“基金會”在村內扶貧幫困,流傳著一個又一個感人故事。這些感人的故事可以營造一種崇德向善的氛圍,引發更多“凡人善舉”,讓更多的人樂於做一個好人。

無獨有偶。在此之前,全國首個以全國道德典型命名的專項慈善基金——成德慈善基金就已經在長清成立。該基金主要用於對需要幫助的道德典型進行一定程度的救助,形成關愛道德典型的濃厚氛圍,實現讓“好人得好報”。

從多起來的“凡人善舉”,到“好人得好報”的關愛機制,這將是一個良性循環。

文稿:孟祥江 李志 馬光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